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新台阶
一九九一年,时任财政局长的张凤和同志(现己故)对我说,大薛呀,程局长在任时,听说你和庆年俩写了一个促进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的文章,在省财政厅还得了大奖,你能不能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写一篇“再上新台阶”的文章,这样,也能前后连贯,体现继往开来。我说,还是局长有眼光。现在我手头还有六个典型材料没整完,等咱们乡财政工作会议结束时,我可以考虑一下。于是,有原来上新台阶的基础和资料,与局农财科、财政学会有关同志一起,召开了几次农村财政所长座谈会,这篇文章很顺利的写成了。恰在此时,白城地区财政局组稿要编辑《镌在改革的丰碑上》,我在征求局长的意见后,作者署名为张凤和。发表后,我到白城开会,顺便到《白城财政》编辑部取回三百元稿费交给局长,局长说,我也没动手写字,这咋还有这么丰厚的报酬呢?真不好意思,我先保存起来,等以后我请你们喝酒。
对如何支持粮食生产 再上新台阶的思考
(在《白城财政》发表后,收录到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镌在改革的丰碑上》)
扶余市地处松嫩平原,水土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有较大的优势,是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县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扶余市从实际出发,靠政策,靠科学、靠投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了持续稳步增长,自1984年以来,一年一个新台阶。1984年全市粮豆总产量为70.9万吨;1985年为89.7万吨;1986年为135.7万吨;1987年为153.8万吨;1988年为164万带子;1989年我市虽然经受严重 自然灾害,仍取得了95万带子的好收成;1990年达到了166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年粮食总产量在全国夺魁。随着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商品也逐年增多,1990年达100万吨,相当于1987年7倍。
按照通常规律,高产本应该高效益。然而,按现行粮食政策和财政体制,扶余市粮食生产虽然上去了,但仍跳不出产量高、贡献大、财政穷的圈子,不仅农民富裕不快,而且财政穷县的帽子还戴着。因此,如何摆脱高产穷县的困境,调动产区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的后劲,支持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财政部门面前。
产粮县财政上不去原因很多,这里虽然有经济结构上农业占的比重大,工业比重小,即使农业丰收了,由于实行“增产不增税”的政策,财政收入也增加不了的客观因素,但就粮食生产的经营而言:
一是投入与产出的矛盾日益明显,造成发展与效益失衡。
1989年,扶余市用于粮食生产上的投入比1984年增长了1.82倍,而产出仅增长90%。造成这种失衡的原因主要是农用生产资料大幅度提价,如二铵,1984年每吨700元,现已提到每吨1250元。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而粮食价格定购部分相对稳定。农民增产不增收。
二是在流通上,经营议价粮的市场管理比较混乱。
有些经营单位和商户,凭借粮食市场价格与合同内价格之差,从农民手里低价购进,高价售出,导致经营者的收入高于粮食种植者的收入,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此外,由于粮食定购任务不能相对稳定,农民相对减少了收入。1984年全市定购任务12万吨,而到1989年却增加到了38.6吨,按玉米平均平议差价每公斤0.2元计算,农民就减少收入5320万元。
三是在资金上,由于投放比例不合理,影响到粮食结构的调整。
扶余市每年有农业信贷规模2.32亿元。加上吸收存款;可投放5.5亿元。1989年,用于生产粮食投放1.1亿元,收购粮食占用4.3亿元,两项共为5.4元,占农业信贷规模的97%。而粮食结构调整开发项目,如可开发为水田的30万亩盐碱易涝地、178万亩中、低产旱田和50万亩沙薄地开发等,由于资金严重短缺,项目上不去,直接影响了粮食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农村经济的综合开发。
此外,还有农民经济负担过重的问题,这是影响粮食生产发展的不可低估的因素之一。
面对“高产穷县”的困境,财政部门如何支持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这里既有牢固的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有具体的措施和对策问题。
1、强化农业意识,增强农业后劲
党中央一再强调:“中国最大的问题,始终是吃饭问题”,“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是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基础,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问题,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所在”。我市农业人口占80%以上,种地卖粮是农民最基本的经济依托。按照党中央的号召,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粮食生产,已经成为我们的光荣使命。目前,省政府已经做出了“在政策上激励农业,在资金上优先农业,在物资上保证农业”的决策。对于我们市财政部门来讲,一方面要向上级呼吁:尽快理顺现行粮食政策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向粮食主产区和贫困县倾斜;一方面要直谏各级领导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真心诚意地为促进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办实事。
2、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增加产粮县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国家和有关部门应适应放宽对商品粮基地县的财政包干政策,把农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的50-60%留给主产粮区,或按主产粮区提供粮食商品量的比例留给地方财政,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专项资金。在支农资金的投放上,应该打破现有按市县统一匹配的大锅饭的格局,对主产粮区,要全部实行无偿投资,以调动地方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3、国家应从整顿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入手,缩小剪刀差
把定购粮的数量降到国家必须控制的最低限,保证国家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需要,其余全部放开。要逐步提高合同定购价;对农用生产资料供应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定购任务粮生产所需,对农资企业计划外生产经销的物资可以放开。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国家对粮食和农资生产双方的财政补贴,一方面可以使农民增加收入,休养生息,提高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同时,要进一步整顿流通秩序,疏理流通渠道,对主要农用生产资料继续完善专营措施,对经营粮食的部门,国家要严格控制,要逐步建立粮食的共同市场。
4、财政部门要在资金筹集、投放管理上下功夫
逐步提高预算内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对支农周转金和地方机动财力要调整投向,采取向粮食生产倾斜的政策,使财政资金真正起到导向的作用,做到支持一点,效益一片。国家对重点产粮县,应增加农机、水利、植保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帮助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促进科技兴农,组织农业综合开发,多方面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财政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有计划建立一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产粮区发展农用工业,建立中小型化肥厂、农药厂、开辟良种繁育基地,这样对国家和主产粮区都有利。
5、严格执行党的政策,维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民利益着想,多给农民一些实惠,对那些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要求的,要在治理、整顿中,该调整的调整,该撤销的撤销,制止政出多门。如果谁管啥啥重要,就是农民的利益不重要,那还怎能够提高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威望,怎么能够带领农民共渡难关呢?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就要创造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做到多予少取,先予后取,使农民从增产中获得的收益大于生产费用,保证实际收入逐年有所增长。
此外,大力扶持发展乡镇企业,搞好农业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这也是增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