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生跳楼身亡:?夺走孩子命的,不是妈妈那两巴掌



文| 刘娜

来源 | 闲时花开(ID:xsha369)


想必你都看到了武汉江夏一中14岁男生跳楼事件。

14岁的男生,在学校玩扑克牌,被老师逮住,请妈妈来。

男生的妈妈怎么和老师沟通的,不太清楚。



监控拍到的画面是,走廊里,妈妈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孩子挡了一下。

妈妈非常生气地说了几句话后,男生立正站好,妈妈伸手又打了男生一个耳光。

接下来,妈妈情绪应该非常崩溃,因为她随后又是掐儿子的脖子,又是戳儿子的额头,嘴里还嘟囔着什么。



妈妈离开后,男生在走廊里静立了两分钟,突然爬上栏杆,从5楼纵身一跃。

一个14岁的少年,就这样走了。

非常抱歉,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他。

但我想,此刻最无法原谅自己的,应该是他的妈妈。

就像上海17岁少年跳桥事件一样,在孩子纵身一跳之后,全世界都在怜惜中众说纷纭,而那个情绪崩溃的妈妈,却永远地失去了她的孩子,一辈子都活在无法饶恕自己的负罪感里。

妈妈当然是不对的,不管是从教育方式还是情绪管理。

但是,仅仅是妈妈的几句话,两个巴掌,一顿推搡,那个孩子就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吗?

不是的。

早在这个惨案以如此悲痛的方式爆发前,这个家庭已经隐藏了太多的亲子矛盾。

悲剧,不过是以极端的方式,把一个家庭内部长久藏匿的暗伤,撕开一个口子曝光给世人看,并提醒所有围观者:

教育的问题,从来不是一天养成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从来不是一次冲突的问题。

早在很久很久之前,孩子就病了,家长却讳疾忌医。


问题孩子背后,

都站着缺席的家长


儿童心理学上有句话:

当你发现你的孩子有问题时,其实你已经错过了10次陪他改正的机会。

如果有一台摄像机,能从孩子出生起,就记录下他成长的轨迹,我们就会发现:

当一个孩子出现某方面的问题之前,他其实向大人求助过很多次。

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长久以来,大人没有给他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他的注意力总是被嘈杂的声音吸引,直至最后连5分钟也安静不下来。

比如,孩子暴躁爱哭不讲理,是大人们没有耐心和他沟通,或者习惯用“只要一哭就满足”的溺爱喂养他,直至他以此来要挟大人。

比如,孩子特别痴迷手机游戏,是大人们一忙就把手机扔给孩子,借此逃避陪伴的劳累,且在规则不明的模糊中,让孩子觉得随便玩也没问题。




孩子身上的毛病,都能在我们身上看到原型,也都能在我们家庭找到病根。

就像武汉14岁男生跳楼事件,妈妈当众对孩子的崩溃和殴打,大概率不是此时此地只发生这一次。

也像你们家,孩子痴迷手机游戏,是他从小和外公外婆在一起时,就是想玩手机就能玩的,想看电视就能看的,想吃独食就吃独食的,甚至想殴打大人都是没问题的。

他在没有规矩中长大,当然就不懂方圆;


他被当祖宗养,当然就不会共情他人;


他没有被人指出过错误,当然也就无法在被纠正中,明白是非。

为什么所有的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都说0—6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

因为,那是一张白纸的第一笔,一篇文字的第一段,一个天使的第一步,是习惯养成的第一个阶段,是亲子连接的第一座桥梁。

非常可悲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6岁之前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给予安全而充分的陪伴,当孩子一身毛病时,又极其嫌恶地指责:

“你怎么这样,你怎么那样,你太给我丢人了!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

这样的家长,没有资格嫌弃孩子,而是要向孩子道歉。

因为,每个有毛病的孩子,都在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向父母发出呼喊:

“爸爸妈妈,看见我,我生病了,需要你们花些时间,把我带出坏习惯的沼泽,否则我会沉溺的。”

看见你的孩子,看见他今天所有的问题,都是对你们缺席太久的敌意。

不要随便给他扣上“坏”“叛逆”“堕落”的帽子,知道他今天所有的问题,你们也有份儿。

像对待新生儿一样宽容接纳他,从第一个好习惯开始引领他,给他时间,给他肯定,他才可能在你们的看见中,主动改变自己。

从心态上做到这一点,你才在行动上做到下一点——


14岁男生跳楼身亡:?夺走孩子命的,不是妈妈那两巴掌_第1张图片


挽救一个孩子,

其实是捋顺他周围的关系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他所处关系的反映。

所以,挽救或治愈一个孩子,要治疗的并非是这个孩子,而是他周围的关系,确切来说,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很多父母看不到这一点,发现孩子有了问题,就病急乱投医,认为都是孩子的错,甚至把孩子送到杨永信这类骗子那里,这样只会亲手毁了孩子。

你们家的孩子,自幼由外公外婆抚养,虽然你们是他的父母,但外公外婆更像是他心理上的父母。

他进入青春期后,你们把他带到身边,给他贴上“变坏了”的标签,武断切断他和老人的关系,但又没有时间、耐心和方法,去修复你们和他之间的关系。

这个孩子,在关系的突然断裂中,就会无所适从,异常叛逆。


他离开了溺爱的外公外婆,对你们又缺乏亲密和信赖,孤独无助中,他必须抓住什么,去建立一种被无限包容、无限接纳的关系。

手机和游戏,就这样成了替代品。


现实中,他无法和亲近的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爱。游戏中,他才和虚幻的人,建立脆弱而痴迷的网。

要知道,每个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其实都是一个对现实失望的少年,确切地说,是对父母失望的少年。


不要再恨铁不成钢地斥责你的孩子:“你为什么对游戏这么痴迷?”

从一点一滴上,陪他多回到现实中和人发生连接。

陪他锻炼,带他旅行,和他一起读书,邀请他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多听他的想法,放手给他去做决定,让他在体验和经历中明白——

手机的方寸之地外,原来还有这么多好玩有趣的事儿。

接受他还会犯错,还会犯瘾,还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会往前走三步又往后退两步,但一定要鼓励他,一小步一小步地在好习惯中,重建自我。


走得多了,小步就变成了大步,孩子就变成了好孩子。

在行动中做到这一点,你才能来到第三个阶段——


14岁男生跳楼身亡:?夺走孩子命的,不是妈妈那两巴掌_第2张图片


给你全部的温柔,

但我也有坚定的时候


这几年,孩子自残自杀事件的爆发,让不少家长都陷入迷茫:

真不知道该怎么管孩子了!

管得多了,孩子会跳楼!

不管他,又怕他走上邪路!


其实,不必过分担忧。

少年自杀身亡的事件,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一直都有。


因为,问题家庭,从未绝迹。

这些年,不过是网络发达,传播迅速,而教育焦虑,一次次把这类悲惨事件,在讨论中不断放大而已。

从概率上来讲,这些事件,永远是小概率的极端事件,只要你真正地爱你的孩子,他大概率会成长为健康而豁达的人。

那么,怎么才算真正的爱呢?

温柔而坚定的爱。

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全部的温柔和耐心,接纳和鼓励,分享和陪伴,而不是说教和唠叨,控制和绑架。

在具体事情上,要给孩子坚定的原则和边界,做对了就要大声表扬,做错了就要明确指出,失信了就要受到严惩,违规了就要付出代价。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说好的只玩20分钟游戏,到点了就必须放下手机。否则,就失去下一次20分钟的机会。

家长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孩子会在清晰的认知里,耳濡目染,明确自我。



一位叫“劲姊”的妈妈,在武汉14岁男生跳楼后,分享的自家孩子的故事:

“我家崽,也是一个不省心的孩子。

中学时,我多次被老师请到学校,以至于看见老师的电话就紧张。

但并没有因此指责打骂过孩子。

高一时,接到老师的电话,说我家小子伪造走读证(他是寄宿生)多次混出学校,那天终被抓获。

我当时在另一座城市,向老师说明情况,马上出发,晚上10点半才赶到学校。

我小心翼翼地问老师,孩子怎么样,老师说在外面罚站。

我看到我崽笔挺地站在走廊里。他看到我喊了一声‘妈妈’。

我问他吃饭了吗,他说没有。我到老师办公室,被告知处罚结果是,停课3天,记过处分。

我坦然接受,并向老师道歉,把崽带走,把路上把给他买的饭菜递给他。

在家三天,我一句也没提这件事。

第四天,送他去学校,进了校门口,才问他,你说说怎么和保安叔叔斗智斗勇的。

浑小子笑了,把事情从头到尾说一遍,其实也没做什么,就是混出去走走,或买杯饮料。

我说了句何苦呢,一个人的档案是要陪伴终身的,要珍惜自己的荣誉。

顺便告诉他“妈妈眼睛不好,那天赶去学校,心里又急。晚上开车上高速,万一出点事,你日子怎么过”。

从那以后,崽再也没给我添过乱。”

是的。

想要得到孩子的接纳,先接纳孩子。

想要得到孩子的爱,先爱孩子。

想要得到善果,先播种善因。

想要孩子成为良人,先看见一个人。

愿篇文章给你,给父母带去一点力量,也愿更多孩子在温柔而坚韧的爱里,获得成长。


加油。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14岁男生跳楼身亡:?夺走孩子命的,不是妈妈那两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