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十八子刀创始人居然还有这样的故事

       许多人都知道阳江十八子刀,但许多人都不知道阳江十八子刀的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阳江十八子刀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十+八+子=李"。为什么等于“李”字呢?那是因为与阳江十八子刀的创始人李良辉有关。这当中有什么故事呢?来看一下下面讲解。

想不到十八子刀创始人居然还有这样的故事_第1张图片
源于搜狐网

       战乱动荡年代的农历1934年12月11日,李良辉诞生在阳江县城南的华濠街右二社小巷尽头的一户棚屋里。起名的算命佬说他命中带铁,日后不是带枪带炮当差打仗,就是当打铁匠做刀剪。想不到真的有几分言中:李良辉10岁还未入学时就去打铁巷偷师学艺了。然而由于年纪小,陈师傅暂时未肯收他,要他先读好书日后再学艺。父母也不同意他这么小就学艺,于是送他入私塾读书。可他对那些“之乎者也”感到枯燥无味,不过对数理方面却有点小聪明。他平时特别爱画画,如画菜刀、小刀、剪刀,还有锄头、铲和斧头等 。

       有一次放学后,因为下雨被困在学堂,他带头和同学们把书房的墙面得乱七八糟,一把栩栩如生的大菜刀就是他的杰作!第二天,老先生发现了这些,觉得李良辉太调皮,无心向学,就登门造访了他的家。父母也感到自己的儿子不是读书的材料,就接受了老先生的建议,让儿子辍学。从此,12岁的李良辉就跟随陈师傅学打铁,学习了传统的刀具锻打技艺,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底。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李良辉一家的日子也过得幸福了。1955年,20出头的李良辉作为个体小刀生产工人被政府安排入第一小刀生产合作社。由于他有七八年的打铁经验,加上平时勤学苦练,又能从师傅那里得到真传技艺,他刚一进厂就得到了领导重视,被任命为车间技术员。解放前学到的那些知识,现在可以发挥作用了。他爱动脑喜钻研,在改造前辈做刀工艺和设备方面,总比别人优秀。在这个厂工作期间,他因受到扬谷机的启示而研究、设计、制作了电动鼓风机,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手拉风箱的历史。他看到鼓风机的叶轮在关电后还会转动,又灵光一闪:啊,电动,用电来带动磨刀石,不是可以代替用手开刀口了吗?在他的亲历亲为下,一台电动磨刀机终于成功了!阳江第一小刀合作社,在继电动鼓风机后,第二次实现了半机械化操作。

       1966年春,李良辉被告下放到今天的阳西县织篢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改造。他为自己空有一身打刀的技术无处发挥而苦闷。一天,他在去收割水稻的路上,看见邻村一对父子在打镰刀。他们采用的是陈师傅打菜刀时的传统做法。李良辉心里和手都发痒了,就抢过挪后生的铁锤和老铁匠一上下地打起镰刀来了。他一口气打了一个多钟铁,早已经把收割水稻的事忘记了。他的身手赢得了一阵阵的喝彩声。可是他却因此事付出了代价:被责令公开检讨,上级还决定对他延长改造时间,让他深刻思过,彻底反省。幸好1966年的中国政治形势发生重大转折:“ 四清”运动被“文革”取代,李良辉等参加“四清”的人员被改组、清退、遣散。不然,他的改造命运还不知要拖到何时。

      做一把好刀,一直是李良辉的愿望。1983年7月16日,李良辉夫妇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三江村边的一块荒地上建成了一个用半边墙搭建起来的茅棚厂房。但是天有不测之风云,在刚开工不久的时候就遭遇了一场具有毁灭性的台风袭击。因为房顶只是沥青纸的茅草房,这样的房子哪里经得起狂风的吹袭,所以李良辉夫妻俩只好“找来石块、木板、竹竿、然后往茅草上压,又用绳索从这边牵到那边绑牢……李良辉由于心急,加上天黑,他正要爬到另一端把抛过去的绳子缚紧时,一脚踩到被雨滴洒滑了的茅草上,一个趔趄,便从房顶上滚下来,然后整个人栽到门口外的小河滩边,满身污泥,双目紧闭,当即昏过去。当时是他的老婆拼尽全力才把他移到路基上面,然后背其入厂房的。夜黑野荒,风雨交加,当时他们都几乎不能自救了……

       刀厂和饼厂(为养刀厂而建的)是建立起来了,但因为手续不完备,不能够注册,连厂名也不敢起,连开张大喜当天也不敢放鞭炮。后来还是通过挂靠街道集体小厂——朝阳工艺刀剪厂而生存下来。十八子集团公司中的大部分员工包括一些高层管理者都是当年跟随着李良辉夫妻俩一起白手起家的徒弟。时至如今已34年了,大家还是一直不离不弃地伴随左右。这种牢固的主雇关系在其他企业中是很难看到的。

      此外,公司每年都召开困难职工座谈会,董事长李辉、副董事长卢荣娟每年都到现场给困难职工送油、送米、送年货、发放困难补助。春节前后,他们会特别注重对少数民族职工的关心,常到职工的宿舍或职工的住处和他们拉家常、嘘寒问暖,了解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情况。

想不到十八子刀创始人居然还有这样的故事_第2张图片
源于搜狐网

    也是因为这样的付出才能让他的企业蒸蒸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不到十八子刀创始人居然还有这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