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模块”提升医共体中医药服务能力

文|浙江省桐庐县中医院医共体院长 刘柏洪


去年,浙江省桐庐县中医院成为拥有5个分院的医共体牵头医院。为了进一步做好县域中医药服务工作,医院申报并承担了浙江省重点研究课题项目《基于医患友好理念的县域医共体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在该项目的6个重点中,就包括“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亮点’的设计与实践”。我们对10多年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梳理总结,设计了“6个模块”,形成了对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新认知、新理念,以及落地路径,在实践中成效明显。




名中医处方

名中医处方是其治疗思想、治疗方法的体现,是其个性化、独特性治疗思路的象征,是其中医药技术水平的标志。


为了更好地发挥名中医处方的作用,我们选取了若干名中医专家的各类处方作为样本,通过“名中医处方应用分析”“名中医处方应用培训”和“名中医处方评价”等方法,从名中医处方临诊应用、实践效果测评及应用心得分享等层面进行应用性推广。


目前,我们正在医共体内落实5件事:启动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强化培训;解决名中医处方应用中的实际困难;强化以名中医处方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处方教学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发掘名中医处方的文化内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名中医处方的传承研究。


名中医效应

中医药服务有三个特性:一是依从性,患者会跟着信任的医生走;二是口口相传,患者有了首次有效体验后会向外传递信息;三是延伸需求,患者的一种病治疗有效后,会针对其他疾病或不适提出新的需求。在这三个特性中,名中医的地位和价值会集中体现,也就是名中医效应。


为了发挥名中医效应,我们正致力做好4件事:重视名中医的带教工作,特别是注重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带教;强化名中医科研工作,让名中医的能力有新的提升;注重名中医的学术交流;改善名中医的行医环境,创建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公卫服务融合

目前,桐庐县有近半数中医药人员具备运用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医共体内,我们正在抓紧做好4件事:充分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参与公共卫生服务;持续推出中医药“治未病”方法,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摸索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量化标准;建立强有力的学术和技术支撑系统。


中医药适宜技术

我们研究发现,“需方认知”是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此,我们正在着力抓好5件事:编制满足群众需求的适宜技术推广路线图;制定适合不同人群、不同项目实施的个性化教育宣传方式;大力推行中医药技术和服务兼容的社区宣教模式;让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健康服务行业;营造农村区域支持网络和互动氛围。


国医馆建设

目前,医共体各分院都建立了国医馆,正在着力增强国医馆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充分发掘国医馆的学术研究价值。


医共体建设

基于县域医共体这一新的农村健康服务组织形态,着力开拓中医药服务的“创新亮点”。目前,我们正在做6件事:确立医共体创新服务模式“中医药服务亮点”设计的基础认识;注重中医药技能的创新认识;注重“治未病”理念的创新实践;注重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创新认识;注重中医药“服务亮点”设计的成效评价方法;注重中医药队伍能力提升的方法创新。



思考

三个“责任认识”让提升更有效


在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我们的体会是,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要基于三个“责任认识”:


责任主体认识。即医共体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责任主体是医共体的牵头医院。通常一个县域有2个以上的医共体,无论是县综合医院还是县中医院,只要是牵头医院,就应承担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责任。


责任覆盖认识。即医共体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责任应立足服务辖区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的全覆盖。把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局限于中药饮片、针灸推拿等,这个认识是不利于提升的,应着眼于人才、技术、环境等多层面、多领域,全方位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责任评价认识。即医共体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责任评价应从理念、目标、内涵、方法等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尤其应从服务人群的感受、需求和满意度这三个层面进行评价。


健康报记者李水根 郑纯胜

通讯员蕉蓓蓓整理)







编辑:彭艳

审核:曹政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个模块”提升医共体中医药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