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键盘布局Workman

我们日常使用的QWERTY布局并非为了尽可能提高输入速度而设计,而是为了避免在旧式机械打字机上因为输入速度过快“卡键”,它有意将一些使用最频繁的字母放在了手指输入并不方便的位置(关于这点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它效率不高是公认的)。而另一些键盘布局,如1930年代出现的Dvorak,以及近些年出现的Colemak布局则重点针对输入性能而设计。

在电子计算机中,完全不存在“卡键”的问题,但由于大众已经习惯机械打字机的QWERTY布局,尽管Dvorak等布局在输入效率和舒适度上更有优势,但只有很少用户使用(程序员和作家为主)。Dvorak键盘布局的例子常被用来说明一个道理——更好的设计并不总能在市场中取胜。

不过总有人不满足现状,希望追求更高的输入效率,Workman布局的设计者OJ Bucao就是其中之一。

他最初选择了Colemak布局,但在使用中,渐渐发现这种布局中一些不方便的地方。例如输入HE组合不方便,而这个组合在英语中出现的频繁程度仅次于TH(如the、where、when)。

在尝试微调Colemak布局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后,他开始尝试设计一种全新的键盘布局——Wrokman(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他说想为“以键盘为生的劳动人民”设计,而发布日当天又是劳动节)。

在设计一种新的键盘布局时,主要会考虑两个因素:手指击键时的移动距离(有垂直、横向和斜向移动),以及手指的生理特性(不同手指的力量和长短不同)。综合这两个因素,他对不同按键的敲击难度赋予了不同权重(敲击最容易的是1,最难的是5)。

因而Workman布局的设计从以下原则出发:

  • 优先使用中间一排字母按键(home row);
  • 如果手指上下移动不可避免,优先考虑长手指(例如食指、中指)伸展,以及短手指(小拇指)蜷曲;
  • 尽量使用有力的手指敲击使用频繁的按键;
  • 常用的双字母组合容易敲击。

根据这些原则设计的Workman布局如下:

为了写代码时方便输入符号,另一种经过微调的Workman for Programmers布局如下:

通过一些长篇幅的文学作品为做输入测试,可以看出Workman在手指移动距离的指标上大大优于QWERTY。相比Dvorak和Colemak,Workman也有数据上的优势(不过这几种布局的设计初衷并不相同,所以不能单以OJ Bucao给出的数据作为评判标准)。

Workman布局中,键盘上使用最频繁的按键是下图中黄色的部分。

好奇的你对于尝试Workman布局动心了么?在尝试前,还有几点提醒:

  • Workman是针对英文输入优化的,但中文的输入效率提升不一定这么明显(对全拼输入法估计有效,但五笔等字形输入估计无效);
  • 软件大多只针对QWERTY布局进行优化,如果你在编辑器或者其他常用软件中很依赖快捷键,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 当你习惯一种键盘布局后,使用别人的电脑会比较困难,另外移动设备大多只支持QWERTY布局;
  • 即便对于英文输入,若想尽可能地提高输入速度,Workman大概也还不是终极选择,一方面它权重模型等细节上还有优化的可能,另一方面人手单键敲击的速度有上限,赶不上类似速录机使用的和弦等方式(不过学习的难度要高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率键盘布局Work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