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抛弃to-do list,日程表才是最香的!

我是本周休息,

一枚对生涯发展和自我实现有浓厚兴趣的90后。

关注公众号「本周休息」,你将认识一个严肃中透露着可爱的灵魂(* ̄∇ ̄*)

我宣布:抛弃to-do list,日程表才是最香的!_第1张图片

一句话,

说明你的拖延症有多严重?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今日份的毒汤


01  被困在to-do list里的人

我刚毕业拿到公司offer的时候,offer上面要求在入职当天带上一本书,叫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面有七个被人广泛引用的优秀习惯,其中一个就是“要事第一”。

经理告诉我要把自己的工作任务,每天列出来,然后根据重要紧急程度,一一去做掉。初入职场的我为学到这个技巧而感到兴奋,以为掌握了职场高效率的捷径。

但是后来我发现,任务越来越多以后,我已经无法掌握自己手中清单的完成率,甚至无法为工作任务标记轻重缓急再去执行。有一天我们领导把我叫进了办公室,跟我说:

“我发现你这段时间工作成效一般,好像有点不知所措。”

我想狡辩说工作太多了,但最后没有开口。我知道她说的是事实。我的to-do list已经很长了,长到我不知道该如何为他们分配时间。

我的时间管理出了问题。

我每天下班前都会回顾自己的任务清单,并且给明天要做的事情列上1234。理想状态下我是可以掌控这些任务进度的(总是有一种莫名的自信),现实情况是每天都因为临时状况而处在暴躁情绪中:

每天都有人找我,索要信息、数据,询问一些事情,参加临时的会议,突然被叫去办公室安排新的活……

也经常会出现挫败感,回顾一天好像碌碌无为,毫无成就感。

那几年,我都把责任归咎于“身在职场身不由己,我也不是领导,事情都可以我自己安排”这个因素上。每个人都是别人的提线木偶,而且有很多很多线,我根本无法为自己设计日程表,按照既定安排行进。

今年辞职以后,从7月份到现在11月底,差不多5个月的时间,我充分实践了在“24小时都是自己的”这个前提下的todolist和日程表这两个工具。

我发现了一个我不想面对的现实:todolist依然完不成,时间很多,反而增加了偷懒的时间,花在任务上的有效时间很少。

只有在7月份的时候,我没有用to-do list,而是用了日程表。那个月效率很高,我每天的作息时间完全和上班一样,时间边界也控制得很好。

但是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最主要的是我的一个偏见:我认为每天都按照日程表行事的人,没有自由而且呆板,我不想成为程序化的人。

todolist让我有一种任务随我掌控的感觉——虽然实际上经常掌控失败,但并不妨碍我拥有这样的欲望。

在11月下旬的现在,痛定思痛之后,我决定返回使用日程表。不仅是分析了工作和学习效率的缘故,也是因为看到了一篇著作分析,印证了我的感受。因此也更加笃定了我的想法:

使用日程表是最佳选择。

我宣布:抛弃to-do list,日程表才是最香的!_第2张图片

02 todolist的诸多问题

【1】养成拖延的习惯

我记忆中拖延最久的一件事情是修订一个培训学习文件(如果我的同事看到这儿的话,我估计都会想笑,因为是我们一起计划要优化的)。

在2015年年底,我俩在回顾一年的工作,发现新同事进来的学习文件已经很旧了(2009年版),于是立志要在2016年把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去做,而且同事还把这些文件带回了家,发誓要在春节期间先重新阅读、整理一下,以便来年更快修订。

这项定义为“重要不紧急”的任务,对新人来说影响很大,我俩都把它列在了2016年的年度计划里,兴致勃勃地想要大干一场——这可是一个看得见的工作成绩啊。

结果春节回来,我问了我同事:“那些文件你看了吗?”

她说:“躺在包里都没有拿出来过……”

不仅如此,2016年一整年这项工作都不断被我们往后延,一直到2020年,还没有发布最终确认版。

这是史上拖延最久的任务之一。

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俩的工作管理方式都是to-do list形式的。抛却领导是否重视我们的工作任务这个因素,在我们的季度计划、月度计划甚至日计划中,都没有给这项任务安排强制的时间去做——注意,是没有安排强制的时间

这项任务长期出现在计划里,但是一直会被其他紧急的事情给挤掉。久而久之,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件任务的延迟了。延迟就延迟吧,好像暂时还看不出危害。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在我个人工作任务管理经验来看,很多事情就是这么被挤没掉的。我们重视的一些事情,心里很重视,行动上却并没有给它们腾出时间来。而且越重要的事情大多数难度也是比较大的,需要持续安排时间才能完成。万事开头难,只要没有启动,可能会永远拖延下去。

我写公众号也是一样。这件事情我从2019年7月份就开始在考虑了,但是直到9月份才注册了,今年8月份才写了第一篇文章。

【2】要事第一变成了轻松事情第一

在上班的时候,to-do list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纵容了自己避难就轻的本能。

每天上班的时候看到工作清单里有一串任务,简单的、复杂的、喜欢的、不喜欢的。我经常会选择从简单的任务开始着手,想着先把简单的、费时短的事情做掉,剩下就会有大把的时间来好好思考困难的事情。

越是这么想,就越是没法去做重要的事情。

在职场里永远没办法控制别人来找我的时间和事情的紧急程度,好不容易把计划内的小事做完了,临时的又出现了。于是计划内的重要事情就往后挪,一不小心就挪到了临近下班。一想今天心情也不太好,不想加班做这个事情,就不做了吧。于是出现在了第二天的清单里。

而且在做这些轻松、简单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也没办法专注。因为心里会想着那件重要的任务。一项重要任务长期没有安排去做,很影响心情。对内表现为自责、愧疚、害怕别人来问进度,对外表现为暴躁、不开心、心不在焉。

所以只要没有把一件事情落在日程中,不仅会被往后挤压,还会影响人的专注力和心情。

【3】休息的时候仍然有压力

一天的工作没有做完是很正常的,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天天高效。

日程表给我们一个较为明确的时间边界,当娱乐的时间到来,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去娱乐,哪怕工作没有完成,心理负担是比较小的。而to-do list几乎没有边界感,只要工作没完成,本该陪伴家人的时光,也会心事重重。

原先我上班的时候,即便有明确的下班时间,仍然会把电脑带回家,觉得工作没有做完,回家可以继续做。实际上回到家里以后,很少会把电脑打开。

没有打开电脑,但是我在看电视的时候会想着我还有工作没做完,会纠结我要不要打开电脑呢?

看书的时候,会想工作没做完,我是不是应该去工作?

而某几次真的打开了电脑,又会感到生气:这本该是我看书看电视的时间,居然又工作了。

这样的不良循环,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年都在发生。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现在发现也还蛮简单的:

给自己框定一个时间段,比如下班后的7:00-10:00,在这个时间段里面,做自己的事情是可以的,如果有工作上的事情被打扰,允许自己把工作往后延;在这段时间里享受生活的快乐,是自己的权利,无需感到愧疚。

辞职后自由职业这段时间里,我也用过这样的方式,效果很好。如果我的日程里,10:00-12:00是阅读时间,在这个时间阅读,我没有任何心理压力,也不会去想今天还要写一篇文章——写文章的时间是13:00-16:00。

但是如果我列的是一个to-do list,我可能会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内阅读,只稍稍过10分钟,我就忍不住会去想是不是应该工作了。

我宣布:抛弃to-do list,日程表才是最香的!_第3张图片

03 回归日程表

就像我一样,我相信很多人讨厌日程表的原因是不想让自己成为程序化的奴隶。

遵循日程表的人,和对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对自我的认知,是相违背的。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反对日程表的人,可能有很多根本就没有坚持过,没有感受过它的好处。并且,遵循日程表,并不会失去控制感。

最有名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哲学家康德。

5:00

仆人浪泊叫醒康德。

康德命令:无论他怎么赖床,浪泊都必须想方设法把他拖起来。

喝两杯茶,抽一斗烟,备课。康大师严格规定自己每天只抽一斗烟,终生不变,但年纪越大,烟斗也越大。

7:00-9:00

上课。

9:00-12:45

写作。康德的三大批判都完成于这个时间段。

13:00-16:00

午餐,待客。

16:00-17:00

康德独门散步。定时定点,广大柯城居民一看见康德就对表。

有次康德看卢梭的《爱弥儿》走火入魔,忘了出门散步,广大市民一片混乱,一致认为教堂敲错了钟。

17:00-22:00

看书。要求:书房温度恒定15度。

22:00-4:45

睡觉。

日程表其实并没有框定的事情,只是框定了事情的类型和范围。在实际使用日程表的时候,把to-do list里面的任务,分配到日程表里去,让自己每天都有固定时间段去做。

可能我们没办法像康德那样完全规划掉24小时,但说不定可以规划出2个小时、4个小时,使得每一天都有固定的时间段做固定范围的事情。

我的感受是,一旦执行了日程表,会有特别充分的快乐感和自由感,专注力也可以基本做到100%,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很高,认可自己,不会觉得自己碌碌无为。

而唯一需要的就是坚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宣布:抛弃to-do list,日程表才是最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