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和集中检测是目前我国医疗改革的主要推动方向之一,也是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降低医疗开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技术和效率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国医改的前沿阵地,上海在分级诊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社区医院方面,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家庭医生签约等方式巩固了基层医疗,为实现分级诊疗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松江区中心医院正是上海市分级诊疗链条中关键的一环。健康界了解到,作为上海医改的前沿阵地,松江区中心医院于2011年便成立了上海首家公立区域临床检验中心。这些年来,在推进分级诊疗和集中检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松江区中心医院是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区域中心医院的作用促进区域医疗水平发展的?带着这些问题,健康界专访了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院长高臻。
从影像中心到病理中心
提及分级诊疗,必然绕不开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区域病理诊断中心、区域临床检验中心“三大中心”的辐射作用。
据高臻介绍,松江区中心医院建设的“三大中心”已覆盖全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4家二级医院,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同质化、高水平的诊断服务。
其中,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建设得最早,于2010年便开始筹建。据高臻介绍,松江区中心医院的诊断中心是全上海第一家区域临床影像诊断中心,该中心覆盖全区15个街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的专家对各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来的医疗影像资料进行实时分析诊断。
影像片子可以网络传输,而血液、病理标本则需要依靠专业的物流运输。作为集中检测地,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和区域病理诊断中心承担着整个松江地区的血液及病理标本检测任务。“标本在区域临床检验中心集中检测,能够优化资源、提高效率、减少重复检查。”高臻表示,中心接收社区外送的标本量基本维持在日均五六千例。
自2011年医院建成区域临床检验中心之后,居民(患者)就可以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看病验血,而社区中心拿到患者的标本之后,也可以立刻通过专门物流送到松江区中心医院的区域临床检验中心,患者一般当天就能取到化验报告。高臻告诉健康界,松江区中心医院的区域病理诊断中心在2018年共接受社区及其他二级医院病理标本2.1万例,同比增长27.8%,而2019年1至10月的服务量已经达到2.3万例。
“病理标本通过专业物流运送至区域病理诊断中心检测好后,区域病理诊断中心会及时出具电子报告,患者在各网点医院便能查询病理诊断信息。”高臻表示,这样一来,即便是距离城区相对较远的浦南患者,也能在当地社区卫生中心享受到病理中心的同质化病理诊断服务,有效缓解了全区病理医生紧缺的现状。
把患者留在社区有高招
松江区中心医院能够迅速建成上述三大中心并不是偶然的,据高臻介绍,在建设的过程中,承担全区检验任务的医院与下级的社区服务中心如何相互配合是一大考验。这其中,相互支撑是重点。
松江区中心医院外景
怎样将患者留在社区看病?怎样提升社区医疗水平?这两个问题一直是推进分级诊疗建设的关键,这也是高臻就任松江区中心医院院长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高臻举了一个例子,随着城市的发展,松江区不断导入大量人口,达到200多万人,而患者透析治疗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他告诉健康界,腹透治疗早就已经“供不应求”,这让他意识到,把腹透技术引入社区迫在眉睫。
2014年,松江区中心医院对部分社区医生进行了培训,并开放了一定的处方权。与此同时,医院还充分利用“家庭医生”这一现有资源,通过日常规律走访,管理辖区内腹膜透析患者,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不仅让市民感觉更加便利,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腹透成功下社区,让高臻看到了分级诊疗的更多可能性。从2015年起,松江区中心医院已经启动了高血压病和心律失常的慢病远程监控平台试点。高臻表示,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让社区里经过筛选的高血压病患者和心率失常的患者24小时佩戴监控装置,患者不用跑医院,医院对患者的病情却了如指掌。
除忙于松江区中心医院的管理工作外,高臻还兼任着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的院长。2013年,高臻提出:要让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的前身,即当时的乐都医院通过CARF国际康复认证。不到一年,该医院就成功通过了审核,并且在2015年再次获得CARF三年期认证。“通过这个认证,我们的管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切实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高臻如是说。
当时,如何让病人从康复中心转到社区,是高臻及其团队要面对的一个难点。高臻告诉健康界,为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能力,当时松江区组织74名社区医生进行了200个学时的康复培训。目前,松江区已成为上海市唯一一个下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有康复科室的行政区。
为了能让处于康复治疗期间的患者更顺畅地转到社区,属地社区服务中心的康复医生会提前一周来到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一起参与对患者的治疗。“社区医生提前熟悉患者,可以让治疗更有延续性,患者也会更愿意回到社区接受后续的康复治疗。” 高臻表示。
给分级诊疗开“药方”
要真正实现分级诊疗,政府首先要对于医疗改革要有托底的能力。高臻认为, “就目前的检验分成来说,中心医院与社区机构的分成为6∶4。但其实,双方的分成比例只有达到9∶1,中心医院才能回本,而这里面的差价就只能由政府财政进行补充。”
其次,政府也应在这一方面加大对家庭医生和社区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真正让社区的医生起到患者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高臻认为,“现在很多患者不信任基层社区医疗机构,不管是小病还是大病都往大医院跑,其实是挤占了本就不宽裕的医疗资源。”在他看来,根本原因还是患者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高臻结合自己的一线从业经验,开出了一系列“药方”。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基层医疗资源的投入,加大对于基层医生能力的培养和对他们的物质补助。“你总不能既叫马儿跑,又叫马儿不吃草吧。”高臻笑称。
其次,卫健委还应该对目前的考核机制进行改革。高臻认为,现在的考核机制过于强调门诊量,这样会导致很多大医院对于患者来者不拒,这样其实并不利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
有了体制机制的外部保障,医疗系统内部更应该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在高臻看来,要想做好分级诊疗改革,必须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例如,实现区域处方审核同质化、标准化,提升处方质量,促进社区的用药合理也应是相关医疗机构工作的重点。高臻告诉健康界,目前有些地区的基层医生和大医院医生开处方的权限是一样的,这样是非常容易混乱的。
高臻建议,要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就必须收回基层医生的处方审核权限,统一回收到上级医院的医生手中,基层医生开的处方只有通过上级医生的审核后方可下发。不过高臻也同时表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阻力很大。“这就相当于变相缩小了基层医生手中的权力,一般的社区医疗机构肯定会不满的。”
对于医联体的发展现状,高臻也有自己的发现:“现在很多地方的医疗机构都在进行医联体建设,基层医院和大医院合作,但是这种模式是没有强制性的,双方就是合作关系,基层医院没有义务要听上级医院的话,双方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独立甚至竞争的关系。”
因此,他建议:二级医院要在保留各自独立法人资质、加强医院自身发展的前提下,与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发展起来,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分步推进具有松江特色的分级诊疗模式。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区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帮扶力度,完善联动机制建设,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结对带教关系,帮助社区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和全科医学带头人。
优秀的院长要有三大品质
作为一位在医疗行业工作了30多年的老兵,高臻认为,一个优秀的医院院长首先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说,站的更高,看得更远就意味着一个优秀的医院管理者一定要有强大的执行能力,能够让下面的人同样有执行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事,再好的项目也会沦为一纸PPT。
其次,医院管理者还应该学会不断地反思,要能够预判到这件事情做成之后效果会是怎么样,项目完成之后还要思考有无更好的建设方案,过程中有无需要改进的空间。
第三要有爱心。“医院的公益属性非常强,尤其是作为公立医院,其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就必须回报社会。”高臻认为,不管是对于患者还是对于医院员工,作为医院的掌舵者,都需要从对方的需求出发,让患者和员工都满意。
“例如对于医院职工,院长的管理方式有很多。可以把工会搞得好一点,职工活动室和医院食堂也搞得好一点,关键是要让职工有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高臻强调。
高臻院长在做医院等级评审报告
尽管在松江区中心医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高臻对接下来的松江区中心医院如何发展,仍有很大的期许。
“发展松江特色的分级诊疗服务还在路上。”高臻表示,他希望医院在‘十四五’规划时能够升格为三级甲等医院,同时,还要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筹)中的’筹’字去掉。“当然,要实现这两个目标也是不容易的。”
他更希望松江区成为一个更加宜居,医疗健康生态更加完善的地区。高臻告诉健康界,未来能够围绕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松江区中心医院的医疗资源,建立一个结合医疗、康复、家庭医生和养老的健康生态圈,让当地居民可以获取更具可及性的医疗健康服务——而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医疗行业老兵,对于中国医疗远景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