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招改革的弦外之音

曹东勃/文 3月16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从2022年起,上海的高中招生将分为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3种类型。其中,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比以往减少,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将成为最主要的形式。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杨振峰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分配到校的名额中,综合素质评价占了50分。他特别提醒,未来每所初中的学生不仅要提高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全面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所有考生在中考的卷面绝对分数相对集中,差异非常小,而综合评价的部分就成为决定一个孩子能否进入一个优质示范高中的关键变量,因为综合素质学生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上海的新一轮中招改革,意味着高中阶段招生录取名额的分配规则发生了重要改变,其背后的深层指向,是一场深刻的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这个趋势是有迹可循的。近年来,上海基础教育的竞争之激烈,往往很难为局外人所理解。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在教育改革上就不断破冰探路,取得了颇多可圈可点的成就。最近这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始于2014年,其中很值得研究和重视的一个经验,是把综合素质评价逐渐摆到中心位置。上海是全国最早开始在高校招生中探索综合评价录取的省份,旨在通过调动高考“指挥棒”、改变人才评价制度来改革人才培养制度。这一变革并没有停留于大学在招录时对高中人才培养提出要求的阶段,而是进一步向初中传导。

这正是杨振峰所介绍的“综合素质决定学生差异”及对增加综合评价考核权重所做的阐释。其内在逻辑,也与我们在高校很多课程中的做法相契合。大学一些课程的最终卷面成绩集中度相当之高,为了全面考察学生,平时成绩和过程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有些课程的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的比例分配可以达到50%对50%。那么,平时成绩如何衡量?仅就经管类、文科类学校来看,能否写出一篇体现自己创见的高质量课程论文或读书报告,就成为重要的判断标准。而之所以任课教师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恰是因为他们觉得用考试、命题这种方式,很难考核学生的创造性。只要是命题,就一定有标准答案。考试并不是要把大家考倒,而是达到检验教学效果、拣选优秀人才的目的。这一思路完全适合任何层面的命题人和教育管理者。

所以,这一次的上海中招改革,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虽然这仍然将是个长期的过程,但一经启动,便不可逆了。上海的高考综合评价录取也已经有五年多的经验积累了,现在虽然高校的自主招生已经废止,但综合评价录取仍然被保留下来,并作为上海教育改革的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向各地推广。北京就在2018年紧随上海之后开始了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

综合评价的背后,是大学对高中的综合评价,现在开始延伸到高中对初中做综合评价了。由此来看杨振峰的另一句提醒——本次改革的指挥棒是对着初升高,但是幼升小也要未雨绸缪,弦外之音就非常清晰了。教育改革要取得实效,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从上游到下游整体推进。如今,这个庞大机器的链条,正吱吱作响转动起来了。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上海的新一轮中招改革,意味着高中阶段招生录取名额的分配规则发生了重要改变,其背后的深层指向,是一场深刻的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海中招改革的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