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专家还是同伴?专家的时机?

今天共读《终身幼儿园》的“27.论点交锋:同伴的协助还是专家的帮助”和“28.听听孩子怎么说”两节。

本节对4P学习法中的peer(同伴)的意义进行讨论。27节的论点交锋“同伴的协助还是专家的帮助”像是对前文的升华讨论。前文中提到的Scratch社区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是互相协作、互相尊重的。同伴是项目活动的积极推动因素。专家也不是无所不能,专家也会主动参与项目活动。也就是说,专家也是同伴。我们在项目中既需要同伴的协助,也需要专家的帮助。此刻某位伙伴可能是专家,下一时刻他可能成为同伴,或者聆听专家讲解的学习者。

同伴的协助与专家的帮助,二者有区别,却又不可缺失。同伴协助,让人更加积极前行;专家的引领,帮忙升华提高、渡过关口。文中提到的“墙中洞”实验的研究结果就展示出二者的意义。由于同伴的带动和启发,小伙伴们从不了解计算机到熟练使用计算机。但是由于没有专家的帮助,小伙伴的计算机使用层次很难提升。

这里想到今天的共读话题:学习的过程中,什么时候需要专家(老师)的帮助?

联系到第20节提到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形成关键:“在自主性与结构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专家(老师)的帮助和学生的学习类似于“结构和自主性”的关系,二者需要找到平衡。这个平衡可能需要在学习过程的结构设计上设置好专家的辅导机制:

比如设置好项目愿景展示,相当于设置目标,让学习者明确方向,而不是总在原地打转;

比如设置好专家触发机制,即让学习者知道怎么找到专家,知道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找专家;

比如设置好专家的适度辅导,即专家宜做好催化剂,不宜越俎代庖。

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好像也是在说明指导与学习关系的平衡。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专家还是同伴?专家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