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周菊 特斯拉又一次上了热搜,这一次还是因为车内摄像头。4月6日,“特斯拉车内摄像头高清画面”登上微博热搜榜,热搜相关视频显示,特斯拉车内五个座位均被车内摄像头清晰记录,画面质量堪比高清电影。这引发了网友的担忧和讨论。新华社评论则直接猛烈抨击——“车内涉及到的隐私不是你想采就能采”。一天后的4月7日,特斯拉官方发文对此回应称,其驾驶室摄像头在北美以外的市场并没有激活。即使是在美国,车主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开启使用。
尽管如此,外界对特斯拉的质疑并没有减弱。在不到一周之前,特斯拉就因为车内隐私问题而上过热搜。当时是因为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发推特称,将收回一些特斯拉车主的FSDbeta版试用权限,因为这些车主在使用该功能时,没有对道路情况给予足够关注。但特斯拉是如何监测到车主对路况不够关注?有用户向马斯克询问,特斯拉的车内是否有摄像头可以检测车主的目光?心直口快的马斯克回答了“Yes”。这是特斯拉首次承认通过车内摄像头监视驾驶员。
实际上,智能汽车所能够采集到的汽车信息并不限于车内的声音和图像,还包括车辆的行驶轨迹,并借此推算驾驶者什么时间最爱去什么地方以及做什么,而驾驶者并不能控制这些数据的流向。此前著名的“凯迪拉克车主爱去洗浴中心”梗,正是出自高德地图的《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说明不仅是汽车制造商,关联的互联网软件公司也拿到了大量用户轨迹数据。
隐私泄露风险给部分车主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我就觉得隐私这个事我怎么也接受不了,怎么也说服不了自己,说不出的莫名难受。”此前,一位购买了一辆以智能为卖点的新兴汽车品牌的消费者这样说道。在汽车社区论坛上,与该车主有同款焦虑情绪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在车内有摄像头的特斯拉、蔚来等汽车品牌的车主更觉得焦虑。有一些车主对此支招:“实在不行找东西盖上”、“觉着膈应用一个黑胶带贴掉”⋯⋯
而更让车主们抓狂的是,他们甚至不知道到底车内哪些环节会出现隐私的泄露,这让他们在空有焦虑之外防不胜防。“企业违法贩卖个人隐私获利等行为,是有可能在自动驾驶时代发生的。”百度智能网联一位人士称。可以预计,随着智能汽车的持续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大,智能汽车隐私安全问题将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甚至将变为阻碍智能汽车发展的因素。
智能“双刃剑”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此前一份关于联网汽车数据共享的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66%的联网车主和64%的新车购买者会因为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会被泄露滥用,选择不使用在线服务或应用程序。当然,不像电动化争议还比较多,智能化一直被认为是汽车发展确定的趋势,这甚至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从汽车产品来看,近几年各大汽车制造商在汽车上推出五花八门的新功能,以证明自家车辆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来吸引消费者,比如车内搭载语音交互系统、导航系统、摄像头,有车企提出面部识别以及指纹识别解锁车门等智能方案。对于智能汽车制造商而言,他们总是想最大化了解用户的一切信息,给客户带来便利和新奇体验,从而更精准地定位用户,但这也可能让车内人员的变得更透明化。“让你的车更懂你。”这句话看起来很美好,但也很可怕。
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在不断呈现:2020年11月,一名黑客成功地为特斯拉汽车开发了一种新的密钥克隆“中继攻击”,只需要三分钟,特斯拉就被远程控制开走。2020年9月,奇安信的车联网安全研究员演示通过漏洞击破智能汽车,用远程方式在线开启了一辆智能汽车的车窗、后视镜,随后汽车被启动、上路。
一个可怕的问题是,假如这些被入侵的汽车在街上随意制造车祸该如何是好?而据Upstream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整车企业、车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相关企业和平台的恶意攻击已达到280余万次。这意味着任何数据或者信息都不是安全的存在。
在智能硬件和软件所织的这张网下,每一辆智能车可能都会获取车主身份、行动轨迹、驾驶习惯、与手机蓝牙绑定的通讯录、谈话等内容,车主行驶所到之处,所见之人和所做之事可能一览无余。但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百度智能网联部门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为了能够让车辆适应各种不同的路况、场景、情景,数据分析是智能汽车的必备条件,“如果不能分析这些数据,智能汽车就不智能了。这是一个相当矛盾的选择。”
但显然与牺牲隐私换取便利的时代不同,现在人们越来越在意自己的隐私安全。车企也都开始争相表明自己不存在侵犯消费者的行为。近日上汽R汽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在功能设计上已经首先考虑用户的隐私安全。“前段时间315晚会,当天晚上领导就打电话给我,问我们在用户隐私这一块有问题吗?我马上汇报,没问题。”近日,R汽车首席运营官姜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但其坦承,一些涉及隐私的功能实际在设计之初是考虑过,“后来在评估过程中,发现它可能涉及到对用户隐私的侵犯,所以我们就没有做了。”此外,姜辉强调,对于上汽来讲,所有的数据回落都是在上汽集团内部,能够保证用户隐私数据的安全。
“鱼与熊掌”能否兼得
但仍有一些车企对于车内隐私安全有自己的理解。“当今这个时代,你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隐私的泄露,比如你用手机或其它一些应用。”此前,一位新造车企业的人士表示。而在经济观察报记者此前与一位出行公司内部人士交流时,其针对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的问题也有同样的观点,认为用户需要为获得智能便利的生活作出一些妥协。
“如果你的隐私需要通过智能汽车而不是通过手机和电脑来暴露,那有问题的一定不是智能汽车,(因为)手机和电脑是中国的大数据信息收集体系。”在知乎平台上,官方认证的WEY品牌账号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其看来,这些数据对于汽车公司而言极具价值,车企不至于把用户信息随便拿出去交换甚至出售。“我们所有的数据都是会经过‘脱敏’处理的,不会泄露出去。”长安汽车一位高层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那能否通过技术升级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实现智能化与隐私安全的并行发展?在今年“两会”建议中,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提出,车企应对用户可能存在的隐私风险具有告知义务,且在收集、使用、转移、删除数据时应给予用户自由选择权。而在分析处理数据时,要进行数据和个人身份的分离,并将数据匿名化。“应该把很多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获取权力交给用户,比如记录语音、是否选择语音控制功能。”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梅松林认为,在智能时代,用户数据是产品、服务进化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分享个人信息和数据的结果是消费者得到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对个人来说他所得到的产品和服务更接近于人的延伸。这个分享的过程实际上一直在进行之中,但重要的是获取个人信息的商家或机构如何正确使用个人数据。
哪吒汽车董事长、清华大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方运舟在近日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则表示,智能网联操作系统如果被掌握在任何个体手中,会有非常大的数据外泄风险。因此其建议成立操作系统“国家队”,打造中国汽车自己的操作系统。“在这种(联盟)情况下,如果出现用户信息泄露或被任意抓取的情况,可以更容易地根据协议把不守规则的成员找出来。”方运舟指出。
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还比较大。从目前来看,智能汽车与用户隐私数据相关的系统主要集中在传感器、定位设备、车载娱乐系统,而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使用过程中都有可能会泄露隐私数据。“目前尚没有后台可以关闭车内的摄像头和语音操控等功能,因为汽车厂家需要对车辆运行进行监控等功能,防止电池等出现热失控。”一家自主品牌高层如此表示。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4月7日,苹果公司在系统中新增了“App跟踪透明度”功能,新提供了App跟踪许可这个新功能。当用户首次打开一款应用程序时,苹果会提醒用户是否允许应用程序跨平台追踪用户活动。这显然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隐私保护进步,对汽车消费者来说,这样的功能显然也是会受到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