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父母付出了全部,却养不出来一个感恩的孩子?
最近,我在和母亲电话闲聊中了解到,我的伯父母们现在快八十岁了,身边却没有人照顾他们,原因是三个儿女们都嫌弃他们,不愿意赡养他们,两老不得已到法院起诉儿女们,通过法律途径让儿女们支付赡养费。我听了不禁唏嘘不已,想起小时候,伯父、伯母们对堂哥堂姐们非常的宠爱,从来不让他们做家务,想要什么几乎是有求必应。后来堂哥姐们都成家了,伯父母还帮带大了孙子女们。没想到如今他们的晚年是如此的悲凉。伯父母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对儿女们付出了自己一辈子的全部心血,却培养出了几个不懂得感恩的白眼狼。
多少家庭,父母咬牙扛起生活的重担,为孩子撑起一个雨淋不到、风吹不着的温室花园。 而孩子习惯了单方面接受和索取,心安理得的享受一切,丝毫不懂得珍惜。这当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果,如果是出了问题,多半是根也有问题。孩子不懂得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上出了问题。很多父母往往只知道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忘了教孩子感恩。
一个孩子如果不懂得感恩,哪怕其他方面再优秀,对于家庭和社会也无益处。记得之前有关于一个留学生杀母的新闻报道。一个母亲含辛茹苦的供自己的儿子读书出国留学,这个男孩在国外留学期间,经常出入高档场所,每年花费学费和生活费就需要近40万元,而他的母亲一个月也只能挣不到8000元,当母亲无法再提供高额的生活费时候,这个男孩竟然在机场拿着刀刺向了自己的母亲。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个男孩很平静的说道,自己以为母亲在骗他,不愿意给他钱花,自己气愤与情急之下就失去了理智。
母亲无限制的爱和纵容,滋生的居然是恨和埋怨。不知道感恩的孩子,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眼里都是常态,一旦他眼里的常态被打破,就会心生怨恨。世上最可悲的,莫过于父母等着孩子感恩的时候,孩子却在等着父母道歉。
懂得感恩的孩子,会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并竭尽所能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的懂事和坚强,乐观和感恩,将会成为一生的财富。
教会孩子感恩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感恩之心最重要的是爱。
在旧观念当中,打是亲,骂是爱,一言不合就责骂,其实是一种粗暴和懒惰。后来开始盛行鼓励教育,一切都按照孩子的意愿来,在衣食住行上无微不至,却对孩子的感情敷衍了事,这个也称不上是一种爱。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杨绛和钱钟书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夫妻恩爱则润物无声。钱钟书和杨绛伉俪情深、举案齐眉,他们的女儿在两人的熏陶下,从小就会照顾人,每逢钱钟书去外地出差,从不嘱咐阳江照顾好女儿,他只嘱咐阿瑗好好照顾妈妈,而钱瑗也总是很负责地答应下来,每逢爸爸因病请假前,她又跑去安慰爸爸......如果夫妻两人以儿女为中心活着,只会一味的溺爱和娇惯;如果夫妻关系恶劣,家庭气氛就会剑拔弩张,孩子的心理自然会留下阴影。相反,如果夫妻二人能够相亲相爱,孩子也会学着大人的模样,学会爱和陪伴,自然能够懂得感恩。
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杨绛曾经说过,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他们对女儿的教育从来不训斥,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两个人爱看书,女儿见了便照模照样的来读,渐渐地入道。钱钟书也从来不摆出一副父亲的尊严,他比女儿还要调皮,每天睡觉,她会把女儿的玩具镜子玩具藏进被窝里,设置陷阱,让女儿上钩,两个人玩的不亦乐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其实不必太过严苛,让孩子玩着学,让他的心中没有隔膜,能够快乐成长的同时心里面充满了温暖,当然就会用温暖的方式去回馈父母,回馈这个世界。
适当放手,学会独立。钱瑗小时候有看不懂的英文就跑去问父亲,钱钟书并不教他,而是鼓励他自己去查找,有的时候为了查一个是事例,甚至要翻看五六本英文字典。夫妻两人从来不大包大揽,养成了钱瑗独立的性格。于是杨绛曾经在散文《我们仨》中写道,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现在很多父母,选择自己负重前行,却留给孩子一片岁月静好。可是责任和感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只有学会适当的放手,才能够让孩子学会飞翔。
能够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幸福。在1997年岁末,钱瑗写了一首打油诗给妈妈杨绛拜年,“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忧花,藉此谢娘生。”此时的钱瑗已经身患重病。这首诗写过没多久,她就去世了,她最后留给人世间的是这一份对父母的爱和感恩。
曾经,我总认为新闻报道以及书上写的,都多少有些夸大其词。如今伯父母家的活生生的例子,让我感受到了培养感恩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对于家有两娃的我来说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毕淑敏老师曾经说过: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要让他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所谓教会孩子感恩,不是耳提面命的告诉孩子,家长有多不容易,让孩子长大之后孝顺,而是教会孩子爱的能力。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生活;更是告诉孩子生活不容易,父母不图你报恩,但是希望你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