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付着高昂的学费,一边打着廉价的工,值得吗?

曾经读过某国一位成功的商业人士写的回忆录。就叫他S先生吧。

S先生大一结束的暑假(70年代的样子),跑到南欧某国去打暑假工。那个年代没有攻略,没有网络,他仅仅是听说可以赚一些钱,就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一头扑了去。

第一站是某咖啡馆,因为是在外打工的同胞的聚集地。通过陌生同胞的介绍和帮助,他先找到了住处,然后开始一家一家地敲开饭馆的门,问是否需要打工的,就这样找到了工作。

干了一段时间,嫌赚钱不多不快,就被人介绍到了建筑工地上运水泥。第一天没有经验,一大早空腹去上工,没到中午就饿得头晕眼花,手掌磨破了,肩膀也被烈日晒伤。

一会儿,工人们开始陆续休息了,享用自带的午餐。而他,发现周围竟没有一家餐馆儿,也没有任何卖实物的地方。晕!

他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饭,一边不可抑制地咽着口水。

一位善良的大叔把自带的法棍掰了一半给他,又分给了他一块Fata奶酪。他非常感激地接了过来,吃了此生最美味的一顿午餐。那个大叔,令他刻骨铭心。

在几个月的暑假打工生涯里,S先生经历了很多事,被室友骗过钱,被陌生的异国女人诱惑过,被顾客投诉甚至要报警(仅仅是因为切西红柿做沙拉时,没有把蒂儿抠干净),也被一些人帮助过。

最后,他带着当时对学生来说的一笔巨款——几千美金的样子,和买给家人的各种礼物,返回了自己的国家,升入了大二。

此后的S先生忽然觉得自己变得很强大,既然敢于年纪轻轻独自一人出国打工(有时还是打黑工),克服了辣么多的困难,忍受了不可言喻的孤独和无助,人生还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呢?

后来,S先生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他有良好的信誉,从不欺骗别人,但也不被别人欺骗,能保护好自己的权益;他慷慨大气,享受着付出的乐趣,但只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会被亲情或道德绑架;他有着强大的信念,认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做到的,始终坚信办法比问题多;他有着跟任何人打交道的能力,无论是政要高官还是地痞流氓黑社会......

他回顾自己一路走过来的路,总结到:大一那个暑假的出国打工生涯,让他极大地增加了自信,同时也认识了社会,给了他可贵的经历。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学的教育是必要的,但不是足够的。如果我的孩子将来拿着最高的学位,却有着与年龄明显不匹配的社会经验,处世稚嫩,我想作为妈妈,我是不会觉得自豪的。

孩子也不会开心的,因为他会感觉到,一旦离开了学校,不如意的事儿变得很多,处处都是坑。即使读了万卷书,即使专业上有很高的成就,也弥补不了这些缺憾,生活的质量也高不了。

假如对一个大学生来说,认识社会需要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那么这也是值得的,是必要的成本。

一、什么时候该开始认识社会呢?

在学校里蹲着,不出来兼职打工、社会实践或实习,就不能认识了吗?现在充分利用宝贵的学习时间刻苦攻读,以后工作了再认识社会行吗?

理论上来说,一个学生不太可能像一台永动机,始终自觉充满着对学习的动力。

他会有质疑:学到这会儿了,目的是什么?值得吗?除了用GPA衡量,学到什么程度才算牛?我离自己想要的人生有多远?那些阻碍我的是什么?......

最好的实习工作或社会实践,固然是能精进专业水准、又能见识大神并历练自己的,但是,一个学生所学毕竟有限,尤其是刚刚开设或没有开设专业课的情况下。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外的富人或政要,孩子常有到麦当劳兼职的。收银、打扫卫生、炸薯条什么的,能学会什么?对得起付出的时间吗?

这对一般大学生的专业水准,明显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但是,除了学会自立,大概还能锻炼与各种人打交道,无论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还是粗鲁傲慢脑残的,全都不在话下,不卑不亢,处之泰然,完成自己的职责。

这,锻炼的是平常心吧。

所以,提前掀开社会的一角体验一下,逐步认识和适应,是有必要的。说到底,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比同龄人多获取一些社会经验,大概也相当于拿了双学位吧。

都知道职场“傻白甜”凶多吉少,而“白骨精”则不是一日修炼成的。

二、什么叫认识社会?

1、认识人性。

学会唤起人性中的善,避开人性中的恶。不掌握这个技能,大概率会活得比较惨,会觉得处处充满了恶意,活着是件异常辛苦的事儿。

礼貌不仅是教养的体现,更是唤起善的神器。有的人可能一无所有,而你对他的尊重,让他赋予自我一些价值。令自己有价值感的人或事,我们无法不对之产生好感。

谦卑,能挡住大部分妒忌的暗箭,节省了无谓的一争高低的气力,把精力用在更值得的事情上。虚荣心是一种负累。自嘲、自黑,是强者所为。

不要去考验人性。意思是说,你眼里的那些道德最高尚的人,最值得信赖的人,请不要以为他们是铁板一块。如果人性还经得起考验,那是因为筹码不够大。

最近跟儿子去看了一场电影《动物世界》,看完了有点光火。我的现实主义跟剧中的理想主义打架了。你说(李易峰)你这个孩子,明知道房子被朋友骗去做担保然后输给了高利贷,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还要再次信任他,用对他的信任做赌注,牺牲自己的安危。这是不是傻?

说什么坚守原则,这就叫脑残!坚守原则是说,绝不害人,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而你呢,非要坚持把生命的控制权交给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结果呢,再次被骗了吧。虽然最后导演用了一个奇葩的情节让他自保了,非常有戏剧效果,还抢回了钱,但这不是剧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唉唉,只有当父母的,看部电影才会这么不淡定!)

2、认识游戏规则。

拿高考来说吧,分儿高才能任性,这,就是目前的规则。规则不是为哪个人制定的,愿赌服输。

有的孩子在其他方面很有才华,但是应试学习方面的能力不强,无论怎么骂教育部,骂学校,骂社会,也是没有用的,还养成了偏激的人生观。不如保留气力,打人生的下一场,积累实力,寻找自己的机会。

前段时间读了篇文章,是关于某省高考改革又要重新改的。目前该省的现状是只有语文、英语、数学计入高考成绩,其他科目只是学业水平考试,没有多大区分度。

导致的结果是:进入大学后,这省的孩子物理垫底。另一个结果就是:理科好的男生,高考完全开不了挂!而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和英文,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变态。

读了不仅庆幸:还好,我们不是那省的。假如是,也要想法设法说服孩子去应对这种局面,让他相信也是有机会的。

去质问游戏规则,无形中给了自己不拼的借口,挂掉的只能是参与游戏的自己。即使要质问,也不是作为一名高考失意者去质问,而是作为一名既得利益者去质问,这多牛,多不耽误事儿!也不会被质疑“酸葡萄心理”在作祟。

3、认识自己。

在学校里,大概只能通过GPA来直观地认识自己,评价系统会有些单一。

把自己时不时地扔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检验一下生存和处世能力,对年轻人来说,是必要的。

也许,你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牛,离开了熟悉的那个水池,到了大海,竟然不会游泳了。所以同学,你得“咣当”一声,在自己从半空中扔到地面上,继续历练。

也许,你不像别人说的那么笨,离开了熟悉的那个水池,到了大海,竟然如鱼得水。所以同学,你也许改变不了环境,但是可以选择环境,相信自己的潜力,不要那么容易被人打击。

人生有很多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玩得投入玩得转,并且在不同的角色之间转换自如,这,就是可贵的能力。除了社会大学,没有哪所名校能训练这种能力。

教授不都是想象的那么牛,那么权威。弟子不必不如师,该质疑就质疑。

而摊煎饼的大叔,不仅吃苦耐劳,还会吹口琴,富有生活情趣。他宁可少存一些钱,日子过得紧一些,也要把妻子和孩子带到这个城市里来。真正的男人,是能掌控生活、尽到责任的人。

4、客观评估付出和得到。

当你觉得付出了很多,而得到了很少时,那是因为......你付出的真的还不够!

这个道理,有时只有跳出了熟悉的环境,通过一些陌生人的眼睛,才有可能感悟到。他们与你素昧平生,非亲非故,不太可能厚爱你,或对你有偏见。因此,他们对你某一方面的评价,反而是客观的。

幸运总是不期而至。而当你心心念念地祈求幸运降临,通常它会躲得很远。所有,唯有毫不吝啬的努力,才会令人多了一些胜算。

你有可能会看到,一个人没有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仅仅是因为投错了胎,输在了起跑线。人的机会,是不可能均等的。你还有什么怨言呢?滚回学校拼命苦读吧。

  所以同学,只有从生活这所大学毕业了,才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边付着高昂的学费,一边打着廉价的工,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