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岁末隆冬,天气阴冷。每天早上,天还未亮,我就坐上公交,从郊区赶往省编辑部学习,晚上七八点再赶回来,如此近一个月,如虔诚的朝圣者,两边往返,一心镀金。
我是有幸的,能在加入这个大家庭不久后,就得到这样一个向长者请教、向宿儒学习的机会;我也很感念这段有意思的时光,一个天生热爱文字的人,徜徉在一片纯洁的文海里,只管与文字“眉来眼去”,心底无任务压身,感受“心远地自偏”。
在这里,有徐主任的谆谆教诲萦绕耳旁,有美编美女匠心设计呈现的美感,打印机嗡嗡吐出行行铅字,办公室人人埋首在格子间,默默耕耘,时有编辑部为了一个标点、一个词语“咀嚼”的议论声和争论意见,但都活泼而轻松。
从年底14日到新年12日,一个月的学习套餐配送,耳濡目染,让我长了见闻,深受感触。
省编辑部,听起来衙门够大,实际上人员颇少。只有一老一少,区区两人,作为负责全省宣发大权的信息枢纽中心,人力紧张反衬的是工作高效。
我到省公司的那一天,正是编辑部刚开始酝酿第十期杂志的时候,所有的内容还在“娘胎”。
我们每期杂志都是以反映基层为主,材料也多来自于基层,这一期办刊宗旨不变,但内容不同,处在年尾接年头的特殊时期,编辑部打算做期弘扬先进、激励新年的特刊。
于是,编辑部的老者出去采风,接连到了十堰、黄冈、鄂州等地,每到一地,从一线员工到干部领导再到当事人,花上一两天时间,逐个采访。
由于时间紧促,又想把握最真实的人物特征,很多稿件都是采访过后的或当晚,或路途上第一时间用手机创作完成。初稿完成后放一放,对照采访稿校对后,立即传给别人再做细校,排版前再细勘,如此反复,到出刊,光校正这一道工序就要经历5次淬炼。
简单的杂志倾注的是文字工作者的极度用心,从创作、征稿、删选、校对、送审、编排、设计的点点滴滴,为了节省费用,这些做工全部由编辑部完成,却用了仅仅不到三周,时间仓促仍显其质量之优美,篇幅短小仍见其思想之丰盈,重量轻便仍见其心血之厚重,每位读者捧在手上,悦读如饴。
期间我看到,很多时候,排版设计完成后,还时不时面临换稿,稿子一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原版全废,又得重新布局。杂志抢出来了,“最美的员工”会议接踵而至,会议所有的宣传材料,编辑部又得撰写和校对,还要将各项会议材料及时提前下发到位。
我犹记得,会议当天上午,编辑部的老者在现场指挥布置,少者还在按新要求给会议发言人重新制作PPT稿和发言材料,两头分身乏术,忙得焦头烂额,却有条不紊。
除了这些工作,还有每天不间断的微信平台、网站新闻编发的日常工作,再加上年末的各类总结、领导发言、大事记和我们各地围绕参与的贺新年、春联征集应景活动等,一波接一波,高潮迭起,小小编辑部,爆发出惊人能量,让一切都在和谐高效运转中完成。
高效的结果离不开专注敬业和顺畅配合的精神。编辑部没有大事,但每一件都不容忽视。所以编辑部总是忙碌的,从早到晚,不是对着电脑“点头哈腰”,就是埋头故纸堆。
况且文字工作是要灵感和花时间的,编辑部的人中午不休息,吃了中饭,就像充满了电,趴在桌上,就是一阵键盘声。快速打字容易出错,要慎之又慎,都说好文不厌千百改,每写一写,就停下来改一改,到下午三四点,基本能排好时效性强的当日新闻稿和重要稿件。
编辑部平均每天接受几万字的信息量,要做好应对,还要对来稿做好遴选,信息确认,何地来搞,稿件性质,作者是谁,插图提供,都要一一沟通登记好;要发的内容修改审核后,再向上请示,一级连一级审查,严格做好信息的价值和舆论的导向;放到平台上前,字斟句酌,标标点点,一环扣一环审核,保证每个环节尽量不出纰漏,不出差错。
做不完就回家继续,到深夜是常规动作了。持续高度的用眼和高速旋转的思维,造就了创作的高产,编辑部有时一中午能挥就上万字稿子。创作是需要清静的,编辑部的人,慢慢练出了忘我忘物的境界,在任何时候均能稳坐钓鱼台,潜心创作。
一天天的脑眼并用,无休息,到下班保持精力充沛,不是凭一时热情和责任能做到的,也不是天赋和聪颖能说明的,没有不把写作当成苦差事的认识,没有坐得住冷板凳的坚持是枉费的,这种磨砺还建立在主动寻找写作的乐趣之上,唯有把写作当成茶饭一样的饥渴,把思想置于旅途游览般的愉悦,精力和斗志才莫感不足。
编辑部的工作节奏很快,但即使置身在这样辛苦紧张的工作氛围里,对我的学习也从未失之于宽,在午餐的罅隙,在一起下班的路上,他们时而理论讲学,在基本功上指导我:要勤笔,多写多练;要细心,深思深悟;要自律,博览广记;时而以实际作品示范,分析立意结构、指出修改意见,口授心传,全是干货,促我水平提高。
寒风吹人瘦,但编辑部的专业指导,悉心照顾,让我如沐春风,思想丰硕。这段时间,不仅使我在技巧方法上获得了提高,更重要的是,还让我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搞文字的人,除了基本素养,要长期做好,还要有额外的要求。
深入的调研。基层是我们思想迸发的火山口,是座智慧的大矿。通讯员的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写给自己看的,也不同于创作,必须保持客观性、真实性和可宣传性。
没有丰富、翔实的资料和信息,写出来的材料只能是空洞无物,缺乏生命力。从构思开始,到积累素材,我们都要与各部门保持联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
要主动、经常深入基层,搞好综合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积累写作素材。这样既能进一步增加对各项经营现状的熟悉,及时有效地汇报问题,便于决策,也能使文章更加贴近工作实际,使文字工作更好地服务企业的经营发展。
编辑部出版的杂志、《智慧》等等经典,都是在全省一线挖掘到的经验做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借鉴作用。我们大多数通讯员,有很好的就地取材条件,也应推进这种做法,多向一线走近,到一线取经,传递一线声音,挖掘更多智慧。
活跃的思维。思考和体悟是写作的根本,我们通讯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学心,保持活跃的思维,争做求知者、探索者。在深入工作的同时,多请教,多思考,多总结,一方面弄清事情的始末,一方面找寻背后的深层意义。
不能螺狮壳里做道场。多走出去,多听听声音,在群里多发发言,交流交流意见,还要多动一动,亲手做一做,提高身心感受。在大举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文字工作者,也要转型,从建言献策向行操实践,从服务企业向研究行业的路上挺进。在目前阶段,我们至少应做企业改革中思想解放的先行者,思维活跃的先行军。
快乐的写作。我们很多都不是专业出身,有时初会提笔忘言,再而抓头挠耳,三后罄腹词穷,这是把写作当成苦差事的表现。写作的确是一件费力费脑的事,没有几分定力是做不好的。
太难的事情,望而却步,得不到快乐;太容易的事情,一蹴而就,也得不到快乐。只有自己置身其中,用心了的事,我相信无论好坏,内心都会有满满的获得感,写作就是一件这样充满乐趣的事。同时我们也不应受偏见之缚,文字工作向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好比营销、维修----先要做好准备,再找准点,实施操作,结果赢得一单、修好一起故障,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写作也像建房,大量的阅读就是打好的地基,工作中的经历是房子的结构,而想象就是房子的装修。
我们常用明亮的眼睛发现生活工作中的美,把有意思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长期坚持,就会找到写作的快乐。时间再长点,“写作的快乐”定会变成“快乐的写作”,不是有句话说么,不是有希望了才去坚持,而是坚持让人获得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