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看朱熹:三个伟大身份的圣哲(一)

朱子学综罗百代、博大精深,有人对朱熹的职业用现代学科进行分类,主要有: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农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神学家、人类学家、医学家、美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有着这么多的头衔,可以想像朱熹有多牛,其中随便一个领域,都值得我们穷其一身的付出。

在百度百科中,朱熹被定义为“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不管是理学家、思想家,还是哲学家,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可以用儒学家将三者归一,意指朱熹是孔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这样,朱熹主要有三个身份,儒学家、教育家、诗人。

数字看朱熹:三个伟大身份的圣哲(一)_第1张图片
朱熹(1130~1200)

杰出的儒学大师

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朱熹作为儒学家,或者说是思想家的身份。有人按照一些历史学家的类比,将宋代比作是中国的“文艺复兴”,那么朱熹无疑就是其中最闪耀的思想家。康熙皇帝对朱熹的评价足以说明朱熹在历史的定位,他的评价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其实,朱熹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一点也不低,比如: 朱熹是西方自然科学的鼻祖;朱熹是 “二进制”的最初发现者;朱熹是 世界上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比西方早出四百多年;朱熹 从对高山螺蚌壳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变化;朱熹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比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早出五百多年;朱熹对地质学化石、否认神创论、宇宙起源、地心说、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对气候的影响、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诊脉、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布局及具体的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

可朱熹这些成就却鲜为人知,也少人提及,只因朱熹另一个光环太大了,大的几乎淹没了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这个光环就是他创立的理学思想体系,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以他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在中国社会、东亚各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华人社会有着相当的影响及作用。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那么朱熹的思想是什么呢?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 ;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想要体悟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朱熹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四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④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关于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有一个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可以对比来说明。说是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在书院一连七天观察竹子,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最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朱熹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理解不同在于:朱熹倾向于对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而王阳明则是指向内在的主观体验。

对朱熹“天理人欲”论最好的注解,是朱熹自己说的一句话:“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熹的观点,认为要求饮食是自然的,属于天理;要求美味是后来的,此中便夹有私欲,故属人欲。但美味还是饮食,故朱熹说“人欲中自有天理”。为求美味,往往容易把饮食“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的产生。但也不是说一追求美味就是人欲,如饮食与美味兼顾,安顿得恰好,也就无所谓人欲。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人的欲望要有一个度。

数字看朱熹:三个伟大身份的圣哲(一)_第2张图片
天理与人欲

古今著述第一人

有一个成语,叫“著书等身”,用在朱熹身上,一点都不过分。朱熹一生,研究触角涉及到儒家经典的所有领域。据《四库全书》的著录统计,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这还是个十分不完全的统计,但仅仅这一组数字已极为可观,足以树起一座辛勤创作的思想家的丰碑。

朱熹的主要著作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述而不作”,是从孔子开始的儒家传统。所谓“述”,实质上是一种借助对儒家经典的注解和诠释,来阐发自己思想和理论的创作方式。朱子是利用这种方式构建自己理学体系最成功和最活泼的学者。把朱熹的这些著作叠在一起,一定是超过他的身高的。朱熹无愧于“古今著述第一人”之称。

有人以宋代文人比较风流,猜想朱熹也是流连于烟花柳巷。对此,我只能置于一笑,“夏虫不可语冰”,对于一个对朱熹一点都不了解的人,不值得去费口舌。对朱熹稍有点了解和稍有点常识的人,想想就知道,600余卷2000万字就算是用50年时间,岂是一个流连于烟花柳巷之人能够完成的。事实上,朱熹是把毕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著述教学上,朱熹临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朱熹有句经典语录,“毕力专研,死而后已”。这是他对自己的生动写照。

数字看朱熹:三个伟大身份的圣哲(一)_第3张图片
《四书章句集注》

从“五经”到“四书”

在朱熹的众多著作中,最有名的莫若《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为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四者上下可连贯传承而为一体。朱熹将《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而《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共19卷,朱熹于公元1190年在漳州刊出。在编排次序上,首列《大学》,次列《论语》和《孟子》,最后列《中庸》。朱熹的意图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

朱熹注释“四书”,目的不仅仅是整理和规范儒家思想,更主要的目的是用“四书”中的哲理作为构造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间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书章句集注》不仅是儒家学说的大成,而且是朱熹理学体系的基础。

《四书集注》出来以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慢慢取代了“五经”。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理学因此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统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字看朱熹:三个伟大身份的圣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