若隋朝不亡,隋炀帝配得上“千古一帝”吗

上一篇文章我以“隋炀帝”作为主题,阐述了我们看问题不能只停留于表面,要学会通过表象看清事件的本质。这一篇呢,我接着讲隋炀帝,讲讲他当政期间的政绩、三征高句丽以及失败的原因。

迁都洛阳、开凿大运河

迁都洛阳、开凿大运河,隋炀帝因为这两件事被后人诟病了一千多年,有说他贪图享乐、有骂他劳民伤财,总之就是两项严重错误的政策。

But!

实际情况真是如此简单?隋炀帝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先来说一下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是隋炀帝基于军事和经济还有政治上的考虑做出来的决策。

军事方面:洛阳地形险要,且位置适中,便于向山东及江左、淮海一带安施兵力。

经济方面:洛阳农业经济比长安更为发达,能够自给自足,减少百姓的负担。

政治方面:迁都洛阳可以有效治理江南地区,控制北方 ,巩固国家。

开凿大运河则是为了加强对江左,淮海的统治,并为用兵高丽做准备,也有方便运输货物以及军事物资的作用。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隋炀帝开展这两项工程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有他的统治目的。

隋唐时期洛阳

开创科举制

创办科举制是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贡献,它使底层的知识分子有了一个可以向上爬的渠道,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现象,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科举制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才被废除,它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的历史,它使朝廷在人才的选拔上变得更加的公正、公平。

三征高句丽

高句丽是位于东北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有一说高句丽是现在的朝鲜),到了隋朝时期已经成为东北地区较大的一个国家,经常袭击隋朝北部边疆。

因为经常性的骚扰,隋文帝杨坚也征讨过高句丽,可惜打了败仗,只好罢兵,不再攻打高句丽。

到了隋炀帝时期,杨广觉得高句丽就是一颗眼中钉肉中刺,不除掉不行。于是御驾亲征,讨伐高句丽,很不幸,隋炀帝吃了败仗。但这并没有让隋炀帝就此罢兵(如果罢兵,结果还好些),因为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打败仗,为了不丢脸,他决定再打一次。在第二次讨伐高句丽期间,杨玄感(杨素的儿子)造反了,虽然平定了叛乱,但同时也失去了关陇贵族的支持(杨玄感的兵变可以理解为关陇贵族的反击)。

第二次讨伐高句丽,隋炀帝又吃了败仗。为了不让人看笑话,隋炀帝开始了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征讨高句丽。高句丽国王看到隋炀帝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可能也是被感动了,决定归降隋朝,等于承认是隋炀帝赢了。

三征高句丽大大消耗了隋朝的财力、物力,它是隋朝走下坡路的开始。

隋炀帝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三征高句丽,因为这三次大规模的战争拖垮了隋朝,激起阶级矛盾,盗贼四起,底层人民纷纷造反。再加上新政触犯了贵族阶层的利益,关陇贵族也开始反击,隋炀帝势单力薄,无力抵抗,最后被部下在江都缢杀。至此,隋朝宣告灭亡。

若非隋朝灭亡,隋炀帝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千古一帝”。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这不得不说是隋炀帝的悲哀。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道杂说”,那里才是我的主战场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若隋朝不亡,隋炀帝配得上“千古一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