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出版业的“工匠”——评章雪峰著《中国出版家•章锡琛》

沈壮海


献身出版业的“工匠”——评章雪峰著《中国出版家•章锡琛》_第1张图片

在中国出版家群体之中,章锡琛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

作为开明书店创始人,论个人学识上的精深广博,他不如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论企业经营上的长袖善舞,他不如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论资本运作上的运筹帷幄,他更不如世界书局创始人沈知方。但是,他可能是最为注重图书质量、最具工匠精神的中国出版家之一。

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出版家·章锡琛》一书,让人们看到了章锡琛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这位开明书店创始人、“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出版家”的个人传记,虽然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作品,但在作者章雪峰流畅的文笔之下,这个出版人的形象生动感人。

据统计,在开明书店存续的27年时间里,仅仅出版了1500余种图书。然而,数量虽少,质量却非常高,学者们赞誉“几乎找不到一本不够格的书来”。开明书店成就了出版界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一个令人艳羡的传奇。这样的高峰和传奇,直接根源于章锡琛身上的工匠精神。

他对细分市场专注极致。不仅章锡琛,开明书店的经营者们如夏丏尊、叶圣陶等人,当时已有了细分市场的理念。他们所选择的细分市场,用开明书店总编辑叶圣陶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把我们的读者规定为中等教育程度的青年”。由于开明书店经济实力、编辑力量有限,不能像当时的大型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那样“兼收并蓄,无所不包”,因此他们只能瞄准既定的细分市场,精耕细作,深度开发,从而在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上形成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这亦是中小出版机构的立身之本和生存之道。

章锡琛的工匠精神,还体现在他对图书质量的苛求完美。他长期坚持“编校合一”的优良传统,使得编辑、校对二者,既有明确分工,又能密切配合,有利于不断提高编辑和校对人员的专业水平,缩短图书出版周期。对校对人员要求尤其严格,决不允许在图书中出现哪怕一个错字,因此编辑、校对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全神贯注、如履薄冰,编辑部办公室也静如课堂、鸦雀无声。

作家秦牧曾回忆,自己当年去开明书店编辑部,遇到这种肃静的气氛,便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作家冰心则说:“我早就知道开明书店一直刊行了许许多多很有影响的图书杂志,至于他们严谨的编辑作风和与作者的密切关系,我都亲身体验过了!”

开明书店图书的印装质量也是众所周知的。章锡琛所领导的美成印刷厂,在国内率先引进日本新四号、新五号等新体字模,并创制了“开明标点”,使版面更加紧凑,达到节约用纸、降低书刊售价的目的。在用纸方面,则充分利用彩色封面纸以节省封面套色,并利用原来色泽较差的“次道林纸”,要求纸商在其中加入颜料,从而试制出质高价廉、保护视力的“黄道林纸”,在新中国成立前风行一时。在装订时,为了克服一般小学课本采用铁丝装订、极易生锈断散的缺陷,章锡琛首创用缝纫机进行装订的办法;他还创造了硬纸面布脊和软面精装等装订办法,用以代替价值昂贵的硬布面精装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章锡琛死抠硬抓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每一章内容,精雕细琢每一页形式,终于铸就了开明书店连续27年生产高质量图书产品的奇迹。

(作者为武汉大学教授)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7日24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献身出版业的“工匠”——评章雪峰著《中国出版家•章锡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