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之歌爆红网络: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

哪有什么宽松世代,每一代都有忧伤的年轻人,我们终究要面对现实。




作者:阿信 来源:中信出版(ID:citicpub
最新一期的《脱口秀大会》,王勉唱了一首年轻人的逃避现实之歌,吐槽自己平时在生活中喜欢逃避:不想上班、不想回家陪女朋友、不想太早结婚、不想下楼倒垃圾……
这样的吐槽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因为过于扎心,很多人都表示:是不是又在我身上装摄像头了!
“遇到问题先逃跑”已经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普遍状态 ,从“丧文化”到“佛系青年”,这届年轻人到底怎么了?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根据DT财经《2020职场人裸辞报告》,裸辞已经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一段稀疏平常的职业经历,26—35岁的年轻人是裸辞经历最丰富的人群,其中一线城市的95后的裸辞原因竟然是“不喜欢上班,喜欢在家睡觉看小说”。
不想上班的年轻人,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逃避现实
比如前两年备受关注的“三和大神”——一群每日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外徘徊,没有身份证,沉迷于网络游戏,只做日结工作的年轻人。
逃避之歌爆红网络: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_第1张图片
领英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显示,90后跳槽频繁,95后更是在工作仅仅7个月就选择离职。
“今天做得不开心就换一家,不需要培训,对未来没有规划,也没有期待。”这样的现象就是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多的所谓的“零工经济”
在日本,还有比“零工经济”逃避的更彻底的“蛰居族”。
他们不上学,不工作,没有固定收入,就在家里呆着,他们被称为 Hikikomori(蛰居族)。
这样的蛰居族,日本大概有100万,他们也被称作“消失的一百万人”。
《“消失”的100万日本人: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一文中就写到了这些蛰居族的生存状态:
情况稍微好一点的,会趁夜晚没人的时候出去溜达一圈,比较严重的,则拒绝走出房门,年迈的父母只能通过食物包装袋来确定他们是否还活着。
比蛰居族居住情况更糟糕的是“网咖住民”,数以万计的日本成年人在网咖里度过日夜,那些狭窄的格子间,被认为是回避压力、逃离现实的好地方。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些忙着逃避的年轻人就像菲茨杰拉德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所写的一样: “我们大部分生命是以一种妥协来结束的——他的生命却是以妥协来开始的。
但是没有一种人生是理所当然的,年轻人以这样一种自我吐槽、逃避现实的方式生活的背后,真的是妥协吗?
逃避之歌爆红网络: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_第2张图片

宽松世代,也是迷茫的一代


在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中,有一个场景是让将近四十岁的两代人面对面坐着,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宽松世代,在日本是被指在主张宽松教育的纲领下培育起来的一代人,最早的宽松世代是指1987年后生的人。
在老一辈的眼中,宽松世代是在优渥的社会物质基础上成长的一代,也因此优柔寡断,没有魄力,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对宽松世代的偏见。
社会观察家三浦展发现这些年龄位于三十岁前半段的年轻人中,阶级意识有向下流动的趋势,这种下流并不仅仅指收入水平,而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消费意愿的全面下降。
一方面,艰难的就业环境和工作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甘愿成为“下流”,另一方面,“下流”生活的“惬意”也让这样的生活看起来并不是很糟糕。
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总结了“下流社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大多数年轻人年薪很低,喜欢自由职业,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对于男性来说,有5个P是很重要的,就是个人电脑、手机、掌上游戏机、瓶装饮料还有薯片。女性则喜欢对亚文化的项目感兴趣,比如说去唱K,画画还有跳跳舞。
逃避之歌爆红网络: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_第3张图片
当中流的坚持逐渐破灭,更多的人选择了更为节俭的生活——更低的消费,和更少的欲望。
社会中也由此陷入了“低欲望社会”
在《低欲望社会》中,作者这样写道:
“更可悲的是日本的年轻人。因为对老年生活感到不安,他们从30岁开始就拼命存钱,不买房买车,也不想结婚,过着无欲无求的低欲望生活。这样一群人等到退休后,即使有时间也不会有特别想做的事。”
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这种现象。
在豆瓣上,搜索“抠门”、“省钱”等类似的关键词,会发现很多相关的话题和小组,几十万人都在讨论着如何将生活需求降到最低。
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看似物质和娱乐生活都丰富的宽松世代,其实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
在《2020职场人裸辞报告》中,让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停下裸辞脚步的原因也很令人费解,大多数年轻人并没有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相反,让他们在现有的岗位上继续工作的原因是“主要还没想清楚自己热爱什么,喜欢什么”。
抱着这样的心态,想要逃避也就不足为奇了。
逃避之歌爆红网络: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_第4张图片

一边“自暴自弃”,一边拼命努力


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写了一本书——《逃避自由》。
他说,在现代社会下,困扰人们的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令人眼花缭乱。
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清华大学副教授严飞用“悬浮社会”来解释: “就是没有根基,或者根 基不 牢,大家都处在一种非常焦躁的状态之下。
焦虑也许正是这个时代唯一的特征。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如同一粒被糖衣包裹着的巧克力,它也许是甜腻的,也许是苦涩的,但是,其内心却是一致的焦虑。
上个月,#顾里生日#这个话题突然冲上热搜,《小时代》里做作的台词成为了人们玩梗的对象。
在《小时代》中,郭敬明借用主人公宣告说: “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 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的小小星辰。 我们都是小小的星。
现在再看这段话,虽然依旧有点做作,却还能感受几分励志的气息。
这一代年轻人,都曾经或者正在努力着,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另一方面,又忍不住陷入手机里无需动脑的娱乐内容,于是只能自我吐槽是在逃避。
逃避之歌爆红网络: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_第5张图片
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在《新异化的诞生》里就描述过类似的困境:由于无法专心做真正想做的事情,人们自愿去做他们不真想做的事情。
所以即便是工作996,下班时间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很多年轻人依然觉得对生活感到疲惫,每天都在无所事事。
但焦虑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发现,20 世纪中期,美国中产阶层中弥漫着焦虑的情绪。
在《焦虑的意义》一书中,他挑战了“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流行观念,相反,“适度的焦虑与人的活力以及创造性成就,存在密切的内在关系”、“对工作的大力强调,已经成为缓和焦虑的一种心灵功能”。
我们在此困顿中,应该如何生活呢?
英国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存在主义咖啡馆》一书中提到了“真实性”。她说:
“你应当做出选择,就仿佛代表全人类一样,担起人类如何行事的全部责任重担。如果你为了逃避责任,便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是环境或者什么糟糕建议的受害者,那你便没有达到人类生命的要求,而是选择了一种虚假的存在,脱离了你自己的“真实性”。”
哪有什么宽松世代,每一代都有忧伤的年轻人,我们终究要面对现实。
谁不是一边想逃跑,一边搬砖,毕竟deadline就在那里。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订阅咨询: 国宏老师 010-88232893,微信:13611104780

你可能感兴趣的:(逃避之歌爆红网络: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