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立秋那天,高晓松发了一条微博,“今日立秋,送上一支老歌《一叶知秋》。”
高晓松写过两首秋天,一首是《一叶知秋》,给了陈楚生,另一首是《立秋》,给了筠子。
两首歌的诞生相差十年,相比之下,更早写下的《立秋》的词更能体现高晓松年轻时的才气,也注定了《立秋》更广为传唱。
《立秋》的副歌,被高晓松写成了华丽的诗作。“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心中。于是有时疯狂,有时迷惘,有时唱。”
有点像筠子的一生。
唱了《立秋》的筠子这辈子就出了一张专辑,《春分 立秋 冬至》,却汇集了当时大陆乐坛最为巅峰的几个人,高晓松、朴树、小柯还有当时在鲍家街43号乐队的汪峰。
专辑发行五个月后,筠子自杀。
人们聊起筠子自杀的原因,多说是为情所困。当初制作专辑的几个人,有两个筠子都曾倾注过短暂而绚丽的感情。
高晓松是筠子的前男友,筠子自杀前的男友是汪峰。
汪峰写的墓志铭,被镌刻在筠子的墓碑上。而为筠子写了多首歌的高晓松,则被筠子的母亲斥为“感情骗子”。
两个中国乐坛的“半壁江山”,待遇天壤之别。
筠子去世后,汪峰为她写过一首歌,叫《美丽世界的孤儿》。开头汪峰唱“别哭夏日的玫瑰。”
这朵夏日的玫瑰,成了高晓松夏天里倾盆而下的雷阵雨。
- 2 -
如果没有筠子,高晓松的夏天应该满满的都是爱与等待,时光与誓言。
有人问过高晓松,为什么筠子的专辑,从春分唱到立秋再唱到冬至,却唯独没有夏天。
高晓松说,“夏天留给了小朴,于是有了《生如夏花》。”
筠子和朴树,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共同组成了高晓松的四季。
朴树与高晓松的关系,有点像伯牙与钟子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神奇的共鸣为两人带来了众多交集。
高晓松经常挂在嘴边的,除了自己清华毕业生的身份,还有自己的电影处女作,《那时花开》。
1999年,朴树做了两件大事,发行了专辑《我去2000年》,跟高晓松一起拍了《那时花开》。
荧幕上的朴树,满脸青春痘,很多时候面无表情,还有很多时候波涛汹涌。
高晓松对这部电影情有独钟,我想除了因为他自己迷恋青春,大概电影讲的故事,就是高晓松自己的故事。
朴树的夏天结束于2003年。那年朴树把《生如夏花》给发了,随后沉寂。
昙花一现般的绚烂,就像朴树自己唱的那样,“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等到朴树再复出,已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朴树发布《平凡之路》的时候,高晓松在微博感慨,“生活水落石出”。
那天盛夏,《那时花开》的女主,周迅宣布结婚。
- 3 -
谈朴树绕不开周迅。就算朴树已经结婚13年了,依旧绕不开。
曾经有个哲学问题困扰了无数情侣,分手后到底还能不能做朋友?
朴树和周迅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仅可以做朋友,而且可以做好朋友。
像朴树老婆吴晓敏说的那样,“他们为什么不能成为好朋友或者亲人?他们有联系,我反倒觉得会更爱他,说明他尊重以前的感情,如果他闪躲了反而说明他放不下。”
周迅和朴树相识相爱是因为电影《那时花开》,那也是一个夏天,男孩的西装革履和女孩的白色婚纱,在荧幕上交织出理想的结局。
朴树淡出歌坛的同一年,周迅也出了一张专辑《夏天》。专辑里面没有一首歌叫《夏天》,如果一定要找一首带点夏天感的歌曲,那就是至今还有人会唱的《看海》。
“离开你以后才知道,你对我是那么那么重要。谁知道你想要的不明了。”
2003年后,周迅和朴树分道扬镳。
15年后的夏天,周迅主演的电视剧《如懿传》上映。开播的第一天,不少人吐槽,周迅再也演不出少女感了。
周迅当然演不出少女感。
高晓松评价周迅说,“不是经验型的演员,她是个天才。”
天才最自然的少女感早就在时光里,留给该留的人了。
- 4 -
筠子生前曾经表示,希望许巍可以为自己写一首歌。
筠子死后,许巍写了《那一年》,许巍写,“那一年,你正年轻。总觉得明天肯定会更美。”
2000年的夏天结束后,有人正在年轻,有人永远年轻。
到现在,永远年轻的人依旧年轻,正在年轻的人却已经不再年轻。
高晓松前几天说自己去见了朴树。在朴树租住的地方,高晓松几乎没说话,听朴树聊了一晚。
事后高晓松感慨,“如今我们都老了,平凡得如同路边的树木。虽然不再呼喊奔跑,却默默生出许多根,记住许多事,刻下年轮,结出果实。偶有风过,思想起初来时世界的模样,每个人都会被原谅。”
又一年夏天结束了。
把朴树、周迅和高晓松交织在一起的那年夏天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