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16中国最早的保税区-周村古商城。

大年初一,我和我舅子一家约好去周村古商城。虽然在淄博住了很多年,但是也是第一次去。虽然空气还有一些寒意。但是周村古大街里边,已经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我原来以为周村古大街是一些仿古的建筑。到了里面才知道这条街已经大部分建筑是清末民初的。在这里有大清邮局,有日本商户。有美孚公司开的办事处,山西票号,还有本地人开的丝绸商铺。这条街见证了周村作为旱码头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在那边依然能够感觉到当时繁华的商业气氛。

在商业街的中间有个六面石碑,上面刻着"今日无税"几个字。看上去很奇怪。看了旁边的说明才知道周村为什么能在古代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旱码头,商家云集之地。

最初的时候,周村处于南北、东西交通的十字路口,路口上有几家开店的人家,人称周村店。后来这里立了集,集市就在北极阁南边一带,周围乡村的粮食、蚕茧、家庭作坊里出的土布、丝绸,都来这里交易,四方赶集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有了一些固定的店铺。这些店铺越建越多,一直向南建成了一条街,人们就叫“大街”。此后,街市又逐渐向外膨胀,到了清朝初年的时候,这里已经是方圆数百里之内的商业中心了。

当时的大街,做买卖的人多了,定居的人口也就多了起来。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县里在这里设了“二公衙门”,派出专人收征市税,有些不三不四的人既不下力种庄稼,又无心智做买卖,依仗自己是当地人,就向外地来的客商要吃要喝要“使费”,半讹半抢地“吃大户”。后来愈演愈烈,衙门里的差人今天拿一张纸说是内务府的文告,明天拿一张纸说是府衙里的文书,挨个店铺敛银子,真是税如牛毛。市场上有些恶人强行充当“驵侩”,向卖货者索要“介绍费”。许多客商只好下了门板,不敢贸易。有些外地客商只好降价销售,打算处理完存货离开周村。

清朝的刑部尚书李化熙回乡探亲了。他家住傅家庄,经常到街市上闲逛,和客商、乡亲们聊天,得悉了周村街上的这些事情,心中非常忧虑,回京后便向顺治皇帝禀告了这一情况,建议皇帝下令,免除周村市税,让商人们安心做生意。顺治皇帝说,那就免一天的市税吧。李化熙当即叩头谢恩,心里却想,一日无税怎么能保长期繁荣呢?他想来想去,心中有了办法。夜间修书一封,第二天派心腹飞马直奔周村。家中接信一看,立即刻了一块五尺石碑,立于市中,上书“今日无税”四个大字,并晓谕众人,奉谕立碑,违令者严办。一时间,周村街上无人再敢收税了,那些巧取豪夺的当地人也不敢胡作非为了,周村街上做买卖不收税的消息越传越远,四面八方的商人都赶来周村设立铺号,贸易越来越兴盛了。

数年后,李化熙为侍养老母辞官还乡了。他看到周村街市面繁荣,心里非常高兴。看到那“今日无税”的石碑,又有些后怕,他心里最清楚这四个字的来历和内涵。为了不使周村街商家再受欺负,他慷慨解囊,代替商家纳税。周村街拿多少税银,全部从傅家庄李府往外抬,不再向商人征收一文。他还向商人们承诺,在离周村二百里的范围内遇上路劫,由李府找回财物,分文不取。李化熙的兄弟们见他大行义举,十分钦佩,也拿出银子支持李化熙。

李化熙死后,他的儿子李溉之、孙子李斯佺、曾孙李可淳又是一辈接着一辈代完市税,其后,李化熙的家族一直秉承先人遗愿,代完市税。李氏家族代完市税持续了至少七代人,大约二百年时间。周村无税的佳誉风传遐迩,四方商人相约结伴径奔周村,周村成了商贾云集烟火鳞次的“旱码头”。

明天计划:

7:00-8:20骑行上班

8:20-10:30巡检

10:30-11:30整理一月份日租房

11:30-14:00聚餐

14:00-16:00看书

16:30-18:00骑行回家

18:00-22:00吃饭看电影

22:00-23:00看微信写日志

2018.2.16中国最早的保税区-周村古商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8.2.16中国最早的保税区-周村古商城。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8.2.16中国最早的保税区-周村古商城。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8.2.16中国最早的保税区-周村古商城。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8.2.16中国最早的保税区-周村古商城。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2.16中国最早的保税区-周村古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