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MoMA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探究式教学(Inquiry based learning)课程。
今天学的是一堂MoMA的ArtHang展示课,有很多收获,得到很多启发,分别从几方面来写下。
英文
我的英文还可以,若要细分,属于听和读不错,说和写一般的,Speaking的问题是不够地道,但是和外国朋友交流还是可以的;而Writing的问题在地道书面语以及沟通礼仪方面。在学习MoMA课程时,他们全英文授课环境,甚至字幕也是全英文,这不仅可以锻炼英文听力,还可以学到地道的美式英语表达。比如今天学到的:
1 Take it away
以前认为take it away是把东西拿走取走,其实它也可以表达把话题/话筒交给谁,在做线上讲座时,我们常说“把时间交给谁”,“时间留给我们的嘉宾”,这时可以说take it away, Jessica.表示Jessica我把时间交给你了,你来接棒吧,接下来看你的了。当然这可能是一个口语表达,不过对我是很新鲜的。
2 scratch off
可以指删掉,在破冰游戏中,每个人写下表示自己的三个词,然后删掉其中一个,可以用这个表达。
3 Identity
这个词,翻译成中文,身份,本体,特性,个性。如果只是说身份,就无法表达出它的完整含义,尤其是这堂课主题所表达的综合多样化的内容。一词有很综合的含义,不过在课堂中,还是要多做提示和丰富化的解释,比如write down 3 words about your identity, any words that comes to you, roles, character, personality, interests etc.,假如用中文说,也是一样,写下你想到的任何能够代表你的词语,可以是性格,角色,特质,兴趣爱好等等。这个单词还可以拆解或者用其他方式表达,比如标签,角色,关键词,但是哪一个都似乎局限了我们的答案。
从去年开始学习后,因为认识新朋友,入群等,对自我介绍的需求突然增加了,每每发现入一个群认识一个人就需要新的自我介绍,仿佛原先的终归不够准确,不能向特定的这个对象表达自己,然后就重新整理,每次整理,都觉得又不安又新鲜。我们展示的都是选择性的自己,如辉哥那样两个关键词介绍自己大概要经历一段时间吧。
4 dive deeper
表达深入学习。
5 关于自性本体的讨论
Everybody' identity really colors, like the lenses in which they see the world and then art.
Our own identity makes us see everything differently.
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体,造就了我们看事物的不同视角和观点,可以用以上这样的表达。
6 关于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是与环境融为一体,环境代表了我们,还是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是我们所要思考和选择的。
People and the things/environment around us kind of define us.
associate ourselves with the environment, or a directly contrast to the environment.
教学方法
1 破冰游戏
破冰游戏可以与身份有关,可以与经历有关,可以是自己写,也可以借由其他道具展示,或者可以选择和当天主题相关的内容做破冰。
今天的破冰是,每一位听课的成员在纸上写下三个与自己相关的单词(Three words about identity),写好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删掉其中一个,会选哪一个,为什么?对剩下的两个怎么看?再删掉一个呢?最后留下的词语让自己感觉如何?它更贴近真实的你吗?是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吗?
之前我还参加过其他破冰游戏,有的是选照片,然后讲述自己选择的缘由和自己的故事。
2 通过看艺术家的作品,解读作品,让我们了解每个人看问题的方式,了解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了解不同人的表达方式,艺术家的表达方式。
3 好的作品不应只是用来展示的,当我们尝试解读它,它就会变得更有趣更有价值。对于博物馆而言,更是如此。博物馆的藏品可以用重组的方法来实现新的解读,作为主题教学的教具,而在线教学很好得实现了这一功能。
4 一幅作品,可以适用几个主题的讨论,同一主题可以有N个教学作品,不过一般也就两三张足够了。今天的课1小时,用了2张作品就妥妥的了。
5 探究式教学注重适当时候提供适当的信息,总的原则是Viewers' experience comes first,只有在思路不畅时才辅助提供一些信息,或是补充信息有助于理解佐证时才提供。
作者的背景信息,不一定要在开始时给出,提供哪种信息,对于当下主题的理解和学习更有帮助,需要教师甄别。比如有的作者个人经历和作品无关的,那可以不提供个人信息,而有的作品就是作者设定的某个场景,体现他/她生活的,那么提供一些背景就非常必要,但是时机还要把握,一开始让大家畅所欲言,而后提供个人信息,了解过作者背景或作品创作过程等信息后,大家可能有新的思考。这样前后对比,非常有趣。有时一些新的信息/指引能够带来更深的探索和讨论,那么就可以提供这些信息。
教学对象不同,所要提供信息也不同。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让自己掌握足够多的作品信息,随时能调取这些资讯。同时根据不同对象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提问引导方式。
课堂学员的提问,是否要立刻给出答案,也是值得思考的。探究式教学更希望学员在观察中自己寻找答案,也许过几分钟答案自现,可能是提问者自己发现,也可能其他学员提供了思路,还有些答案可能老师后续会引导出新的思考。如果是不能通过观察找到答案的提问,那就要提供答案。
5 教师要适时准确的总结当下大家讨论的焦点问题的本质,但是不做评论,这有助于大家思考当下问题或是转向新的方向。
6 在课堂最后,请大家谈谈对今天所观察的作品还有什么想法,想要补充的观点。鼓励大家将今天所感受到的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总结大家没有提到的内容。
7 要提供后续学习资源,让一次课程有机会延伸到以后的生活中。
其他
1 不管是摄影,绘画等,有的作品让你想入画中,或是只能在画中,而有的作品却让人想到画外。细想想挺有趣的。
2 多做几次自我介绍,多尝试几种方式认识自己,其中多次出现的内容就是对你而言很重要的事。
3 每个人都在展示自己,但是展示哪些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家大概是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思考,他们所创造的内容/场景可以有很多层次,通过作品可以了解一个人。通过我们的话语,着装,周围环境和朋友圈层,就可以了解我们是怎样一个人。
4 艺术探究式教学(博物馆课堂教学方法)的学习资源可以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网站找到:
moma.org
MoMA learning
Twitter搜索#ArtHang
一堂课学完,感觉自己更加丰富了。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