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中国班主任研修院2.0班读后感之五:读《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有感1稿

中国班主任研修院2.0班读后感之五:

“儿童立场”——教育的根本

——读《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有感1稿

《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是袁文娟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校长的教育信仰”这一专题的文章。读罢全文,实在喜欢这样的校长、这样的老师,这般温暖的教育理想“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生活的多彩与快乐”。我想从对儿童立场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的解读和从“儿童立场出发,我能做什么”三个方面谈谈读书感受。

40.中国班主任研修院2.0班读后感之五:读《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有感1稿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对“儿童立场”的理解

儿童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影响力要通过儿童自己去实现。我们的学校教育,唯有承认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儿童的教育和发展,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敬畏、参与创生学生的班级和学校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站在同一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才会尊重学生作出的决定和选择,理解学生的言行,与之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并进入教育的最佳境界。[1]

读了袁老师的这段话,我联想到了一些心理咨询中的关键词“关注心灵”“尊重”“倾听”“理解”“共情”“换位思考”。那么,能否将“儿童立场”和“学生立场”理解成同一个概念呢?第一次听说“学生立场”这个词是在班主任精英培训班上,李教授和雷所不断强调我们首先要树立“学生立场”,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教育,学会追问,我们的教育有效吗?学生有收获吗?学生通过活动成长了什么?我觉得“儿童立场”和“学生立场”是相同的一种教育理念,“儿童立场”就是承认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教育和发展,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理解儿童,倾听儿童成长的声音,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

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做是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应当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2]

“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袁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袁老师将9年的学校教育实践转化成果,凝练成这样一篇充满人文情怀、教育情怀、专业水准的论文《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追求。

二、对文章内容的解读——一切都是为了儿童

袁老师以自己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任职副校长的9年学校教育实践转化策略的真实经历,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的重要意义。每一部分,袁老师都依托真实的教育实践案例,每一部分的文字中,我都可以感受到一个时时以儿童为主,以学生为重的令人敬佩的伟大的教师。

(一)儿童立场之“根”:读懂学生的成长需求

袁老师也是受“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启发,教育努力从关注个别学生转向关注全体学生,从关注抽象学生转向关注具体学生,从借鉴他人理论转向具体研究本班级学生,从相对单一的研究视角转换到综合性的研究视角。[3]

袁老师带领全校老师一起研究“学生告状”这一司空见惯的问题,对不同年级学生告状的典型场景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研究,发现“告状”是小学阶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从解读告状背后的成长信息到成立学生发展研究部再到关注学生成长的其他方面,学生和教师都获得了不同的成长。

在我看来,从寻常的教育现象中,发现其内含的成长问题,从不同寻常的教育现象中读出学生的成长需求,或许这就是一名校长践行“儿童立场”之“根”的所在。[4]

(二)儿童立场之“魂”: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

我们都知道“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教育箴言,但是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袁老师任职副校长期间以“岗位建设”为抓手,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启动班级岗位建设的研究和设计,将原先不被重视的班级日常事物,转化为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争取,主动开展的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这样的岗位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小干部和中小队干部,又包括由学生自主开发并增设的班级小岗位。我们把岗位设置——岗位竞聘——岗位实践——岗位评价——岗位轮换视为岗位建设的一个过程结构,每一个环节都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体设计并提出了按需设岗、自主竞聘、注重过程、定期轮换和多元评价的岗位建设实施原则和推进策略。[5]

“岗位建设”是“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在传统的班级组织结构上(以我自己班为例),虽然我会在班级实行“人人轮流当值日班长”制度,但是在班级担任岗位的还是少部分较能干、较出色的同学,一些不善言辞、沉默寡言又很遵守规章制度的同学总会被我遗忘。“新基础教育”教育背景下的“岗位建设”给每一个同学表现、成长、展现的机会。

(三)儿童立场之“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童年

袁老师学校的“新竹服务公司”实在是新鲜创意之举,读后,我都非常感兴趣,我想这样的社会生活模拟活动一定很受儿童的欢迎,实在佩服教育者的教育智慧。袁老师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生活的融通研究——以常州“新基础教育”岗位建设为例》一文中对这一研究历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与总结。在多元角色的的转换中,实现学生的综合多元发展。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喜欢好玩的、新鲜的、新颖的事物,有时候同样的事情换一种做法、说法,换一种活动形式就可以大大激发儿童的兴趣。

40.中国班主任研修院2.0班读后感之五:读《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有感1稿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40.中国班主任研修院2.0班读后感之五:读《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有感1稿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从“儿童立场”出发,我能做什么?学习是改变之源。

一个人的教育行为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一个人的教育理念是由教育认知、教育视角决定的。

“二实小”的这一切实践、发展都立足于“儿童立场”,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

那从“儿童立场”出发,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我要做的能做的需要做的太多了,我只能先把我能想到的一些简单的粗浅地记录下来。

(一)班级建设

班级建设则是学生与教师在学校合作进行的,为促进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健康、主动发展而开展的学校实践,是学生在校社会性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班级建设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关学生在班级中日常的社会性生活质量提升型的建设;另一部分是有关班级集中进行的有主题、有设计的,具有专题性的班级活动系列的建设。[6]

班级建设是一门大学问,如何建设?包括哪一些具体内容都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而无论是哪个年级的班级建设,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饿,那就是“儿童立场”。

比“儿童立场”还要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做到科学的班级建设,那就是学习,不断的持续的学习。

学习是改变之源。

(二)学科教学

反思我的课堂,身边同事的课堂,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师主导”。我习惯了“教师主导”“一言谈”……虽然新课程改革了很多年,我们也知道“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至理名言,知道但是做不到。为此,教育局还专门印发了“教育十条”要求,其中就有教师纯讲解的时间不得超过25分钟,课堂上需留出10分钟时间当堂练习。

如果,我真正树立了“儿童立场”,是否就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处处立足学生,真正实现儿童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目标对于目前的自己来说好难好遥远,但是我们愿意实践,为之尝试变革、努力,为了儿童更好的学习、生活、成长。

(三)实践活动

  “儿童立场”在实践活动中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果都是教师包办,家长包办,孩子只是负责参与,表面上活动热热闹闹,甚至报道也可以很精彩,更甚至可以上新闻上报纸,但是儿童只是参加而非参与策划、组织、反思、总结的活动,真的有意义吗?有多少意义呢?这和孩子参与整个活动过程的活动有多少区别呢?

喜欢李教授引领下的“寒暑假”研究等其他一切研究,因为每一项工作都能凸显“儿童立场”,关注的是儿童的参与程度、投入程度以及收获成长的程度。我想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我们学校我们班级每学期也会开展形形色色的活动,只要我们的教育立场、理念发生变化,同样的活动就可以收获不一样的教育效果。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教育情境,才能不被这个社会淘汰,而改变基石就是学习,学习的根本是“儿童立场”。

最后,引用袁老师的话激励自己:我们不提大而空的口号和孩子们做不到的要求,通过贴近孩子日常生活的活动把学校的希望和要求转化为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他们直接参与了教育的全过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7]

在成事中成人,通过成事促成人。做就要做好,力气要花在刀刃上,我们做学生工作不要忌讳谈收获,只要有付出,就可以求收获,一分耕耘,至少要有一分收获。[8]

在教育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起坚守“儿童立场”。

参考文献:

[1][3][4][5][7][8]袁文娟.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J).中国教育学刊,2017(09):90-93.

[2]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25.

[6]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296.

40.中国班主任研修院2.0班读后感之五:读《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有感1稿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40.中国班主任研修院2.0班读后感之五:读《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有感1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