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结束就分手,是种什么体验?



首先回答三个问题


- 长假最后一天,你出门旅游了吗?-


如果没有,很好,你是本文的安全读者;如果有,请往下读。


- 带了女朋友/基友一起玩吗?-


如果没带,很好(again),你依然是本文的安全读者;如果带了,请再往下读。


- 几天玩下来,你们翻脸了吗?-


不好意思,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阴谋论。但就在几年前,在一次大规模的旅游市场调查中,国内某旅行机构也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它的用户们,结果是92% 的人承认“旅行可以检验真爱”;86% 的恋人在旅行中发生过分歧或者争吵;54% 的人在旅途中产生过分手的想法;16% 的人在旅途中分过手。


都说分手见人品,结伴旅行见人品才是当代真理,否则,那些明星旅行真人秀哪来那么多抓马可看。半个多世纪前,钱钟书就借着《围城》里头的赵辛楣聊过:


“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做朋友。”


旅行结束就分手,是种什么体验?_第1张图片



旅行结束就分手,是种什么体验?_第2张图片


在搞清楚旅行结束即分手这件事之前,我们趁国庆旅游高峰之际,非常合时宜地匿名采访了一些年轻朋友,来看看他们的理由:


“旅游最容易看出来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所以前年提议和前任去重庆旅游,我是抱着看清他的目的去的。于是在路上,我就故意拿一些小事和他生气,看看他旅行疲惫的时候,会不会依旧照顾我安慰我。
结果他完全没有往日的温柔体贴,一直板着一张脸,感觉特别冷淡。后来说好要看的几个景点都没有去,玩得特别不开心,甚至还吵起来过。
经过那次旅游我和他自然是分手了,干脆利落。对方一点想挽回的样子都没有。最后,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旅游的时候脾气那么臭?
他说:“旅游是最能看清一个人的了,你旅游在外一点小事就能发脾气,给我脸色看,特别难伺候,这一点也不像你平时,我也总算看清楚了。”
这算是什么事......

之前的男朋友,在谈恋爱三个月左右的时候提议一起出去外地旅游,但是我一直没同意。
首先是因为那时候我们没有谈多久,一起出去旅游感觉还有点早,再来就是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对那方面完全没有准备也不想那么早。最后,家里人也不是很放心。
但是前男友软磨硬泡说了好几次,安利那些我很想去的地方,我才把心里的顾虑说了出来。他听了之后表示不用担心,会尊重我的。后来订房间的时候他定的也是标准间,就是有两张单人床的那种。虽然心里还是有点惴惴,但看他忙前忙后,也为我做了妥协,所以还是决定和他出去一次。
我们去的地方不远,就是苏州,在外面住一晚够了。那天晚上我们很规矩的刷牙洗脸、洗澡睡觉。但其实我心里一直很紧张,果然关灯后没多久,他就爬到了我这边。
后来我很认真的拒绝了他,回来我们就分手了。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是他既然答应过我,至少可以先忍忍吧??

我曾经非常喜欢前男友。去哪里玩,玩什么都是他决定,我陪着就好了。
4年前他突然迷上了钓娃娃,就是游艺厅里那个,然后我们打了个飞的就去日本钓了两个月的娃娃。他还真的总结出来了一套规律,等我们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一大包布偶玩具和零食(零食也可以钓)。
旅行途中没有任何迹象,但是回来之后他疏远了我,消息也不回,发十几条消息就回一个表情那样。
后来就被动分手了,又投入了其他新鲜的玩乐事情吧。我猜他可能更喜欢有自己想玩的东西的那种女孩子,比较新鲜有趣?
那些布偶都在我这里,我放到咸鱼上全卖了。

我和前女友是旅行后分手的。可能是我性格内向吧,那次是我们在一起以后第一次出去玩,也就是个去杭州的短途旅行。
她很爱漂亮,也很喜欢自拍。我们去了三天,她每天都会拍我们的合照发到朋友圈,发一些类似秀恩爱的文字。我可能感到有点不耐烦吧,不喜欢感情这么外露,所以觉得这段关系可能处不长,就分手了。
人家说去杭州很容易分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分手后我把她的朋友圈也屏蔽了,我可不想看她以后每天用和别的男人的合照来刷屏。

我和前男友大概是旅行后三个多月分手的,但我自己觉得是旅行时候留下来的积怨。
那次是去欧洲玩,我们在一起半年多了,状态还不错。我也是有心想要看看我们两个究竟能不能一起出远门,这对我来说还挺重要的。如果可以,那也许是个可以结婚的对象。
一开始其实都挺开心的。虽然整个行程全部都是我规划和安排的,因为我在欧洲留过学,他没有,自然是我熟,所以我倒也没什么意见。还热情洋溢地带他去看读书时候路过的各种地方。
但令我很不爽的是,他走几步路就会开玩笑似地抱怨,表示我们要不坐会儿吧;或者就说,我有点累了,我们早点回去吧;两个人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也总是看手机,气氛特别尴尬。
这种沉默其实在国内谈恋爱的时候也有,但那时候大家都在工作生活,压力挺大,所以吃饭不说话也可以谅解。在旅行的时候,杂事没有了,这种沉默就开始让我开始怀疑,究竟是他事情太多了?还是我们其实是没有话说?
于是整个旅行因为这种状态而让我变得心事重重,我也不知道如何跟他沟通这个问题……不知道他是不是也感受到了,但他也没有坦诚说我们再谈一谈之类的话。回国后恋情延续了一阵,但就觉得两个人之间总有些隔阂,太淡漠了。就和平分手了。

我真的很建议大家先蜜月,再结婚。可以杜绝不少闪婚闪离的结果。
我前妻是个很漂亮的人,家境也挺不错,我们在家人介绍下认识不到一年,各方面觉得都很合适就顺理成章的结婚了。
我工作很忙,谈恋爱的时候没有机会长途旅游,第一次长途旅游就是蜜月旅游了,去的西班牙。一路上,我很有兴致地聊高迪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她就想着奢侈品的差价,和闺蜜发微信语音讨论买什么最划算,我带她去看西班牙的两大国粹:弗拉门戈舞和斗牛,结果她就在那想着怎么自拍发朋友圈,我当时就有一种感觉,我们毫无默契,好像不认识这个人。
回来之后,我才认真的意识到她和我根本就在两个世界,平时聊的也都是工作和日常生活,完全讨论不到更深的一层。也怪我自己,觉得对方漂亮,大家吃饭喝酒玩得来,就认定了我们可以一起生活。结果发现我俩在本源上的问题全不对盘,让我对这段婚姻的未来感到越来越恐惧。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又恢复了单身。

那时候我们去法国,一路上都顺顺利利玩得很开心,但是最后一天,我们已经在去机场的出租车上了,我发现我的身份证夹在床头柜的单页里,忘记拿了。
我们住的是民宿,只好一边联系房东一边往回赶,时间肯定赶不上飞机了,回来的路上他一直在抱怨我没脑子,他都问了几遍还有东西没拿吗我都当耳旁风,还抱怨机票改签有改签费,耽误了节后第一天上班等等等等。
我一开始还很愧疚,觉得是自己不对,但是越听他说越心烦,心里非常不舒服。回到地方我还没联系到房东,钥匙按照说好的留在房间里了,真的是又急又气,他除了抱怨完全拿不出什么主意。
最后,是我敲隔壁的房门,和里面的法国老爷爷解释了情况,然后又从隔壁的阳台翻回去拿到了身份证。幸好房间在二楼,阳台门也没有锁。最后还是非常惊险地赶上了飞机。
然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后,他那副只考虑自己的神情令我一直如鲠在喉。虽然最后分手的导火索是别的事,但决定性因素就是那次惊险的法国旅行。

旅行结束就分手,是种什么体验?_第3张图片


看了上面这些例子,不得不感叹《围城》中写到的那段旅行可以当成当代青年人际关系学的教科书来读——五位知识分子结伴南下,各种幺蛾子不说,还遇到了空难、买不到车票、旅费不足等等麻烦,因而更见人心。


于是,在《围城》里的这趟五人同行里,训导长李梅亭到头来输得最惨——路费不足还吃独食;满口仁义道德却又公然招妓;同行女性生病,却连盒仁丹都舍不得掏。


与之相比,最终走入围城的孙柔嘉则通过这次旅途钓到了男主方鸿渐,她的策略无他,只不过是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的温柔体贴——知道方鸿渐恐高,便在过吊桥时伸手牵引;大事小事都让方鸿渐拿主意,给足了面子。


这点无微不至平时倒不显眼,羁旅之中,却让人如沐春风,“鸿渐只有敬佩,想女人这怪东西,要体贴起人来,真是无微不至,汗毛孔的折叠里都给她温存到”。


旅途之中,难免状况不断;更重要的是,出门在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跳脱了日常的岁月静好,忙碌了大半年的几位也难免松懈下平日道貌岸然的神经。几番幺蛾子一出,无论是沟通方式、情绪管理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技能,都能一览无余。


关于旅行,赵辛楣还下过一条更毒辣的论断:


“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先蜜月后结婚?最想投这个赞成票的八成是日本人,毕竟,他们发明过一种分手定理——“成田分手”,还拍过一部电视剧《成田离婚》。


所谓“成田分手”,顾名思义,分手在成田。东京小夫妻出国度蜜月,走的多半是成田机场。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社会新闻中常常出现度完蜜月,在成田机场翻脸,当场离婚的小夫妻。


如果这档子事儿发生在关西,日本人就管它叫“关空分手”;要是北上广也出了这种传统,大约就叫“大兴分手”“虹桥分手”“白云分手”。


旅行结束就分手,是种什么体验?_第4张图片

这种现象之所以在九十年代的日本集中出现,据当时的新闻报道,主要是因为那一代日本年轻人在婚姻模式上出了问题。


那一时期,年轻女性在婚后普遍选择做全职太太,故而婚前没有经济压力,出国旅游经验丰富;年轻男性这方面经验则较少,出国后难免闹笑话,拿错个刀叉,吃饭吧唧个嘴,都会引来新婚妻子的嫌弃,进而爆发口角,吵着吵着,蜜月旅行一结束,成田机场一落地,婚就离了。


“嫌弃丈夫没素质”,这或许只是特定历史时期会爆发出的“成田分手”理由。旅途的紧张和焦虑感本就会放大人的缺陷和负能量,别说素质,就连“今天出门谁背雨伞”这种破事都能成为情绪的爆发点。


根据蚂蜂窝网站在 2015 年针对男女用户的调查,男性在旅行中最容易引发伴侣反感的行为是无责任感、生活习惯差、消费观念不一致,以及一个我们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抱怨:拍照技术差。这大概是最能反映当代自由行需求的分手理由了。


而女性在旅途中最容易引发伴侣反感的行为则包括爱唠叨、购物不理性和过于热衷拍照。某些男性还抱怨伴侣胆子太小,很多新鲜的旅游景点不敢去。


细究来看,以上这种种抱怨都只是表层原因。旅行给情侣和朋友之间带来的最大的危机是,一方面,它将你们 24 小时毫不间断地捆绑在了一起,提供了更多发现二人“可能三观不合”的时机;


另一方面,状况百出的行程,再加上随时在花钱的开支问题,又给两人的关系带来了平日难以遭逢的压力,于是一来二去,便累积成了“果然三观不合不能在一起”。


一个比“成田分手”更好笑的现象是:当我们一一比对男女双方上面列出的这些“旅行雷区”之后,很容易便会发现,它们大多是彼此呼应的。


女性抱怨男性不会拍照,男性抱怨女性只知道拍照;女性抱怨男性不会花钱,男性抱怨女性太会花钱;女性抱怨男性不会照顾人,男性抱怨女性太粘人……


到头来,旅伴之间的矛盾都是这么一回事儿——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人人都觉得对方才是傻逼,出门在外,也只不过是这场“你傻逼”“你才傻逼”的口角的 plus 版而已。



旅行结束就分手,是种什么体验?_第5张图片


爱丽丝·门罗的小说《漂流到日本》里,女人带着女儿去见情人,中途又在火车上邂逅了一段露水情缘,和火车上的年轻人缱绻之后,女主人公发现自己差点把女儿弄丢了,自责的情绪纠缠着她,使她开始反省这一趟赴约的意义。然而当情人突然出现在火车站台,女人刚才保护孩子的决心又发生了动摇。


旅行其实藏着强迫性十足的目标,就是抓紧时间,享受美好,但偏偏旅行存在着各种悖逆的因素:没有过多思考和调整的时间,目的性强,时刻有变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点不舒服,都会像显眼的污渍,一旦破坏了目标,情绪也容易集中爆发出来。


相比那些临时组团的陌生人,亲密关系面临着更多的考验,患难见真性情的真理升级,一旦有所懈怠,之前的体面就显得那么不真实,那些成熟有安全感的伴侣,则更容易获得对方的肯定。


旅行充满偶然的因素,急于对伴侣的行为下定义,也许也不太明智。


罗兰·米勒《亲密关系》一书中就写道,幸福的配偶对彼此的积极行为都通常给以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归因。他们也倾向于淡化彼此的过失,认为他们是偶然的、特殊的和局部的。因而,消极的行为都通过外部的、易变的、特定的归因而得到谅解。


因此旅行并非就一定是关系魔咒,旅行中大家想避开的那些事故,也有可能成为关系的转机,关键在于是要不要将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顾及对方的感受,还是过多放在自我身上,过多地强调自我——不是我在单独旅行,而是“我们”在旅行。


想要对亲密关系保持观望而不失望,最保险的做法也许是,不要把对人生,对伴侣的完美假设,一次性掷在匆匆的旅行里。



编辑:TAN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城同志生存样本调查

你可能感兴趣的:(旅行结束就分手,是种什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