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对于太重情义的人而言,常常如此。原本陌生的人们,散落天涯,因为一件事情,大家从四面八方聚到了一起,相处了几天,好不容易熟络了,可以放松开玩笑,不喝酒的也可以坦然的拒酒而不必勉强自己了,却又要散回去。于是,这种伤感,便持续发酵着,久久无法释怀。
学习诗词歌赋的路,还得继续走,今天,且听一听东坡先生笔下的”穿林打叶声”吧。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的理解和翻译
题记:三月七日,在去往沙湖的路上遇到了大雨,掀去雨具,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只有我不觉得,不一会天放晴了,因此写下这首词。
不必听大雨瓢泼穿过竹林拍打叶子的声音,为什么不边走边放声吟唱呢? 拄着竹子当拐杖穿着草鞋,轻装上阵,(走起路来)胜过骑马。有什么怕的呢?
穿着蓑衣,任凭它风吹雨打,我就这样走着,任由命运的捶打,奈我何?
春寒料峭,风吹醒了酒意。有点冷。山头上阳光斜照却是迎面照过来的,回头看刚才下雨的地方,(那儿已经)没有风雨,也没了阳光,还是回去吧。
深度解析
这首词依然是苏轼在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后所写,大概几个朋友一起去附近的沙湖(今黄冈附近)游玩,路上遇到了瓢泼大雨,“雨具先去”,这句,我认为是“先”同音“掀”去,而不是没有带雨具,如果没有带雨具,后面何来蓑衣呢?蓑衣,目前网上能找到的翻译,我不认同。
虽然已到中年,但同龄人在一起,玩耍起来,依然如少年般活泼可爱吧。互相掀翻了斗笠,然后,大雨瓢泼,大家都很狼狈,互相埋怨起来,只有我不以为然。没一会,天又放晴了。
不如把这趣事写下来吧,于是,有了这首词。
何必听那大雨哗哗拍打树叶的声音呢?边散步边吟唱诗歌,多好啊?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在这雨中,多么欢快,比骑马更快乐啊。有什么怕的呢?我就这样,在雨中,穿着蓑衣,就这样走着,走着,任凭它风吹雨打,又能奈我何?我自逍遥走一生。
喝了酒,吹了点风,好冷,雨后初晴,阳光迎面斜照,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路,已经没有风雨,也没有了阳光。天色已晚,不如回去吧。
借景抒情,对于苏轼而言,要抒发的不过是满腹幽怨,但是,看看这首词,他已然醒悟。
下个雨,有什么怕的呢,雨中漫步,吟唱诗词,这是多么潇洒又浪漫的事情?何必躲避?
雨打竹林,沙沙作响,其实,蛮好听。就这样在雨中走着,这一生又有何难?风吹雨打奈我何?
原以为东坡先生就这样潇洒的雨中走着,很傲骨啊,可没想到第二段,春寒料峭,风吹得他有点冷,看看天气,日暮了,也不下雨了,还是回家去吧。感觉又认命了。虽然“也无风雨也无晴”,说的极好,那种泰然自若的样子,也是好的。可隐约觉得,东坡先生,还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也不打算反抗了。
从哪来的,还得回哪去。潇洒也只是暂时的。毕竟,还在这官场。毕竟,他还没有看破红尘,想要脱离这红尘牵绊。所以,回去吧。
以前读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时候,感觉到十分的洒脱和任性,而今再看这首词,不过是暂时的快乐罢了。终究还得回去。虽然,面对风雨人生,他已淡然了许多,不悲不喜,不怒不哀。但终究,他还是选择了回首向来处,归去也。
若是没有那雨后的风,该多好,他便沉醉其中,竹杖芒鞋,在这雨中,走啊走,走啊走,走到天荒地老,宇宙之极。光脚草鞋,感受着雨后松软湿润的泥土,闻着芳香四溢的花草,听着滴滴答答的雨打竹林声,忘乎所以,该是何等解脱和自在?
可惜了,被风吹醒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便如同做梦一般,酒醒了,还得回去……
看到苏轼这样的心境,想来,当官也未必开心啊,手握权柄,还得比大比小,高官厚禄之下,必然是明争暗斗,想一想,也很辛苦,一句话说错,轻则乌纱帽丢了,重则小命都得丢了。所以,还是做个凡人自在吧。
推荐阅读
你可知寂寞沙洲冷是苏轼写的?《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文澜珊
苏轼与侍妾西湖初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文澜珊
苏轼在自我放逐自我安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文澜珊
苏轼在庐山开悟了吗?《题西林壁》苏轼作品/文澜珊赏析
如果失意了,不妨读一读东坡先生的《赠刘景文》苏轼词/文澜珊
声明:本文系作者文澜珊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