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日本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良种化。农村人均收入逐渐提升,但乡村的居住环境却越来越差,农村的吸引力相对于城市持续下降。当时的日本城乡差距缩小主要依靠政府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很难形成自身的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为此,日本掀起了久负盛名的“造村运动”。
通过对于乡镇资源的综合化、多目标和高效益开发,以创造乡镇独特魅力和地方优势为目标,造村运动获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今,日本农村的生活品质甚至已经超过城市,乡村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乡镇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传统景观、自然和文化资源得到了保护,乡村居住、休闲旅游、度假等相关产业旺盛。
造村运动是日本乡镇建设历程上有重要意义的一环,这项令日本村镇经济受益颇丰的运动,对于当今国内特色小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造村运动的背景
二战后,日本将主要资源集中于大都市的重建,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1955年到1971年间,工业和其他非农业就业人口增加了1830多万,总数达到4340多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61%提高到85%,同时期的农业劳动力则从1600万人减少到760万人,农村人口过少的现象使得日本农村面临瓦解的危机。
造村运动的倡导者、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提出了“磁场理论”:如果强磁场与弱磁场之间放一块铁板,铁板自然会被强磁场吸引过去,信息化程度高,生活质量高的城市相对于乡镇就是强磁场,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就要把农村建设成为不亚于城市的强磁场,才能把人口牢牢吸引在本地区,磁场的吸引力在于产业。所以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成为了造村运动的开端。
造村运动的原则和做法
1.立足乡土,放眼世界
造村运动虽然是区域性的,但眼光是国际性的。平松守彦认为,越具有民族特色,国际价值就越高。但是区域特色并不直接等于国际性,而是需要面向国内外市场,精心的加工与提炼。
造村运动以开发农产品市场为手段,在促进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农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产品的生产领域,从农协中央会到基层农协,都制定了农村事业发展计划,针对农业经营中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指导农民实施。
2.自立自主,体现民意
居民们是造村运动的行动主体,政府不以行政命令干涉,不指定生产品种,不统一发放资金,而是在政策与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一切行动由各社区、村镇自己掌握,发挥了当地的自主性,并摆脱了依赖性。
3.培养人才,面向未来
“造村”并不只是物质性的“造物”,更重要的是精神性的“造人”。人才培育是造村运动的最终目标。地方活力是否能带动起来,不仅需要有前瞻性的领导人才,还需要集合各个门类的人才共同的力量。
为了培养人才,日本地方政府无偿开办了许多补习班并派遣讲师讲授课程。课程内容包罗万象,如农村技术讲习班、商业讲习班、海洋养殖讲习班、妇女讲习班等,只要农民有需要,都可免费参加学习。政府还利用假期组织中学生去外地参观学习,定期派大学生、家庭妇女去国外访问考察,开阔视野。
影响广泛的“一村一品”
在造村运动中最具知名度且对亚洲各国皆产生影响的形式,便是平松守彦在1979年提出的“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以振兴农村“1.5次产业”。“一村一品”并不限于农特产品,也包括旅游、文化资产等项目,例如文化遗产、地方庆典等。
造村运动以“一村一品”为宗旨,开展对本地本村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工艺品的调查、研究并加以开发利用,着力进行村镇改造,保留并提升原文化面貌,使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形成强化本村自身的传统文化特色,保护和发扬地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造村运动并不主张“完全回归农村时代”,而是“从生长的地方寻求文化根源”,并不进行推到重来和大量投资的工程建设,而是立足和利用当地自身资源和发展基础。
大分县的特色产品
“一村一品”运动开展之后,日本大分县的农特产品无论在数量或收益上都有显著的增加。1980年大分县有4项特产,而今全县共培育出有特色的产品300余种,总产值高达10多亿美元,其中产值达100万美元以上的就有126种,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5种,玖珠町仅“吉四六”酱菜一项就达5亿日元,由于其产品很多是朴素但充满亲切感的手制产品,在对天然食品需求量猛增的今天,其产品格外受欢迎。
如今,日本消费者提起大分县的3个名牌产品香菇、烧酒和丰后牛肉时,无不因其美味而大为称赞。这些多品种小批量的加工业有利地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使村民们不离乡土,走上了富裕之路。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2年人均年收入达2.7万美元,高于美国的2.4万美元。
三岛町的“生活工艺运动”
位于福岛县大沼郡的三岛町,每年冬季大雪封门,人烟稀少。在造村运动兴起后,三岛町发布《三岛町振兴计划》,提倡“生活工艺运动”,即由町民自己构想,自己描绘“明日的三岛町”。
他们宣扬物品的创造并非为了赚取金钱,而是传承与创造文化的行为。所以他们积极地学习三岛町的传统文化,并且将其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如盛饭用的勺子,以木制来取代塑料,而篓子、盛笼、手提包等也改以具有生命性的天然素材如山葡萄藤等编织而成,以感受自然的美与质感。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只要交纳一定费用,全家都被视为特别町民。他们可以自由出入,让孩子们呼朋引伴在小溪中捕虾,到山上采蘑菇,有一个在城市无法想象也不可能具备的成长空间。
三岛町设置木工、陶艺、编织、涂装等工房设备。在专人指导下,人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工艺品,并将自己的作品买走。通过对雪、山、水等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与对陶艺、编织等生产资源、人的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开发和创新,创造了一个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环境。
三岛町在1983年成立了生活工艺研究所,同年开始发行《造村运动生活工艺讯息》,广送各地,并在东京举办“三岛町生活工艺品展”。1985年成立“木友会”,组织凝聚生活工艺者。1986年建设完成了三岛町生活工艺馆,作为生活工艺传承与推广的基地,老人们也在工艺制作与创作中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勇气。
在1995年到1999年的5年里,人口不到世界总人口2.2%的日本,农产品的进口额总计超过了2690亿美元,占世界的10.6%,贸易逆差年平均达到516亿美元。日本农村从初期较大的城乡差距,发展到中期的城乡一体化,再到如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农村生活魅力、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日本造村运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国内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日本的特色小镇常被视为重要的参考对象。日本特色小镇以人文资源为基础而形成特色,藏着日本特有的“田舍文化”,在参考的过程中,观其形是重要的,而在观其形之后,更重要的,是弄清楚它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