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


民国时期的一些老课本,文辞优美,氛围闲适,令很多人为之折服,有的老课本被重印出版后,还一度卖到脱销。
这些老课本,注重的是通识教育,以及不急不躁的国文熏陶,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直言,其中一个老课本,就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一本启蒙的书”。
汪曾祺提到的这个课本,就是当年为西南联大学子准备的《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
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_第1张图片 一翻开这些课本,我们就能感受到久违了的汉语的韵味之美
这个课本,来之不易
西南联大是一所传奇名校,培养出了众多人才,但由于条件艰苦,那时候的联大连课本都印不起,国文课本数量极其有限。
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_第2张图片
学生们只能共用同一个课本,上届学生用完了,传递给下届学生,课本的空白间隙处,往往留有不同学生的各种笔记。
数量本来就少,再加上多年的战乱颠簸,现在的我们,差点就看不到这个国文课本了。
好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东,在2015年的时候,与译林出版社共同重新整理出版了《西南联大国文课》
久违七十载的西南联大国文课本,才得以完整地重见天日。
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_第3张图片
《西南联大国文课》出版后在读者中广受好评,但也有读者反映,因为没有注释,读不懂。
也有的读者为了情怀而买,可是只能看选篇,看不到西南联大背后的故事,实在不够过瘾。
为此,三联中读携手译林出版社共同打造了 《西南联大国文课》音频课程,邀请继承西南联大学风的清华国学院副院长刘东及其弟子,深入解读这本教材。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 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_第4张图片
课程刚推出,就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与赞赏。
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_第5张图片

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_第6张图片 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_第7张图片


和汪曾祺、邓稼先一起接受
西南联大的文化训练
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是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为了给大一新生最好的国文课本,朱自清、罗庸等大师,亲自编选了四年之久,才敲定这卷薄薄的课本。
我们熟悉的 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汪曾祺、何兆武、许渊冲等大师,都曾学过它。
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_第8张图片 上排左起:汪曾祺、杨振宁、邓稼先 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许渊冲
汪曾祺还曾直言:“ 联大的‘大一国文’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一本启蒙的书”。
《西南联大国文课》最大的亮点,在于选篇的独特用心。

开篇的《论语》,选的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体现传统儒家思想的段落;


而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彰显不同个人志向、偏向于道家潇洒精神的内容;


李清照的作品,选的不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而是讲述她和赵明诚往事的《金石录后序》,行文真诚坦率,让人唏嘘。


汪曾祺对这些选文,有着极为中肯的评价:“不仅是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 重个性,轻利禄,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对于联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联大学生为人处世不俗,夸大一点说, 是因为读了这样的文章。这是真正的教育作用,也是选文的教授的用心所在。”
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_第9张图片 纪录片《西南联大》

但全书共有五六十篇课文,并且大多数是文言文,普通读者要全都读完、读懂,有很大难度。
为此,我们邀请了这几位老师,精选十大篇目,涵盖四种主题,为你进行深度解读。

这些老师都是清华国学院的弟子,如今也是国内各知名高校的教师,换句话说,他们也是王国维们的再传弟子,也是西南联大学风的传承者。
他们的解读, 不仅深入浅出,格局宏大,而且细节丰满
他们将从“自省与自治”、 “文学与风骨”、 “艰危与人格”、 “科学与审美”4大主题出发,从不同角度重现西南联大国文课堂的精髓。
在“自省与自治”这一主题下,老师将对《论语》文本背后蕴含的思想、以及孔子立身处世的根本进行深度阐释
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_第10张图片 电影《孔子》

此外,老师还会带我们认识《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以及《西南联大国文课》和这两部典籍鲜为人知的关系。
在“文学与风骨”的主题下,老师将讲述一个 更加立体、“活生生”的杜甫和李清照,带我们一起感受唐宋诗文的独特美感和丰富意蕴。
这个主题下,老师还将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鲁迅的作品《示众》、《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为什么会入选西南联大的国文课本,并分析国文课中的新文学作品对学生们的影响。
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_第11张图片
在“艰危与人格”这一主题下,老师将逐句解读以下三篇古文,带领我们从这些人物故事中汲取人格的力量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三国志·诸葛亮传》两篇人物传记中的大师都是在极度艰难的状态下有所成就,并不断磨练出新的人格高度;
曾国藩的《圣哲画像记》则刻画了他心目中32位圣贤的样子。
最后一个主题“科学与审美”,则涉及了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在细节上,老师们还会为我们讲述作者的生活细节,深度剖析创作背景。
讲到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时,主讲人就讲到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生活中的一些趣事:

“二人常在饭后,坐在他们的归来堂上煮茶的时候儿,指点堆积的书史,说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比赛胜负,以此来决定谁先饮茶。


李清照记忆力强,时常猜中,猜中以后便举杯大笑,笑到茶杯都倒入了怀中,反而饮不成茶了,只得站起身来。李清照说,自己甘心老死在这书乡之中,所以虽处于忧患困窘,仍然志向不屈。”


还讲到二人为了购买金石书画,就节衣缩食,那到底有多节俭呢——

“比如在吃饭上去‘重肉’,穿衣上去‘重衣’。意思是饭菜去掉第二道荤菜,衣服去掉第二件锦衣。


她的头上呢?也没有明珠翡翠的装饰,室内也没有描金刺绣的器具。遇见经史子集各种古书,只要字没有磨损缺少,版本不是错误百出,就买下来,储藏起来,作为副本。”


主讲人还会联系西南联大当时的环境,让我们明白西南联大为何会选择这些篇目。
如同前文所举的李清照一例,人们更熟悉的是李清照的词,为什么西南联大独辟蹊径,要选这样一篇序言呢?
其实,这篇散文讲述的是李清照赵明诚两人原本平静美好的夫妻生活,以及遭逢离乱之后,逃难时期的仓皇凄凉。

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_第12张图片

1981版电影《李清照》

前面越美好,后面就越苍凉,而其中的转折点,就是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
主讲人会告诉我们,西南联大师生,当时亦是有着国破家亡、颠簸流离的境遇,这一联系,西南联大和《金石录后序》之间的关联,立马就凸显出来了。
不仅如此,主讲人在解读中还特别提到一个细节,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分离——

“李清照高声问赵明诚:‘如果听到城中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赵明诚‘戟手’,就是把手指做成戟的样子,很着急,说:‘跟随大家,实在不得已时,先抛弃包裹箱笼,其次弃衣被,其次弃书画,其次弃古器,唯独这些古代帝王宗庙铜器的拓本,要自己携带,与人共存亡,不要忘记了!’”


短短数语,就把赵明诚对金石书画的热爱刻画出来了。
但与此同时,主讲人也向我们感慨李清照处境之艰难,

“(李清照)守着一堆珍贵的藏品,在战乱中毫无头绪,不知何去何从,极度缺乏安全感。生死离别关头,隔着河岸,李清照问赵明诚如果打起战来该怎么办,赵明诚却‘戟手’遥遥吩咐。


‘戟手’,就是用食指和中指指点,其形状如戟。对于这个动作,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怒骂。这在《左传》中就有体现,“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


唐代的《酉阳杂记》里也有:“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
可见,赵明诚嫌李清照啰嗦、纠缠不清。”
这时候,李清照该怎么办呢?
同样身处国破家亡的艰险之中的联大学生,自然更能体会其中的心酸血泪, 于公,有家国之泪;于私,有悲苦之鸣,这样立体的阅读体验,至今也极为难得。


普通读者自己阅读这些文章,没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西南联大教师们的选篇用心,有很大难度。
但有了主讲人们旁征博引、贯穿古今的导读,我们也能彻底了解彼时文学大师们编写国文教材的背后深意,掌握西南联大国文课堂的精髓。
总结来说,学习这门《西南联大国文课》,不仅是接受西南联大的“语文训练”,更时接受朱自清心中让人“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的“文化训练”。

课程亮点


1、承袭西南联大学术传统 刘东教授统领总序和课程脉络,集结5位师承清华国学院的学者首次深度精讲《西南联大国文课》名篇,了解彼时文学大师们编写国文教材的背后深意,力图再现西南联大国文课堂。


2、理解民国国文课本的魅力
精选十篇代表性课本内容, 带你看《论语》潇洒、随性的一面,品读李清照回忆与赵明诚旧事的散文,听鲁迅讲述自己写小说的缘起……把学国文变成一件听风赏雨、别开生面的乐事。 3、750+分钟大体量,贯通文史哲
老师们手把手带你仔细研读国文,从文本内容深入到思想层面, 联系西南联大的背景与眼下的生活体验,传递古今碰撞的价值观念, 让你收获持续学习的核心素质。

课程设置


课程大纲




订阅福利
限时特价: 88
原价:128元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


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_第13张图片


点击下方“原文链接”,即可订阅 《西南联大国文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听 | 汪曾祺:它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