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文:奇怪的广告业《罗辑思维》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关于“精细化社会分工的负面结果”这个话题,我们已经讲了两期节目了。第一期我们说的是,它制造了“愤青”,第二期我们说的是,它制造了“白左”。本质上,这是一回事,都是所谓“后分工社会的认知失调”。

但是,请注意,这不光是认知失调的问题,它还有实实在在的行为恶果,而且是有意为之的行为恶果。你看,这就跟昨天和前天讲的不一样,更深一步。

什么意思呢?分工本身是为了更高效率地达成某个特定的目的,但是如果分工越精细,就越背离这个分工成立刚开始的初衷,那可不就是危害性的行为了么。

这话听起来有点绕,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说广告行业。最开始有大众媒体广告的时候,广告很简单,卖什么吆喝什么,简单直接。那一代的生意人出于朴素的直觉,买了报纸版面或者是广播电视的广告时间,当然要物尽其用,在报纸上把品牌名字放得老大,在广播上把声音喊得震天响。高级吗?这种广告一点也不高级,但是管用。

再后来,大众媒体上的眼球竞争越来越激烈,广告业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分工出现了。这个社会分工到今天已经非常大了。到2017年,全世界广告业的产值超过了6000亿美元,从业人员多少?几千万人。

这么大的一个新行业,就必然要演化出这个职业独特的利益诉求和荣誉诉求。利益咱们就不说了,咱们就说荣誉吧。

比如广告界,最著名的就是“戛纳广告节”,它可是号称广告界的奥斯卡,每年都有无数的公司和个人去争夺广告节的奖项。

凭什么得奖?当然就是广告设计的创意。广告人在我们的观念中,基本就等于有创意的人,广告业基本就是创意行业。你看,我说到这为止,好像一切都顺理成章,很正常吧。

但是,我最近读了华杉老师的一系列文章,就发现事情好像不大对,广告业走到现在,好像越来越背离当初形成这个行业分工时的初衷。我们来看这个推理。

广告的初衷是什么?当然是为商品、为品牌进行有效宣传。你说,这不废话吗?但是看看现在的广告,真的是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吗?

我们平时看广告,经常就有这样的感觉,广告的制作工艺是真好,创意是真巧妙,但是看了几遍之后,我咋还是记不住产品的名称呢。

如果我们见到这种广告,我们就猜度一下,它本质是啥?它其实就变成了广告业者施展自己的才华,驰骋自己创意的舞台,至于广告主,那不过是出钱让他们实现创意的冤大头。

这话还不是我恶意猜测,我自己就是媒体人出身,媒体是靠广告养活的,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想当年,在我们的专业分工当中,我们做内容的人其实是打心眼里厌弃广告的。最舒服的状态是啥?就是广告主出钱,养活我们,我们做内容,但是你别往我的内容里插广告。

这是我们当年的心态,现在我们跳出来看一下,人家广告主欠你的咋的?他凭什么要给你钱,要满足你的行业,而不满足于他们的利益诉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泰国式广告。泰国广告,那真是广告业的一支奇葩,创意水平是真高。我自己有时候,是把看泰国广告当做重要的娱乐方式的。就几十秒钟,那起承转合,那突如其来的意外,让我真是佩服那帮聪明人。

泰国广告人的这种聪明是得到了行业认可的,早在1997年的时候,泰国就在戛纳广告节上拿了银狮奖。在第三届亚太广告节上,泰国一口气拿了三金二银七铜,稳居亚洲第一。

但是转念一想,广告是干啥的?是为了广告主的利益服务的,是奔着产品的广告传播效果的。按理说泰国既然有那么发达的广告业,它对于本土品牌的带动作用应该会很大,但是奇怪了,好像没听过什么有很大影响力的泰国品牌。

这是为啥?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广告是一种靠重复播放影响受众的宣传方式。它得靠重复。你做了一个极其精巧的,让观众拍案叫绝的广告创意,那么请问,在重复中,你能让受众拍几次案?叫几次绝?在重复的过程中,这个意外惊奇的创意效果,一定是递减的。

更重要的是,观众的注意力都被你的创意精彩吸引走了,怎么还会记得你宣传的产品和品牌呢?反正我是看了这么多泰国广告,哪个产品我是一个都没记住,但是创意我是记住了很多。

但是很可惜,现在包括那些正经的广告学院里的教学,往往还是这一套体系。老师上课,往往是放广告中的一段,让学生猜,这是宣传的什么产品,学生越猜不出来,越证明后面的神转折的创意效果,就越证明这是好广告。

你看,这不是扭曲吗?

你看广告人更在意的是自己在行业里地位的攀升,荣誉的获得,广告主的利益是放在第二位考量的。

那么,广告怎么做才最有效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两个字“重复”。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不是说过那句著名的话嘛:谎话说一千遍就是真理。戈培尔虽然是个坏蛋,但是作为达成宣传效果的一个规律,它是成立的啊。

你要想让人记住某个品牌,最重要的就是把名字喊出来,而且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版面里尽可能的多喊几遍。而不是像现在大多数广告一样,不把名字在正片里显露出来,而是通过一个创意,最后以文字标板的形式出现。

广告好贵的,你没有喊出来,大脑就少了一次声音刺激,少一次,就是一次损失,这是个最简单的脑科学原理。美国著名广告人奥格威就说,要不断的重复品牌的名称,以至于喊到观众都厌烦。这才对。但是你看这个大宗师的谆谆教导,现在还有几个广告人记得住呢?

为啥记不住呢?道理很简单。咱们中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恒源祥,羊羊羊”,五秒钟念三遍。广告一播出,恒源祥当年的营业额就涨了三千万,这可是在1993年啊。所以这个广告在效果上很好。但是,恒源祥董事长刘瑞旗说过一句话:我们做这个广告,宁愿被骂,也不能被忘记。

请注意,这句话值得玩味。被谁骂?被观众骂吗?观众是从来不喜欢广告的,所以关键不是被观众骂,而是被广告业从业者骂,至少是看不起。这样的广告,可以想见,在戛纳广告节肯定是得不了奖的。你看,这是不是专业分工之后,行业利益、行业荣誉和行业目的的背离呢?

我们再看深一层。

我们都知道,做广告是积累一个企业的品牌资产。这个积累,最好是持续的。一个品牌,一句slogan,一个商标,通过不断的广告投放,重复几十年,最后积累起巨大的品牌资产。最著名的就是卖钻石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喊了几十年。

但是你想想,作为专业分工的广告业,能让广告主这么干吗?你一个创意,投放几十年,广告业的人还干什么活?拿什么作品去得奖?广告公司的营业额怎么来?公司内部的市场部门、广告投放部门怎么有业绩?所以,这帮人,不是坏人,但是他们基于自己专业分工的利益,总是鼓励企业的决策者,不断地换创意,不断地争取更新奇的品牌表达方式。

表面上看没问题,这好像也是很有上进心的表现。但是,如果你真把品牌看成是企业的核心资产的话,你怎么会这么做呢?都说,人才是资产,一个公司怎么会动不动就遣散所有的员工,重新招聘一批人马?不可能啊,因为人才是资产啊。那为啥品牌资产就要动不动归零,然后重起炉灶呢?你不觉得很奇怪吗?

广告界有一段著名对话。

话说,有两个老哥们儿在生意上合作了五十年,一个是广告商,一个是花钱做广告的广告主。

这一天,这客户就问广告公司老板:“哥们,咱俩合作了五十年,也就是说,我付了你五十年钱。但是,刚才我回顾了一下,发现你除了第一次提案以外,后面四十九年没给我做任何新创意啊!”

广告公司老板回答说:“谁说我没干活?对啊,我这后面四十九年,一直在全力阻止你们做新创意啊。”

今天我们说这个话题,不是指责广告业,而是说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细致化的分工带来的分工利益和荣誉追求,很有可能和这个分工的初心大相径庭。这就是精细化社会分工的又一个危害。

明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它的生成机理是什么?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搬文:奇怪的广告业《罗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