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这个blog的标题上所说的一样,我基本上是一个语言原教旨主义者,这是Cherry送的称号,不记得是为什么了,但当时立刻喜欢上这个名字,加到blog的标题上,并努力去名副其实。
作为一个宗教或准确的说一个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通常会笃信诸如:Inerrancy of the Bible, the virgin birth and deity of JC, the doctrine of atonement, the bodily resurrection of JC, and the bodily second coming of JC。同理,语言原教旨主义者也会相信语言本身的无误性和神性,也许20世纪以来语言与哲学的同一思潮可以作为语言与哲学和解(oneness)甚至是语言对哲学的一次救赎(应该有人会这样认为罢)。至于“复活”和“降临”之类过于宗教化的术语,并不能立即适用于语言本身,但将训诂小学来经世致用也可以算作语言在尘世的降临了,譬如:“止戈为武”进而“维持和平”,又如:城邦(polis)本身对政治的解释等等,基本上,语言--至少经过原教旨主义的解读--可以在尘世的任意一处降临,毕竟同一个奥地利人讲过:“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保持沉默”。
是的,我们要继续用宗教来比方,就像对圣经和可兰经的依赖一样,语言原教旨对为数不多的甲骨文和古希腊语等古老文本也有骨子里的附势之趋,所谓“言必称希腊”。顺便原教旨一下,Koran在阿拉伯语里就是朗读和背诵的意思。因此,把一个汉字或字母构成的词恢复千年前的原状并从中析取原始的义素,然后照此来投射周遭的世界,往往是第一件要做的事情,而且往往借助于语源学的资料。我想把训诂直接对应为etymology是不对,但两者之间确有重叠的方法和功用。
翻读川大徐中舒老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是一个人夜里在上海的住处能做的最低调且最舒适的事情了,上、下两册以手书写就,辅以诸多从各种甲骨上临摹来的字符,读之每有穿越时空的感觉,不由你不在脑中浮现上古先民们交战前的占卜或收获后祭祀的场景,比如:一系列“礻”旁的字显示了祭祀品和祭祀场地的丰富。从中知道了“福”乃以酒祭,而以盛酒容器(畐)形容赐佑,实在让我更愿意把我那个小酒壶装上红星二锅头随身带着了。这本词典好在有例句,使你得以窥见字在文本中的原始意象,当然你可以设法用甲骨文来造句表达诸如“甲子那天洗完澡,抽签发现运气不错,骑马出门,果然在山东边遇见一采果女子”的意思,但违反了学习古代语言的初衷,也很不对语言原教旨主义的胃口。
据说刘小枫《凯若斯:古希腊语文教程》(上、下)正是这样一本以古典作品来学习古希腊语文的汉语版教程,很想买来看看,不过我在南京的先锋和上海的福州路书城都没有找到,倒是china-pub上有卖,准备等回去买一套。作为替代,http://www.utexas.edu/cola/depts/lrc/eieol/grkol-0-X.html上提供的德州大学语言研究中心古希腊语网上教程也是很不错的,在大致介绍了古希腊语的一些语言学特征以及与一些现代语言的渊源关系之后,以10课的篇幅通过经典作品的原文学习词汇和语法,段落分别节选自修昔底德、荷马、希罗多德、色诺芬、荷西奥德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
力图了解古代语言的原义是使“名”副其“实”的一种方法,也是现代人借以逃离现代社会,或者完善现代社会的理想,虽然这一举动兼有“出世”和“入世”的倾向。当然,你可以说单凭语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然而再没有其他问题了/这就是答案”(from Ludwig Wittgenstein via《城邦组诗之九 —— 石化》)。
/***********************************************/
一次在班车上聊起蜜月旅行,我说当时很忙,从公司基本请不到假,只在三亚休息了5天,叫“蜜周”差不多,哪有“蜜月”那么长啊?Selina反驳道:蜜月不必是一个月那么长,因为是honeymoon,而不是honeymonth。这就是语言原教旨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之一--澄清双关语的敷衍--如果它确实无法用来完善现代社会的话,嗯,我喜欢!
English Version: As it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