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回答三个问题
- 长假最后一天,你出门旅游了吗?-
如果没有,很好,你是本文的安全读者;如果有,请往下读。
- 带了女朋友/基友一起玩吗?-
如果没带,很好(again),你依然是本文的安全读者;如果带了,请再往下读。
- 几天玩下来,你们翻脸了吗?-
不好意思,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阴谋论。但就在几年前,在一次大规模的旅游市场调查中,国内某旅行机构也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它的用户们,结果是92% 的人承认“旅行可以检验真爱”;86% 的恋人在旅行中发生过分歧或者争吵;54% 的人在旅途中产生过分手的想法;16% 的人在旅途中分过手。
都说分手见人品,结伴旅行见人品才是当代真理,否则,那些明星旅行真人秀哪来那么多抓马可看。半个多世纪前,钱钟书就借着《围城》里头的赵辛楣聊过:
“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做朋友。”
在搞清楚旅行结束即分手这件事之前,我们趁国庆旅游高峰之际,非常合时宜地匿名采访了一些年轻朋友,来看看他们的理由:
“旅游最容易看出来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看了上面这些例子,不得不感叹《围城》中写到的那段旅行可以当成当代青年人际关系学的教科书来读——五位知识分子结伴南下,各种幺蛾子不说,还遇到了空难、买不到车票、旅费不足等等麻烦,因而更见人心。
于是,在《围城》里的这趟五人同行里,训导长李梅亭到头来输得最惨——路费不足还吃独食;满口仁义道德却又公然招妓;同行女性生病,却连盒仁丹都舍不得掏。
与之相比,最终走入围城的孙柔嘉则通过这次旅途钓到了男主方鸿渐,她的策略无他,只不过是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的温柔体贴——知道方鸿渐恐高,便在过吊桥时伸手牵引;大事小事都让方鸿渐拿主意,给足了面子。
这点无微不至平时倒不显眼,羁旅之中,却让人如沐春风,“鸿渐只有敬佩,想女人这怪东西,要体贴起人来,真是无微不至,汗毛孔的折叠里都给她温存到”。
旅途之中,难免状况不断;更重要的是,出门在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跳脱了日常的岁月静好,忙碌了大半年的几位也难免松懈下平日道貌岸然的神经。几番幺蛾子一出,无论是沟通方式、情绪管理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技能,都能一览无余。
关于旅行,赵辛楣还下过一条更毒辣的论断:
“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先蜜月后结婚?最想投这个赞成票的八成是日本人,毕竟,他们发明过一种分手定理——“成田分手”,还拍过一部电视剧《成田离婚》。
所谓“成田分手”,顾名思义,分手在成田。东京小夫妻出国度蜜月,走的多半是成田机场。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社会新闻中常常出现度完蜜月,在成田机场翻脸,当场离婚的小夫妻。
如果这档子事儿发生在关西,日本人就管它叫“关空分手”;要是北上广也出了这种传统,大约就叫“大兴分手”“虹桥分手”“白云分手”。
这种现象之所以在九十年代的日本集中出现,据当时的新闻报道,主要是因为那一代日本年轻人在婚姻模式上出了问题。
那一时期,年轻女性在婚后普遍选择做全职太太,故而婚前没有经济压力,出国旅游经验丰富;年轻男性这方面经验则较少,出国后难免闹笑话,拿错个刀叉,吃饭吧唧个嘴,都会引来新婚妻子的嫌弃,进而爆发口角,吵着吵着,蜜月旅行一结束,成田机场一落地,婚就离了。
“嫌弃丈夫没素质”,这或许只是特定历史时期会爆发出的“成田分手”理由。旅途的紧张和焦虑感本就会放大人的缺陷和负能量,别说素质,就连“今天出门谁背雨伞”这种破事都能成为情绪的爆发点。
根据蚂蜂窝网站在 2015 年针对男女用户的调查,男性在旅行中最容易引发伴侣反感的行为是无责任感、生活习惯差、消费观念不一致,以及一个我们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抱怨:拍照技术差。这大概是最能反映当代自由行需求的分手理由了。
而女性在旅途中最容易引发伴侣反感的行为则包括爱唠叨、购物不理性和过于热衷拍照。某些男性还抱怨伴侣胆子太小,很多新鲜的旅游景点不敢去。
细究来看,以上这种种抱怨都只是表层原因。旅行给情侣和朋友之间带来的最大的危机是,一方面,它将你们 24 小时毫不间断地捆绑在了一起,提供了更多发现二人“可能三观不合”的时机;
另一方面,状况百出的行程,再加上随时在花钱的开支问题,又给两人的关系带来了平日难以遭逢的压力,于是一来二去,便累积成了“果然三观不合不能在一起”。
一个比“成田分手”更好笑的现象是:当我们一一比对男女双方上面列出的这些“旅行雷区”之后,很容易便会发现,它们大多是彼此呼应的。
女性抱怨男性不会拍照,男性抱怨女性只知道拍照;女性抱怨男性不会花钱,男性抱怨女性太会花钱;女性抱怨男性不会照顾人,男性抱怨女性太粘人……
到头来,旅伴之间的矛盾都是这么一回事儿——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人人都觉得对方才是傻逼,出门在外,也只不过是这场“你傻逼”“你才傻逼”的口角的 plus 版而已。
爱丽丝·门罗的小说《漂流到日本》里,女人带着女儿去见情人,中途又在火车上邂逅了一段露水情缘,和火车上的年轻人缱绻之后,女主人公发现自己差点把女儿弄丢了,自责的情绪纠缠着她,使她开始反省这一趟赴约的意义。然而当情人突然出现在火车站台,女人刚才保护孩子的决心又发生了动摇。
旅行其实藏着强迫性十足的目标,就是抓紧时间,享受美好,但偏偏旅行存在着各种悖逆的因素:没有过多思考和调整的时间,目的性强,时刻有变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点不舒服,都会像显眼的污渍,一旦破坏了目标,情绪也容易集中爆发出来。
相比那些临时组团的陌生人,亲密关系面临着更多的考验,患难见真性情的真理升级,一旦有所懈怠,之前的体面就显得那么不真实,那些成熟有安全感的伴侣,则更容易获得对方的肯定。
旅行充满偶然的因素,急于对伴侣的行为下定义,也许也不太明智。
罗兰·米勒《亲密关系》一书中就写道,幸福的配偶对彼此的积极行为都通常给以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归因。他们也倾向于淡化彼此的过失,认为他们是偶然的、特殊的和局部的。因而,消极的行为都通过外部的、易变的、特定的归因而得到谅解。
因此旅行并非就一定是关系魔咒,旅行中大家想避开的那些事故,也有可能成为关系的转机,关键在于是要不要将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顾及对方的感受,还是过多放在自我身上,过多地强调自我——不是我在单独旅行,而是“我们”在旅行。
想要对亲密关系保持观望而不失望,最保险的做法也许是,不要把对人生,对伴侣的完美假设,一次性掷在匆匆的旅行里。
编辑:TAN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