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的《围城》

《围城》是中国四十年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大家钱钟书所著。人们把他称为“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围城》出版于1947年,随即在社会上产生热烈反响,并曾一度被称为“新《儒林外史》”。《围城》是在一个比较宽阔的抗战背景下,来对庞大的知识分子群进行描绘的。小说采用西方流浪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以留学归来的方鸿渐的经历为主线,描写抗战爆发以后从上海到湖南后方的一些知识分子,并从中央探讨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价值,人的出路等问题。

小说的男主人公方鸿渐所经历之处,无不是“围城”——上海滩各式知识界分子的社交圈子,内地小镇和乡村的丑恶闭塞,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的灰色生活……都构成了一座座围城,不仅国家、社会是如此,家庭也是一样:方鸿渐父亲处处制约儿子的行动,方老太太经常疑心别人诱骗他的儿子;后来成为妻子的孙柔嘉柔顺之下的深藏心计……家庭社会的环境使方鸿渐感到处处有围城。方鸿渐的自身精神领域也妨碍和束缚了他冲出围城的信心和勇气。

方鸿渐自身性格和顺,看出恶劣环境而不能自拔,嘴上聪明而内心懦弱。他与四个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都有瓜葛,但在爱情面前却节节败退。以至落入孙柔嘉的网里,又由合到分,他一生并没有冲出围城,始终是一个失败者。作者揭示了抗战环境下的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祖国危难之际,欲持超脱的人生态度,但却空虚难耐,又加深了人们困于围城之中这一人生含义。他们被困于生活的城里,日趋腐化,不断下沉,以至不能自拔,这就是钱钟书写这书的基本主题。

人生是围城, 婚姻是围城, 冲进去了, 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而把这本书放在当代来看,仍然是有其警醒世人的意义的。

在当代,社交是一座围城。《社交网络》影片的结尾处,创造Facebook的扎克伯格欣喜的看到自己喜欢的女生也注册了FACEBOOK,希望加她为好友,并一直等待着她的答复。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越来越放弃语言去沟通,而选择将自己封闭在网络社交的围城中。我想理由有挺多,而这么一大座围城困住了太多人,也在困住当代人的心。

人独自活着就挺累了,但我们还得应付各种任务,面对各式各样的人,处理关系,揣测彼此。而我们最终只能在某个夜晚,任长时间积攒的丝丝缕缕的苦痛不快攸地一撮似地集中,枕着失望,边躺着边绝望地饮泣。这时孤独便是我们的围城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代人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