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主人公是我父亲,这天夜里,他被突然蹿出的摩托车撞倒了。父亲没有“天赋异禀”,他的身体构造,在现代医学精密仪器的检测下,也只是凡人。
父亲被带倒,俯面砸了下去
7月底一个平淡无奇的夜晚,父亲high到不想回家,母上大人出动,亲自接驾。偏偏那么巧,有一个同样high完的年轻人不甘夜的寂寞,跨上了自己的摩托,载着友人在路上狂欢。在那条双方都十分熟悉的道路上,他们的相遇似乎并不是注定,擦出的“火花”却需要两家人承担“恶之果”。
父亲大人在离家不远处的路边被带倒,“砰”的一声,俯面砸了下去。据说那时,他拍拍身上的尘土,淡定自若地要回家睡觉。被巨大声响吓软了腿的母亲,急匆匆地招呼来了亲人才把他塞上了救护车。
对方似乎也没讨到好,据传血流满面、神志不清。严重到当地医生因其病情严重、失血过多,当场拒绝了交警抽血测酒精浓度的要求。
被撞后能爬起来,并不意味着安全
事故后还要回家睡觉的父亲,在当地医院多次行头颅CT检查后,
被判断为病情危重,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随后,父亲被转运到了市里最好的医院之一,住进了神经外科的重症监护室(NICU)。
父亲进入NICU后,远在外地的我才得知此噩耗,于第二日赶回。剧烈的撞击,使得父亲颅骨和肋骨多处骨折。母亲甚至是交警向我事后描述,直言没有预料到父亲这突如其来的病情恶化。
身为医学生,我却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匪夷所思的。甚至可以说,
父亲脑损伤后出血的情况过于典型,是每一个人应该掌握的急救知识。被撞后能爬起来,并不意味着安全。
想象西瓜落地,冲击力首先造成脑震荡和脑挫伤。之后,
父亲肉眼不可见的颅内正发生着损伤后的改变,血从破裂的血管中渗出,形成血肿,炎症聚集在周围引起水肿。这部分增大的体积,压迫脑组织,导致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如果处理不当将危及生命。
父亲的入院诊断,几乎攒全了脑出血的所有部位: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丨作者供图
父亲入院后,摆在眼前最大的抉择,是行开颅手术还是保守治疗。
主管医生告知,手术适应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意识水平、血肿发作的时间以及出血的部位和大小。父亲年纪较大,虽情况危急,血肿的大小也已经达到手术指征,但考虑手术风险因素,综合家属意见,
选择了保守治疗。
随后3~7天是急性脑水肿高峰期,需要严密监护患者,一旦出现意识改变,必须立即手术。因此,父亲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住进去后,事情仍然是一波三折。第2天复查CT,情况并不乐观,父亲脑水肿加重,需要一直予甘露醇行脱水治疗。母亲担心父亲性命不保,在诸多亲朋好友的电话关心中,哭了一次又一次。
头部CT。高密度不规则圆形为脑血肿,周围低密度为水肿区,需关注脑干受压程度和中线移位的情况。(理论上应展示同一层面对照图)丨作者供图
父亲大闹监护室,像不受教化的孩子
监护室内的父亲时而“清醒”时而“迷糊”,陌生的环境加剧了他的反抗情绪。医嘱要求“绝对卧床”,就是说哪怕是拉屎撒尿也要在床上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
从未如此“文明”的父亲非得自己去卫生间:站立不稳,尿撒到地上,脚踩了,沾着尿的袜子被从里面递了出来。
拔监护的电线、拔吸氧管和输液留置针……为了诸如此类的事情,监护室的护士老师每天要把母亲喊进去“协助”4~5次,母亲也不得不一直住在监护室外。
后来,父亲跑到其他病床躺着,怎么劝也不愿意回自己床位。我和母亲一起被叫进监护室,因新冠疫情期间的限制,这是车祸后我第一次见到父亲。他剃着光头,身形消瘦,手臂搭在额头上,眼睛难以睁开,低声呻吟着。
生活中熟悉的人出现在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两样熟悉的东西重叠在一起却这么突兀。
我看到父亲眼框、耳后出现了瘀斑,这是颅底损伤、皮下淤血的典型表现。内心无奈地感叹道,本科毕业4年,研究生读的内科,没想到兜兜转转在父亲身上温习到了外科知识。
纵切面图解脑出血的不同类型丨commons.wikimedia.org
回过神来,父亲正让护士帮忙把病床摇起来,护士哄着他,床坏了摇不了。父亲遂指着护士说,你喊你爸妈来教,怎么说假话,这床怎么坏了。母亲好说、我歹说仍不奏效,只好给大伯儿子打电话,父亲向来喜欢他,果然奏效。
回到床位,重新打针,
父亲“疼”得很夸张,像不受教化的孩子,嚷着要骂人、打人,末了还指责护士技术不好,非要教人家怎么打针。
打好针,父亲又骂骂咧咧地要喊一个叔叔来看他,要转院。母亲喂他牛奶,父亲一定要自己拿着,拿到后却将牛奶挤了一床,害护士老师又得换床单。亲身体验父亲各种蛮不讲理的行径,我难堪得脚趾能再抠出一个外科大楼,只能一直道歉。
安抚好父亲出来后,母亲神色更加凝重了:刚你爸喊的那个人已经死了,当时是他给送到医院,然后送走的。
原来是精神病啊
平时父亲就性子大,我也倔,父女俩吹鼻子瞪眼的时候真不少。大概是被这种情绪左右,开始我只是以为父亲不明病情轻重,所以不知深浅地对抗治疗,而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合作,是疾病的一种表现。
与神经外科的老师商量,
无理取闹至此,父亲可能出现了精神症状。头部器质性改变引起的精神症状并不少见,商量之下,医生决定使用镇静剂,虽然会延缓机体和大脑的恢复,但这样闹下去,如果再次脑出血,将增加要手术的风险。权衡利弊,不得已为之。
加用了镇静剂,父亲“老实”了不少,但头部损伤不易加用过多的镇静药物,监护室内仍不得安宁。第二次被叫进去,医生商量着把父亲转出来,护理难度太大了。但转出来,家属监护的难度也大,特别是夜间。直到再次复查,确认血肿吸收,考虑到家人一对一护理更有利于安抚父亲的情绪,终于决定要转出来了。
终于决定要从重监护室转出来了。丨图虫创意
决定了,还是忐忑,一边是什么都指望着我的母亲,要表现淡定;一边是各种放心不下,怕难以应付父亲。
担心是有道理的,听到护士八卦,第一次有患者把尿尿在了重症监护室的抽屉……这不就是我爸嘛。请陪护,护士老师建议一定请男的,不然“打”不过父亲,里面的护士没一个没被打过的(真是抱歉!)。转病房,刚好有间通风好的房间空出来,母亲想去,护士老师却不太建议,落地门阳台,父亲目前的情况有跳楼的风险,一定要住的话,得签字。
一番纠结,也只剩那一个床位转出,没得选了。
又被嘱咐着买了个束缚带,晚上得把父亲绑起来。其余生活用品,自动剃须刀、蛋白粉、纸尿裤等等,都需要采购。病房里,琐事一项项落下来,并不轻松。
要注意后遗症
转出来第一天晚上,母亲没能好好睡觉,第二天早上告诉我,父亲的粪便蹭了一床。后来,每早去医院都要做下心理建设,怕又要听到什么骇人听闻的事件。
父亲转出来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不能正常交流,暴躁易怒、不配合治疗。问他知不知道床边人是谁,要不要吃东西,就牛头不对马嘴地跟你谈国际关系、军事作战、打麻将、钓鱼。
父亲的表现类似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认知能力下降,情绪暴躁,言行会变得难以理喻,诸如骂人、说脏话、小心眼等。
但仍有逻辑思维能力,可短暂对话。一日,父亲认真地与陪护的叔叔商量着要去南郊公园猴子石大桥弄猴脑。他清晰的逻辑让人哭笑不得,原来他知道自己伤到了大脑,要以猴脑补脑,源自传统理论的以形补形,甚至让我去找文献支持。他还知道要先检测不能带菌,并热情邀请护士老师一起。
那段时间,父亲被绑在床上,边挣扎边咒骂。
难以想象,家里有一个精神病人,将给家庭带来多么沉重的责任和负担。幸运的是,父亲脑挫裂伤急性期的恢复已经好过预期,主管医生告知此类精神症状恢复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但仍需注意日后的后遗症,如损伤灶疤痕形成会导致癫痫、脑膜粘连形成脑积水和外伤性脑萎缩等。
交通事故的处理挺麻烦
父亲入院的时候,我们填了医保相关的表格。按照规定,交通事故属于第三方责任人,医保不报销,由保险和肇事者赔付。发生交通事故,应至少确认三点:
谁是肇事者、是否有证驾驶、是否酒驾。关乎交通责任事故认定书的判定,甚至涉及刑事责任。
父亲事故的处理,原本我没管,中途却发生了些让人不愉快的插曲。这事,还是要从“酒”开始说起。
一次对话中,母亲告知我对方有很大的饮酒嫌疑,开始以为报了警,应该顺理成章地按流程走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担心对方逃避责任,我电话问询了当时的交警队队长,却被告知已经排除酒驾,且未做酒精检测。震惊之余问原因,
原来是医生以对方当时伤情过重、失血过多为由不让抽血,最后结合监控排除的。
但以我对医院流程的了解,不免对这样的解释产生了怀疑。严正提出反对意见后,我在交警的陪同下,到肇事方后续治疗的医院走访,却了解到对方无输血史,即不存在失血过多。对方也未出现过昏迷等严重意识障碍,情况不会危急到无法采血。最令人气愤的是,对方急诊的病历上竟然记录着“喝酒”后驾驶。
然而,病历的描述仅仅只能作为间接证据。酒驾入刑,血液检测的酒精含量对于法律裁定十分关键。肇事者有饮酒嫌疑,按规定需在事故发生后立即抽血送检,否则酒精会被代谢。
即使后来我们申请调取了医院检验科7日留血,但也因抽血时间间隔过长、输液稀释、密封保存条件不足和抗凝血样本量过少等原因,无法补救。
目前,父亲已归家康复中,事故的处理仍在进行。满6个月后,打算陪父亲去做脑部损伤的伤残鉴定。
酒驾入刑,血液检测的酒精含量对于法律裁定十分关键。丨图虫创意
某次往返医院的路上,车窗外楼宇交叠、飞驰而过,瞬间觉得委屈而憋不住眼泪。
总有人在努力生活,却也有人轻而易举地毁坏。作为受害者家属,我深刻体会到,当有人用“关系”教你做人,不要放弃用专业知识和法律保护自己。真心想对醉驾的肇事者讲,不要只顾自己爽,要尊重生命,敬畏社会规则,你选择犯罪,那就别妄图逃避惩罚。对执法者而言,只有犯罪者得到该有的制裁,守法者才能安居乐业。
奉劝诸位,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最后,感谢为我父亲治疗的医护人员,特别是监护室内的护士老师,很抱歉给您们添了很多麻烦。感谢在事故过程中,给予理解、支持和帮助的亲人、导师和好友。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羊欲穷
编辑:黎小球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果壳正在招聘副主编、编辑、运营经理等职位,戳这里,查看更多岗位详情并投递简历。
AI等你来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