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看到一则短片,感触颇深。
开头仅短短几个画面,便让人备感扎心。
女儿一边打着电话,一边不耐烦地看向身后拎着厚重行李箱上台阶的父母。
好不容易挂了电话,父亲想要说些什么,但女儿急匆匆的走在前面,完全顾不上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们从走在我前面的人,变成了跟在我后面的人。”
在这则叫《背后》的短片里,独自在外打拼的女儿南南这样说道。
那天,父母坐了很久的火车,来到她工作的城市,要和她一起过中秋。
在接了父母往酒店走的路上,一个工作电话打来,她立刻忙着处理起工作的事来,走了很远才猛然想起父母被落在了身后。
一家人已经很久没见了。
父母有太多话想和女儿说,可南南却没时间也没耐心听父母絮絮叨叨,她急着赶回公司处理事情。
父母的到来似乎并不让她多欢喜,反而平添了许多麻烦,甚至不由自主将父母当成了“出气筒”。
习惯了什么都自己扛,习惯了把父母屏蔽在自己的世界之外。
我们把自己世界的大门牢牢紧闭着。
一句“没事”,成为我们回应父母的口头禅。
网友@三三的风 在网上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放假回家,妈妈准备了一桌子的好菜,爸爸还把珍藏的好酒给拿了出来,说要和我好好唠唠。但还没开动,朋友突然打来电话,于是边煲电话粥边吃完了我回家的第一餐,爸爸妈妈一句话都没讲。洗完澡窝在床上习惯性就拿起手机东看西看,和朋友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语音,妈妈进房间好几次,但最终只说了声“早点睡觉”。
我们对客户极尽耐心,却不肯花时间听他30秒的语音。
我们都听过一个词叫“甲方爸爸”。
职场上,我们都是极富有耐心的人,一篇稿子一份策划改了十几二十几遍,面对客户的需求依然能够好脾气应对。
可对父母,我们却连听完几十秒语音的耐心都拿不出来。
此前一位妈妈把和女儿的聊天截图贴满家里,对话全是女儿的“指导教程”:家里的密码、如何支付宝看病挂号,如何用扫地机器人……
妈妈表示,这些用法老记不住,问多了又“怕子女烦”。
“跟你说了800遍了,这是801遍”
“在上班”
/03/
我们宁愿在宿舍刷一天手机,却腾不出时间回家看看渐渐老去的他们。
还记得此前和一群朋友聊天:
——“你多久回一次家?”
——“半年”,“一年”,“两年没回去了吧”……
——“怎么这么久才回去,不想家吗?”
——“太忙了”,“回家坐车太折腾了”,“回家也没什么事”……
——“那你多久和父母打一次电话”
——“一个月打一次”,“一个星期打一次”,“我一般不会主动打”……
当你停下来,你会发现,父母是我们花心思、花时间最少,却最爱我们的人,一直给予着我们能量和温暖。
视频来源:@蒙牛乳业
在这则扎心的短片里,父母写给女儿的一段话始终印象深刻:不管你在外面受到什么委屈,都可以告诉爸妈,我们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说总比不说好。
我们的父母,他们落伍,不懂时尚,总是唠唠叨叨,催促这催促那,对于我们的困难,好像什么忙也帮不上。
可是,当你遭遇委屈,觉得被全世界背叛,只剩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时,就会发现他们其实一直默默站在你身后,给你全部的温暖和支持。
别再吝啬你的时间了。
别再把最亲近的人,越推越远。
别再让父母只能远远注视着你的背影。
这个中秋,让我们卸下伪装和面具,放下工作,放下甲方,也放下那个要强的自己,回家吧,回到父母身边。听他们说说生活里的故事,也跟他们说说我们的故事。
—— “妈,今年中秋,我回家过。”
—— “太好了!太好了!太好了!”
文末互动
看完这支视频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你是否也曾对父母“双标”过?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真实感想,也留下一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