狒哥观点:最初10年( 1979-1989)的希捷是一家纯粹的低端硬盘驱动器制造商,没有技术优势,主要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抢占市场先机——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旦没能把握住潮流走向而被竞争对手超越,便很难翻盘,不像那些技术基础深厚的厂商,还有可能通过生产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后来居上”。因此,1980年代的希捷以小型化的5.25英寸规格起家,又因忽视向3.5英寸规格转变的第二波小型化浪潮而举步维艰。困境中的希捷及时收购CDC旗下的Imprimis Technology补齐了技术上的“短板”,以此为转折,不断提升硬盘驱动器的转速,逐渐成为高端市场上的领导者,随后又通过收购3.5英寸规格的倡导者Conner Peripherals及剥离硬盘驱动器以外的业务等一系列举措,形成了对硬盘驱动器行业从高到低的全面统治。
(2006年9月,为纪念硬盘驱动器诞生50周年,狒哥以“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一文记录了希捷、迈拓、昆腾、西部数据和日立等硬盘业现在或曾经的巨头的变迁。下面是该文的第一部分与狒哥在庆祝《计算机世界》第1000期时所写相关内容合并而成的完整的“希捷篇”。)
在硬盘驱动器诞生50周年回顾一文中,笔者提到了硬盘驱动器行业与微处理器行业的差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硬盘驱动器行业的进入门槛较高,但与微处理器(限于CPU级别,如Pentium、Opteron、Power、UltraSPARC等)行业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因此,市场上的硬盘驱动器供应商足够多,而新进入或想要扩大经营范围(及规模)的厂商往往会选择通过并购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于是,自从1980年硬盘驱动器行业转向开放市场以来,发生的并购案不胜枚举,致使供应商数量从1986年的76家一路下降至今天的“屈指可数”,也就只能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了。
可想而知,生存至今的硬盘驱动器市场前三大供应商—— 希捷科技(Seagate Technology,有时简称ST)、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WD)和日立环球存储科技(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Hitachi GST或HGST) ——所经历的并购断然不会少,其中有我们熟知的,也有因年代久远而逐渐被大多数人淡忘的。下面,就让笔者择主要者加以讲述,相信其中的一些片断能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硬盘驱动器行业在近20年来所发生的激烈变迁,从而更为深刻、全面地看待那已经成为历史的50年!
(留意文中出现的每一家硬盘驱动器厂商的名字将有助于阅读)
希捷(上):英雄何惧出身太单薄
作为硬盘驱动器行业走向开放市场的标志性事件,1979年Alan Shugart与Finis Conner 创办Shugart Technology ——1985年更名为Seagate Technology(希捷科技)——公司的故事,用“两个人的传奇”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1979年9月26日,Finis Conner找到赋闲在家已近5年的Alan Shugart,提议开发一种尺寸与小型软盘(mini-floppy)相当,但性能和可靠性更高,具有15倍存储容量而成本只提高2倍的硬盘驱动器。Shugart和Conner一拍即合,于年底成立了Shugart Technology公司。
Alan F. Shugart,1951年大学毕业即进入IBM任现场工程师,参与了世界第一台磁盘驱动器IBM 305 RAMAC的开发,一直从事随机存储产品研发,最后位居系统开发分部工程主任。1969年,Shugart来到Memorex任产品开发副总裁。当然蓝色巨人在硬盘驱动器行业的绝对统治地位仍在延续,1973年推出了现代硬盘驱动器鼻祖IBM 3340 “Winchester”(温彻斯特)——同年,Shugart以共同创办人的身份进入Shugart Associates,但很快又在1974年底离开了这家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公司。处于上升势头的Shugart Associates则于1976年推出了5.25英寸的SA-400软盘驱动器,电气设计和接口规范仍基于最初的Shugart设计,在成为IBM PC的标准配置后迅速取代了8英寸驱动器,其接口也被包括3.5英寸在内的所有PC软驱所沿用。Shugart Associates还在1979年着手开发了一个8位并行智能外部设备接口,名为SASI(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 Interface)——著名的SCSI规范的前身,为统一硬盘接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样是在1979年,IBM先后推出业内第一台使用薄膜磁头和运行长度限制(RLL)编码方式的硬盘驱动器IBM 3370(7张14英寸盘片),以及第一台8英寸硬盘驱动器IBM 62PC(6张8英寸盘片)。
然而,在Shugart和Conner看来,8英寸硬盘驱动器也还是太大了,无法满足正在兴起的个人电脑(以下简称PC)的要求。1980年6月26日,Shugart Technology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5.25英寸硬盘驱动器ST-506,也是该公司更名前在产品上最大的贡献。这个规格的灵感来自于著名的Shugart “mini-floppy”——现在的词典解释成“(直径为5.25英寸的)小型软磁盘”,可见确非徒有虚名——驱动器。尽管以今天的眼光看来,ST-506在5.25英寸全高(3.2英寸)的庞大身躯里居然只容纳了4张盘片,容量更是仅有区区的5MB,但在当时无疑是个巨大的飞跃。
第二年,Shugart Technology推出10MB的版本ST-412,并给接口加入了被称为缓冲寻道的特性。1983年,ST-412与Miniscribe 1012和IMI(International Memories, Inc.)的5012型驱动器一同获得IBM PC/XT采用,14英寸和8英寸的硬盘规格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1985年,为了避免与已经被Xerox收购的Shugart Associates相混淆,Shugart Technology更名为Seagate Technology——也就是今天人所共知的希捷公司。
左侧的绿×××案呈“S”形,理论上也可以代表Shugart,但右侧已经写着“Seagate”,说明是1985年以后的Logo
在那个时代,硬盘驱动器与其控制器是相分离的(不像现在,将后者集成在前者的电路板上),而ST-506/412接口的即插即用设计——任何ST-506/412驱动器可用任何ST-506/412控制器工作——使其成为标准,获得为PC生产硬盘的大多数驱动器供应商采用。ST-506/412接口一直延续到1989年。
实际上,几乎整个1980年代希捷公司都在吃ST-506的老本,那时卖得最好的ST-225 20MB驱动器和ST-251 40MB驱动器均由最初的ST-506设计发展而来。尽管也销售使用音圈(voice coil)技术的更快速的驱动器,但ST-225/251都使用步进电机来定位磁头。当时,低端的硬盘驱动器通常像软盘驱动器一样使用步进电机(从这个意义上说,ST-506相当于密封的软驱),这种技术的缺点是缓慢、噪音大且在温度改变时容易出现可靠性问题。因此,希捷的驱动器有时会背上便宜但不可靠的名声,但还是好于MiniScribe、Microscience(台湾微科)、Rodime、Tandon和Kalok等竞争对手的产品。直到1990年代初期,希捷才在生产40MB的ST351A/X(可运行于ATA或XT附加总线)之后彻底放弃了步进电机设计。
不管怎么说,以生产供PC机——而不是大、中、小型机或服务器——使用的驱动器为主要业务,与希捷近年来给我们留下的在高端市场占统治地位的印象相去甚远。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从整个产品线的定位来看,当时的希捷颇似2000年前后的迈拓(尚未收购昆腾的硬盘驱动器业务)或2002年的WD(还没推出10000RPM的Raptor)。
然而,一个本来对公司形成毁灭性打击的变故,最终却令希捷因祸得福,意外地转战高端驱动器市场并取得了成功!
希捷(中):失于低端,收于高端
作为PC硬盘驱动器市场上的领导厂商,希捷在3.5英寸驱动器的开发上一度仅落后于Rodime,但却没有意识到硬盘驱动器进一步小型化对PC机的重要性,导致公司创始人之一Finis Conner出走。
虽然后来Alan Shugart被业内的记者们冠以旋转博士、磁盘驱动器之王和计算机先驱等美名,但在对硬盘驱动器小型化潮流的把握上,Finis Conner始终更胜一筹。
1983年Rodime推出世界第一台3.5英寸硬盘驱动器RO-352之后不久,Seagate的工程师也开始3.5英寸硬盘驱动器产品原型的研发。1985年年初,工程师们利用少量的资金制作出80多个3.5英寸产品原型,并交给营销主管人员。
凭借ST-506/412打开局面之后,希捷已成为主要的5.25英寸硬盘驱动器供应商。受益于硬盘驱动器小型化的希捷认为5.25英寸已经足够——至少当时还不是推出更小尺寸产品的时机。
在5.25英寸和3.5英寸的问题上,Finis Conner与Alan Shugart发生了意见分歧,于是便带领一些对公司迟迟未能推出3.5英寸驱动器感到不满的员工离开希捷,创办了Conner Peripherals公司。
Finis Conner于1985年初离开希捷,在创立自己的公司失败后,曾暂时担任CMI(Computer Memories International)的CEO。1986年Finis Conner终于也有了一家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公司——Conner Peripherals,其合作伙伴包括MiniScribe的创办人John Squires和Terry Johnson,将5.25英寸驱动器的容量放入更小型的3.5英寸规格驱动器的共同目标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康柏(Compaq,取“Compatibility and Quality”之意。1982年成立,2002年被HP收购)为这家新公司提供了最初的资金,同时也成为他们多年的主要客户。1993年,Conner通过收购Archive Corporation增加了磁带驱动器业务。
书归正传。希捷之所以对3.5英寸驱动器兴趣索然,是因为其主要客户——以IBM为代表的PC制造商——希望在下一代产品中安装40MB乃至60MB的驱动器,而希捷1985年初研制的3.5英寸原型产品只能提供10MB的容量,并不比1983年Rodime推出的第一款3.5英寸硬盘驱动器RO 352更高。此外,希捷认为3.5英寸驱动器的每MB成本无法与5.25英寸驱动器竞争——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不过以此推论的话,该公司从Shugart Technology到Seagate Technology的发迹史似乎就是个错误……(难道Shugart居然会忘记是谁以5.25英寸规格的ST-506打破了8英寸及以上规格硬盘驱动器一统天下的局面,开硬盘驱动器小型化之先河?)
总之,希捷对3.5英寸说“No”的理由很充分。当时,3.5英寸驱动器的整个市场规模不到5000万美元,而仅ST-412一款产品的年销售额就超过3亿美元。Compaq成立四年后仍未成为希捷的客户,也令后者颇不以为然。
然而,希捷忽略了一个今天看来十分浅显的道理——硬盘存储密度的增长速度往往会明显超出客户实际需求的增长速度。换句话说,技术的进步为3.5英寸驱动器迅速取代5.25英寸驱动器成为市场主流提供了可能。
1986年,Conner的第一款产品CP340问世,它具有40MB的容量,并且是第一款采用音圈传动机构的3.5英寸磁盘驱动器,噪音和可靠性均胜于希捷的5.25英寸驱动器。
CP340是一款SCSI-1驱动器,上图为ATA接口的CP344,外形尺寸、盘片数和容量都与CP340相同
Conner依托新型的便携式计算机市场,每年将产品的容量提高50%,到1987年底,3.5英寸驱动器具备了可满足主流PC市场需求的容量,此时3.5英寸硬盘驱动器市场的销售额已经超过7.5亿美元。希捷公司的主管人员这才反应过来,取出被自己束之高阁的3.5英寸驱动器仓促应战,但已不是Conner及Quantum(昆腾)的对手。随着3.5英寸驱动器将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取代5.25英寸驱动器的大势逐渐浮现,希捷面临丧失立足之地的危险。
推出5.25英寸硬盘驱动器使希捷公司从PC市场发家,未能把握向3.5英寸规格的转向又令其被逐出PC市场,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关键时刻,Alan Shugart显示出作为商业领袖的魄力,于1989年领导希捷公司收购了控制数据公司(Control Data Corporation,CDC)的磁盘驱动器业务分部Imprimis Technology,转战高端驱动器市场,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Imprimis的前身是CDC和Honeywell(霍尼韦尔)在1975年联合投资成立的MPI(Magnetic Peripherals, Inc.),Honeywell为这个磁盘业务贡献了从GE(通用电气)获得的俄克拉荷马城工厂和自身在德国Heppenheim的工厂。MPI成立时主要生产类似IBM 3330(代号“Merlin”,第一个采用磁道跟踪伺服系统)的第三代磁盘驱动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他们继续生产与IBM 3340(“Winchester”,现代硬盘驱动器鼻祖)、3350(“Madrid”)和3370(第一个采用薄膜磁头和RLL 2,7编码)等相兼容的磁盘驱动器,有时发布和交货的时间只比IBM晚不到一年。
后来,小型机市场的增长吸引MPI开始生产较为便宜的9英寸硬盘驱动器,而Honeywell及其合作伙伴Bull根据半导体存储将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取代硬盘驱动器等以旋转磁存储为主要原理的设备的预测(现在看来是多么的……超前而过分富于预见性啊:P),先后将MPI的股份转让给了CDC。MPI成为CDC的全资子公司,在1988年更名为Imprimis Technology。随着硬盘驱动器市场日益变得以小型机和PC为导向,曾经身为主角之一的CDC看到自己的份额开始受到侵蚀,最终将磁盘驱动器业务卖给了希捷。
希捷(下):几经沉浮,再临巅峰
综观前两页的历史,不难看出,最初10年(1979-1989)的希捷是一家纯粹的低端硬盘驱动器制造商,没有技术优势,主要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抢占市场先机——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旦没能把握住潮流走向而被竞争对手超越,便很难翻盘,不像那些技术基础深厚的厂商,还有可能通过生产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后来居上”。因此,1980年代的希捷“成也小型化(5.25英寸),败也小型化(3.5英寸)”,应该说是偶然中有必然。
要让在IBM开始职业生涯并浸淫多年的Alan Shugart明白这个道理并不难,而收购Imprimis Technology正可以帮助希捷补齐技术上的“短板”,成为名副其实的“Seagate Technology”。以此为转折,希捷踏上了统治硬盘驱动器行业的漫漫长路。
Imprimis带来了CDC的音圈(voice coil)和磁盘制造专利,以及市场上第一款5400RPM驱动器Elite(精锐)系列,而之前最高的转速是日立DK-711S的4876RPM(1987年推出),CDC Wren Runner系列的4500RPM已经算很快的了。1989年11月发布(1990年供货)的Elite为5.25英寸规格,Imprimis原有的8英寸驱动器业务被放弃,可以说希捷是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重新开始。1992年10月,希捷发布业内第一款7200RPM驱动器——3.5英寸的Barracuda(酷鱼,1993年供货),然后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将主轴转速提高到10000RPM(1996年10月发布Cheetah,1997年供货)和15000RPM(2000年3月发布Cheetah X15)……
5.25英寸全高规格(相当于两个光驱摞起来)的Elite驱动器
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高主轴转速,是希捷确立并不断巩固高端硬盘驱动器市场霸主地位的重要因素,但还不是全部。1993年10月,希捷发布第二代酷鱼Barracuda 4和2HP,1994年开始供货,其中Barracuda 4成为第一款采用FC-AL(Fibre Channel-Arbitrated Loop,光纤通道仲裁环路)接口的硬盘驱动器。1996年3月,希捷宣布Barracuda 9和4LP——引入了MR磁头、PRML通道和高性能嵌入式伺服(embedded servo)的第三代酷鱼——是该公司首款大量出货的FC-AL接口驱动器。到1999年8月,希捷已出货100万台以上FC-AL硬盘驱动器,彻底击败了IBM倡导的另一种高性能硬盘驱动器接口——SSA(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串行存储架构)。
高端的形象确立之后,希捷又回过头来“重收拾旧山河”,于1995年10月与一度排名硬盘驱动器行业三甲的Conner Peripherals签订合并协议,这笔价值约10.4亿美元的并购于1996年2月完成,新公司随即宣布停止原Conner产品开发团队承诺的SSA磁盘驱动器的开发(一举多得……)。合二为一的希捷高低通吃,在总规模约250亿美元的硬盘驱动器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从19%骤升至33%,1997年的营业额超过70亿美元,而今日存储行业的老大EMC同期只有29.4亿美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希捷是1992年至1997年间惟一没有出现过赤字的硬盘驱动器制造商。
不过,收购Conner使希捷的规模迅速膨胀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尽管也有类似1996年6月将希捷存储系统集团(原Conner Storage Systems Group)卖给磁盘阵列制造商nStor(去年7月被Xyratex收购)的举动,却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希捷公司的收入迅速地从1997财年(截至6月27日)的89.4亿美元下降到1998财年(截至7月3日)的68.2亿美元,两年内市场占有率损失10%。此前IBM已改变了硬盘驱动器只供自己使用的经营策略,以领先业界至少两年的MR磁头杀入2.5英寸驱动器市场,逐渐招架不住的希捷终于“壮士断腕”般地在1998年年初宣布暂时停止其2.5英寸系列Marathon(马拉松)的发展,并大幅裁员约10%(1万多人)。1998年7月,公司创始人Alan Shugart在董事会的要求下被迫退休,原总裁兼COO Stephen J. Luczo接任CEO。
好在希捷的产品线覆盖面已非常之广,且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高利润的SCSI/FC-AL驱动器业务,抗打击能力与10年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最终在Luczo的领导下渡过难关。不过公司的调整还没有完:2000年3月份,由希捷管理层、Silver Lake Partners和Texas Pacific Group三方组成的投资集团以约20亿美元的现金购买所有希捷公司的经营业务,使之退市成为一家私人公司。VERITAS软件公司随即参与进来,获得了希捷公司所持有的约33%(1.28亿股)的VERITAS软件股份、在SanDisk和Dragon Systems等公司拥有的投资债券,以及Seagate Software Network和Storage Management Group(产品如著名的Backup Exec)的所有权,Seagate Softwa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Group在2001年5月更名为Crystal Decisions。包括VERITAS在内的交易总金额高达200亿美元,对希捷的好处是“能更积极地在核心业务和新兴的市场增长点进行投资。”
希捷公司2002年10月30日公布的新标志(Logo),它“延续了希捷的传统,但加入了代表活力的绿色。新标志还包含一个代表存储介质(盘片)在旋转的Logo,其创意和信息都表明:We Turn On Ideas(理念引领我们前进),反应了公司的精神和内涵,希捷带给其合作伙伴及产品的价值所在。”
2002年10月24日,希捷旗下负责磁带业务的子公司Seagate Removable Storage Solutions(Seagate RSS,源于Conner收购的Archive)停止使用Seagate品牌和标志,更名为Certance(2004年10月20日被昆腾收购),希捷得以完全专注于磁盘驱动器业务。12月,希捷重登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成为以“STX”为代码(之前是“SEG”)的公众公司。2004年7月,原总裁兼COO Bill Watkins接任CEO(Steve Luczo保留董事长职务),他上任后大力推行平台化战略,扭转了希捷收入和利润同时下滑的不利局面,仅一年就将公司的收入从62.2亿美元提高到75.5亿美元,净收入更增长30%以上(5.29亿美元至7.07亿美元)。
2005年12月21日,希捷公司宣布以19亿美元收购迈拓公司,2006年5月22日交易完成。加上迈拓贡献的2.79亿美元(5月19日至6月30日),希捷2006财年的收入达到92亿美元,创下公司历史上的新高,在存储厂商中仅次于软件及服务业务过半的E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