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章句下2

尽心章句下2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原文】(14.5)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同译】

  孟子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学究】

      教育有很多种方式,一是贩卖式教育,一是理解式教育,一是启发式,一是研究式教育,等等。那种教育方式更有价值,难以评价,但至少作为一种教育的本质来说,研究式教育才是真正探索性教育,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这里孟子提出的是一种理解式教育,也就是作为教育传播者,自己先要高明白是什么道理,才可以教给他人,否则自己都糊里糊涂就去教育,必定害人也害己,得不偿失。而现今,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就是一种启发式教育,唯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才能转化。

【原文】(14.6)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通译】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学究】

      路是人走出来的,不断重复变成了路,学习也是一样,不断重复也就有了知识的积累,人心尤其如此,需要不断清理路上的茅草,才不至于心塞。孟子借山间小道和茅草的关系来推及人的心路,有一种隐喻的作用,真可谓茅塞顿开。

【原文】(14.7)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通译】

   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们都以为老师会再次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他。冯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学究】

      孟子也有左右为难的时候,明知道不可为却要为之,便是冯妇之流了。当时齐王已经不愿听孟子的建议了,那么这时候孟子再去做同样的事会有结果吗?尽管这也是旧人好德之事。一来孟子明白自己在齐王心中的分量已经大不如以前,二是齐王真明确了救济的意义,也不需要自己出来再去劝说,所以孟子借冯妇打虎的故事来给自己为难的当下开脱。生活中,这样的事随处可见,一旦在某人心中失去了之前的价值,再做同样之事,必然不会有同样的结果。

【原文】(14.8)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通译】

  孟子说:“诸侯有三样宝: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错以珍珠美玉为宝,灾祸必定落到他身上。”

【学究】

      对于任何人来说,到底什么是自己最重要的,一定要清楚。对于诸侯国来说,土地、百姓和为百姓治理国家是最根本的,如果忘记了这些基本的东西,却去玩那些珍珠美玉,必定导致玩物丧志。一个真正懂得管理的人,他的注意力一定落在人的身上,而不在物上,因为聪明的人明白,人有了什么都有了,无需刻意追求获得物质暂时的喜欢,有了众人的拥戴,那些喜悦总将永远存在。

尽心章句下2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尽心章句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