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校园故事之六姐妹的延续(下)

再说那六棵白杨树,就这么拥挤地上生长在大约2-3平方米的土地上,地下抢水分、争营养,地上争阳光、抢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的竞争必然存在。按照常规,这么挤的六棵树的树干和树冠应该不如单独一棵、没有争抢营养的树要细小的多。但是,实际情况却是,这六棵树中的任何一棵都没有比其他单独一棵树的树干细和树冠小。

我学过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按照生物竞争进化的理论,无法解释这六棵树的树干和树冠不比其他单独生长的树小这一现象。我只能按照人的理论来理解和解释了,因为我认为这六棵树已经具有了“六姐妹人”的灵气。

仔细想一想,在今天的海都校园,就有很多类似“六姐妹”的故事,因为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已经植根于这片肥沃的土地。在图书馆就产生过很多“六兄弟”、“六姐妹”的真实故事。

海都学院每年要投资购买近5万册新书,平均下来,每个周就要有1000多册新书从城阳校区,通过班车运到海都图书馆。每周的周三、周六早上,工作人员要提前半小时上班,从图书馆楼东面的路口,把60余包新书运到图书馆。为此工作人员要轮流排班,把这些新书搬运到各个书库和阅览室,拆包、验收、分类、上架,供广大师生借阅,工作十分繁重。

这项工作几年前,就被一些同学注意到了,他们自发地于早晨七点半以前赶到图书馆,帮助搬运图书,有些上午第一二节没有课的学生,还要主动留下来,帮助图书馆老师拆包、验收、向书库搬运图书,在图书馆一干就是一两个小时。次数多了,有的同学还学会了图书上架等业务工作。

现在他们已经掌握了图书馆搬运新书的规律,每周周三早晨来三个同学,每周周六早晨来三个同学,一周正好六个同学。我想这不就是海都校园一个学雷锋、讲奉献的“六兄弟”么!

后来,感到总是让这些同学义务劳动不好意思,恰巧这些同学基本上都是特困生,图书馆就为此设立了几个勤工俭学岗位,给这些勤奋奉献的同学一点点劳动报酬。他们也很自觉,抽时间再到图书馆干一些打扫卫生、图书上架之类的工作。这点报酬与他们早晨早早就要起床、吃饭,七点半以前就要到图书馆参加搬运图书的劳动相比,真是微不足道。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海都学子雷锋精神、奉献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

还有一个同学,既不是图书馆勤工俭学学生,也不是特困生,但是,经常到图书馆帮助搬书、打扫卫生,几乎每次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时,都要在图书馆找点事干,在校四年始终如一。问他是哪个班级的、叫什么名字,他在总是只微笑、不告诉工作人员。不过在给他办理借书手续时,工作人员早就记住了他的名字——岳发国,人文艺术系2011级2班。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图书馆书库的电梯是30多年前安装的,早就已经不能维修、不能使用了。每天大量的新书和广大读者借阅还回来的图书,都要及时搬到各层书库上架。这份巨大的工作量也是靠广大同学义务帮助完成的。经常到图书馆借书的同学,已经养成了习惯,就是进入书库之前,先问问、看看有没有需要搬到各层书库的图书,有书他们就主动带到各层书库。参与这项工作的学生很多很多,不知能有多少组“六姐妹”、“六兄弟”,他们都在默默地无私奉献着,他们个个都是海都校园的活雷锋。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都校园故事之六姐妹的延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