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 艾略特:“我們對種族了解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雜種。”
—— 所有的獨特,也許都只因能摻雜。


雜_第1张图片
曾經,在古城任何地方,我們都能與偶遇的本地人愉快的聊天。

大概十年前,開始有更多的追求理想生活的人,帶著相同的憧憬,以及不同的才能技藝來到邊陲小城。

小城的聲名越來越盛,終於吸引了大量遊客,打開了經濟發展的大門,財富洶湧而至,將人心與傳統撞擊得支離破碎。

在粗礦的大開發之下,金錢的利益激化了人與人之間矛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淡薄了,小城原本為人樂道的融洽社會漸漸瓦解,略有衝突或磨擦,某一些熱血人士或有心人士就毫不猶豫的將之變成“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對立,互相指責,相互詆毀。

誰在某時某地,不曾經也是個外地人?誰去他鄉,不希望本地人的善待?誰的親人朋友同事同學,沒有外地人?若愛一個地方,怎能不愛本地人?

”本地人”、“外地人”,理應只是兩個名詞。為何意見不和時,它們就成了羞辱的名片、歧視的標籤呢?

何況,小城的魅力,源於它的包容性。大理的美麗,也因為它夠  —— “雜”。

美好,何不共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