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大量使用CDN产品甚至依赖的直播平台而言,CDN的质量问题,一直是一个长期让人头疼的问题。而质量不好,势必影响业务发展的稳定性。
CDN的质量问题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平台方“不知道有问题”:同时存在的直播间太多,覆盖的用户更多,不知道好不好,也不知道哪里不好。
二、平台方“被知道有问题”:不能第一时间主动感知到质量变化,直到弹幕里被带了节奏才被动知晓,为时已晚。
三、平台方“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有N条流,分发给N个节点,又分发给N个用户,业务非常复杂,一旦有质量波动,不能第一时间定位原因所在。
四、CDN厂商“也不知道有问题”:CDN厂商更关注的是整个资源盘的质量,颗粒比较粗,加上没有端做数据支撑,往往比平台方更后知后觉。
综上所述,本质原因是数据的量级和业务的复杂度不匹配,要用极少的数据来监控复杂的业务,本身不现实。而业务的复杂性是客观存在,也是业务本身所需,不可更改,那就需要通过增加数据的量级来做匹配,
要提升数据的量级,并完成匹配,必须具备2个条件:负责数据采集的端和负责数据分析的模型。
数据采集
服务端的数据采集,CDN厂商就能做到。但光有服务端的数据,就分析而言,是很单薄的,有点居庙堂之高,未知江湖之远的味道。
因此,地处“江湖之远”的客户端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是整个数据集合中的灵魂。只有端的数据才是最真实最正确的,其它模拟检测产品的数据再仿真也只是参考,代表的仅仅是可能,而非确凿。
而客户端的真实数据,是CDN厂商所鞭长莫及的,只有平台自己来采集。
那么,具体要采集什么数据呢?
主要采集(即客户端主动上报)在线人次和卡顿事件,细分的数据有以下
1 时间点:精确到秒,一般卡顿事件就会有。
2 用户IP:上报时服务端从底层可以获取,所以不同刻意加上(其实客户端也不知道自己的公网IP)
3 流名:即代表用户所处的直播间,流名应该全平台唯一。
4 端类型:因为不同的端,特性不同,细分开来,还是有助于深入分析的。主要分flash、H5(PC)、iphone、Android、Ipad、Android_Pad、Android_TV、H5(moblie),事先确认好定义。
5 服务器节点IP:一般首次调度使用IP调度方式即可获取,若使用了域名调度,就获取不到,只能忽略。所以,建议使用IP调度方式。
6 CDN:当前服务的CDN厂商编号。
7 协议类型:目前有rtmp、HDL、HLS这3种主流流媒体协议。就直播而言,使用比重较大的是rtmp和HDL。后来有在上面新增一些P2P的技术,可以理解为新的一种协议,作为独立的考察项。
8 行为ID:表示用户本次拉流行为的ID,这个是很重要的值。比如用户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多次拉流,就会生成多个行为ID,也会产生多个卡顿事件,用行为ID,就区别不同的行为,以及卡顿分属哪次行为。否则不同的卡顿事件,除了时间点不同外,以上2-7点的数据都可能相同,就无法做进一步区分了。行为ID的生成算法要求客户端随机生成,且相当长的时间(如24小时)内不重复。
一般建议要记录每一次的卡顿事件,再加上带着这些多维度的实时参数,数据量是应该是足够了的,接下来就要看怎么做数据分析了。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比较看重模型。不同的业务要求,会采用不同的模型。
本文作者基于实操的经验,建议采用的分析模式可以是流-节点-用户模型。
什么意思呢?即先观察流的质量,再观察节点质量,最后观察用户本地的网络质量。
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分析呢?因为从业务特性来看,流的质量影响权重是最大的,节点其次,最后才是用户。
比如一个流本身质量变差了,势必当时看这个流的用户都会受影响,无一幸免,也无从逃避;但如果某一节点质量变差,从流的视角看,只是部分用户被影响,不太容易带节奏,且可以通过换节点缓解;而用户本地的网络质量出问题,影响面最小,很可能一个直播间里就他一个人有影响,处理起来也比较简单。
这里把分析的流程图列出来
其中流卡顿超标的原因分析、节点卡顿超标的原因分析以及用户卡顿原因分析,涉及到的细节很多,这边就给出一个思维框架供参考,不做细解。
其它因素
以上说的都是比较简单和纯粹的模型,但其实整个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还需要考虑到其它因素,比如:
1 多CDN的架构。
一般都会采用多家CDN。有些平台采用的是直推一家CDN厂商,其它CDN厂商会去这一家拉流;也有的平台采用的是直推一家CDN厂商,由该厂商转推给其它CDN厂商。不同的架构,对数据的分析会有不同。
2 转码。
转码,即多码率,也是现在直播平台的功能标配,遇到原始码率高的流,为了适应不同带宽的用户需求,会通过云转码的方式转出超清、高清和标清等不同清晰度(背后的码率参数各自定义)。那么分析流质量的时候,就要同时考虑转码流的质量,若转码流质量不好,但源流好的,那说明是转码过程出问题了;又若转码流和源流质量都不好,那很可能是源流问题。
3 多出口。
中国的网络情况很复杂,很多小运营商的存在,导致很多用户的出口表现为电信、联通,其实并非电信、联通用户,容易在调度和定位问题上混淆视听。而且经常是一会电信的出口IP,一会又小运营商自己的出口IP,走位十分飘忽。为了尽可能定位用户真实的运营商归属,建议可以多获取和记录几次用户IP,按照一定规则,来准确定位。
最后的话
CDN的质量检测是一个复杂而需要耐心的工程。
首先,要求相关人员,不仅要了解CDN的基本原理,并且要吃透平台的业务特色。
其次,要制定适合自己平台的分析模型,特别是各个报警阈值的设定。
最后,有了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才能做之后适合自己的调度工作。
调度工作,又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就不在本文展开,有机会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