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笔记1推拿临床的指导理论1传统中医理论

传统中医理论

经络与腧穴

经络腧穴是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拿治疗无不与经络腧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联络脏腑及全身各部、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推拿的治疗点。

  • 经络概论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
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以及浮络和孙络。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脉、阳脉。奇经八脉中,督脉、任脉各有其腧穴,故常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经络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沟通内外、网络全身。因此,推拿某一经脉或穴位,可以治疗全身或远端疾病。二是运行气血、协调阴阳。通过推拿经脉或腧穴可以协调阴阳,防病治病。三是抗御病邪、反映证候。通过推拿切诊,了解体表出现的压痛点、结节、条索、凹陷等推断相应脏腑器官病变。四是传导感应、调整虚实。推拿能防病治病,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的作用。推拿可激活经络本身的功能,达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平衡阴阳”的作用。

  • 十四经

脉表里属络关系与相应脏腑的表里络属关系一致,形成六组表里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分别互为表里,阴经属脏为里,阳经属腑为表;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依此类推。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始于手太阴肺经,其后依次流注到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复流注回肺经,如此阴阳相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简称“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之总称。最早见于《灵枢·经筋》;在《素问·厥论》和《灵枢·官针》里也有部分内容。《说文解字》曰:“筋为肉之力,腱为筋之本。”经筋与运动功能密切相关。

十二经筋位于十二经脉相应区域的皮部深层。每条经筋均由大小形状不一的“大筋、小筋、膜筋”等构成,一律呈向心性分布,即各起自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等部位,有的进入体腔,但并不直接连属脏腑,最后多终止于头面部。手、足三阳经的经筋,其性多刚,主要分布在肢体外侧和躯干背面;手、足三阴经的经筋,其性多柔,主要分布在肢体内侧和躯干前面。

经筋的主要功能是“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运动和保护内脏等,起到了“筋为刚,肉为墙”的作用。关节的屈伸、肢体的活动、各种姿势的形成和变换,以及对内脏的保护等,主要是依靠经筋的作用。又因“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前阴的功能与经筋是分不开的。经筋之所以能维持自己的固有结构和功能活动,依赖于经络气血的濡润滋养,尤其是肝、脾的正常活动。所谓“肝者,罢极之本……其充在筋”,脾者“其充在肌”。

肌肉能舒缩,关节能屈伸。在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下,这种舒缩和屈伸是自如的。若阴阳失调,经筋发生异常改变时,则必然破坏了这种常态而导致肌肉抽痛或掣强、拘挛、瘈纵,或痿废、弛纵等运动障碍的病症。如“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十二经筋的理论,对于运用手法和功法治疗肢体关节疾病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主要是根据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位来划分,即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分区。

《素问·皮部论》云:“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由此可见,脏腑的病变可由皮部病邪传入,而脏腑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皮部,正如《素问·皮部论》所云:“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十二皮部位于人体的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是机体的保护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病邪和反映病症的作用,也是推拿治疗直接接触的部位。

  • 常用推拿腧穴
  1. 手太阴肺经

(1)中府
定位:位于前胸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距胸正中线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烦闷、肩背痛、呃逆、代谢病。

(2)尺泽
定位: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肘臂挛痛、腰痛。

(3)孔最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疾病,胃痛,肘臂挛痛。

(4)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疾病,头痛,颈项痛,小便不利。

推拿学笔记1推拿临床的指导理论1传统中医理论_第1张图片
image.png
  1. 手阳明大肠经

(1)二间
定位:微握拳,当示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主治:热病、齿痛、手指活动不灵。

(2)三间
定位:微握拳,在示指桡侧,第二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腹胀、肠鸣等肠腑病症,嗜睡。

(3)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平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热病无汗或多
汗,胃痛,糖尿病。
禁忌:孕妇禁用。

(4)手三里
定位:位于前臂背面桡侧,曲池下2寸。
主治:手臂麻疼、屈伸不利、腹胀、腰痛。

(5)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热病,糖尿病,高血压,腹
痛、吐泻等肠胃病症,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症。

(6)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
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荨麻疹。

(7)迎香
定位: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0.5寸,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炎、口眼斜、便秘。

推拿学笔记1推拿临床的指导理论1传统中医理论_第2张图片
image.png
  1. 足阳明胃经

(1)下关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开口即闭。
主治:齿痛、耳聋、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2)头维
定位:在头侧部,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眼痛、视物不清、小便不利。
(3)梁门
定位: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胃痛、纳少、呕吐等。
(4)滑肉门
定位: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胃痛、呕吐、肩痛、癫痫。
(5)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疾病,月经不调,痛经,腰痛。
(6)外陵
定位: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腹痛、疝气、痛经、髋关节活动不利。
禁忌:孕妇禁用。
(7)大巨
定位: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中风、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精、早泄。
禁忌:孕妇禁用。
(8)水道
定位: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
禁忌:孕妇禁用。
(9)归来
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月经不调、带下、痛经。
禁忌:孕妇禁用。
(10)髀关
定位:在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平臀横纹。
主治:下肢不遂、髋痛膝冷、腹痛。
(11)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犊鼻穴下3寸。
主治:腹胀、呕吐、胃痛、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高血压、体质虚
弱。
(12)上巨虚
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肠鸣、腹痛、腹泻、便秘等肠道病症,下肢痿痹。
(13)丰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痰多、下肢痿痹、高血压、肥胖、脂肪肝、癫痫。
(14)内庭
定位:足背第1、2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热病、吐酸、腹泻、便秘等肠胃病症,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推拿学笔记1推拿临床的指导理论1传统中医理论_第3张图片
image.png

你可能感兴趣的:(推拿学笔记1推拿临床的指导理论1传统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