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_红色培训

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培训咨询:17637673888(刘老师),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培训,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大别山精神;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位于大别山区的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_红色培训_第1张图片

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主要活动地和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在党的领导下,大别人民坚持28年红旗不倒,亲历和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完整历史进程。从1921年建立党组织,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人民掀起了一次次惊天动地的革命浪潮,谱写了一曲曲波澜壮阔的壮丽诗篇。在长达28年的革命历程中,大别山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仅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13万多人,孕育承载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现存革命遗址和纪念地900多处,其中国家级45处。这些丰富厚重的革命历史资源,是对党员干部进行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

大别山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更是转折之山、胜利之山,红色大别山巍然屹立。大别山雄踞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北临淮河,南靠长江,瞰制中原,历来为兵家逐鹿中原必争之地,素有“得大别山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这里是土地革命时期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五师的根据地,也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中共中央(2004)35号文件中,将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确定为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主题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充分肯定了红色大别山的历史地位。走进大别山,就走进了大别山不朽的红色历史。

大别山是一方孕育革命的红色热土。在我党创建之初,鄂豫皖边区就开始有党的组织和活动。1927年至1930年,鄂豫皖边区党组织以黄麻、商南、六霍三大起义武装为骨干,创建了以新集(今新县城)为首府、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根据地拥有27个县3个市,人口350万,主力红军4.5万余人。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在这里组建了新四军第五师,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成为江淮抗战的中流砥柱。

大别山是一幅气吞山河的历史巨画。巍巍大别山见证着各个时期鄂豫皖区域的革命历史,从星火燎原到建立政权,从坚持斗争到北上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记载着一幅幅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1947年6月,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陈粟、陈谢兵团的策应下,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强渡黄河,徒涉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歼敌9万余人,创建了大别山根据地,拉开了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成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大别山是一首彪炳千秋的英雄史诗。“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崇高荣誉。皖西地区有30多万人为革命慷慨捐躯,湖北省红安县有10万多人壮烈牺牲。当时不足10万人的河南省新县,就有5.5万优秀儿女献出生命,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老区人民愈挫愈奋、宁死不屈,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谱写了一曲曲光照千秋的动人诗篇。《八月桂花遍地开》由此诞生,唱响全国,成为大别山儿女英勇斗争的生动写照。

大别山是一座镌刻业迹的革命丰碑。这里先后诞生了红一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走出大别山后创建了川陕苏区,红二十五军是红军长征首先到达陕北的“北上先锋”;这里留下了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刘伯承、叶剑英、贺龙、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光辉足迹;走出了徐向前、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等349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将领,红安、金寨、新县、大悟、六安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大别山犹如一座无声的丰碑,镌刻着这里太多的光荣和辉煌。

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_红色培训_第2张图片

新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被称作“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新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7年1月,吴焕先(新县箭厂河乡人)等在黄安县紫云区箭厂河(今属新县箭厂河乡)创建了鄂豫皖边区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三堂革命红学),这支武装成为黄麻起义中的攻坚力量,新县由此成为鄂豫皖边区党领导的最早的武装起义(黄麻起义)的发祥地;1928年6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在光山县柴山保(今属新县陈店乡)创建鄂豫皖边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新县成为大别山区工农武装割据的最早区域;1928年7月,在柴山保尹家嘴组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支红军队伍、红四方面军最早的一支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新县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1931年2月,豫南重镇新集镇被红军攻克后,鄂豫皖苏区的党政军首脑机关相继迁入或在此建立,新县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川陕后,吴焕先、高敬亭(新县新集镇人)、刘名榜(新县郭家河乡人)先后重建和领导了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大别山红色游击队,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新县成为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区域;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刘邓首长亲自建立了大别山区第一个县级爱国民主政权(经扶县爱国民主政府),并将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卫生部及医院设在新县,新县成为刘邓大军的立足地和后方基地。在新县这块红色土地上,先后诞生和养育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从这里飞向蓝天,中华苏维埃区域第一届运动会在这里成功举办,著名红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由这里唱遍全中国。当时全县人口不足10万人,牺牲5.5万人。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著名的烈士有王志仁、桂步蟾、吴焕先、高敬亭、叶成焕等。从新县和大别山区走出了349位共和国将军,养育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43位新县籍将军和50余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留下了董必武、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李先念、刘华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

大别山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牢记“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_红色培训_第3张图片

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依托大别山丰富厚重的革命历史资源,以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历史为主线,以弘扬大别山精神为主题,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面向全国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发了专题教学、体验式教学、激情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红色拓展训练等各类别课程体系。结合培训对象的工作特点,设计差异化的课程模块,邀请专家学者对大别山革命斗争史、大别山精神进行深度解读,将课堂讲授、现场体验、情景再现、案例解读、互动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融合,让学员走近历史,启发现实思考,用红色资源教育人,用红色文化鼓舞人,用红色基因塑造人,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推动革命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编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_红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