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第4节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辗转地方为官,深受百姓爱戴;文人儒士,更是将他奉为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盛名所累,对于朝廷中的那些政敌而言,苏东坡成了一个明显的威胁,几年来王安石培植的那些党羽和爪牙,无不欲除苏东坡而后快。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东坡迁湖州太守。不久,便遭受小人陷害,酿成两宋史上轰动一时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东坡因此险些丢了性命。

在赴任湖州的途中,苏东坡向朝廷写了《湖州谢表》的公文,其中有两句话:“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在中国古代,公文是要按照固定日期公开出版的,相当于早期的报纸。苏东坡的文字,照例引人注目,《湖州谢表》中,苏东坡笔下的“新进小人”,成了人们心中的笑柄。

王安石当政以来,因为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他启用了不少朋比为奸的小人主持朝政。王安石罢相后,吕惠卿、李定、舒亶等人粉墨登场,成为炙手可热的当权派。

苏东坡所谓“新进”、“生事”等语,便是暗讽那些把持朝纲,蒙蔽圣听的小人。因为这两句不合时宜的话,还有他感叹民生疾苦的部分诗歌,苏东坡被当权派小人抓住了把柄。

这一年六月,一个御史把苏东坡谢恩表中的这两句话单独挑出来,弹劾他蔑视朝廷。几天后,在御史台任职的舒亶,找了几首苏东坡的诗,弹劾他不忠于君。

当时担任御史中丞的李定也随后上表,弹劾苏东坡死罪。神宗皇帝无意杀害苏东坡,不过这个案子既然是依法控告,他也想充分调查一番。案子被交到御史台,在李定的授意下,官差前往湖州拿人。

苏东坡被押解入京师,关押进御史台。因为关押要犯的监狱旁边有棵大树,树上经常有很多乌鸦,故御史台也被称为“乌台”,苏东坡因言获罪的案子被称为“乌台诗案”。

苏东坡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但他在后来的诗文中从未提起过这段屈辱的经历。

御史台的那帮人竭力诋毁苏东坡,将苏东坡和亲友往来的信件和诗文都一律派人取证,试图罗织罪名。他们欲置苏东坡于死地,甚至连苏东坡自己都认为必死无疑,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了一首绝命诗。

另一方面,张方平、司马光、范镇等一批已经退位的元老重臣纷纷上书,请求赦免苏东坡的死罪。新旧两派各自展开舆论攻势,让神宗皇帝左右为难。

最终,苏东坡昔日反对的老丞相王安石站了出来。王安石说了一句话:“安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

王安石虽然退位,但是作为皇帝的老师,神宗皇帝对他依然礼敬有加,苏东坡因此得以赦免死罪。

除夕之夜,苏东坡被释放出狱,他在监狱中一共度过了四个月零二十天。乌台诗案的结果让李定、舒亶等小人大失所望,苏东坡被贬黄州充任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

苏东坡的朋友中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包括司马光、张方平、范镇等人,分别被罚款黄铜二三十斤不等,其中最惨的是他的一位朋友王巩,被贬岭南的蛮荒之地。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苏东坡及长子苏迈顶风冒雪,黯然离开京城,前往黄州。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苏东坡和长子苏迈在二月到达黄州,五月,苏辙护送着苏东坡的家眷到达黄州,一家人得以团聚。

苏东坡的生活似乎暂时安定下来,由于黄州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皋亭,此地后来因苏东坡而得名。

苏东坡由现在起,于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在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在黄州城东不到半里远的山坡上,开垦了一片十亩左右的坡地。此后自称“东坡居士”,开始了自耕自足的生活。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

在坡地的顶上,苏东坡自己设计并修建了一个舒适的家,房子往下是一座茅亭,亭子下面就是有名的雪堂。在农舍后面是远景亭,位于一座小山之上,下面乡野景色,一览无余。

苏东坡常在自家小院里宴请宾客,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到雪堂认识的苏东坡,并与苏东坡论画。

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他已经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士大夫的身份在他的身上,已经没有一点痕迹。

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酒意阑珊,在草地上躺下就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的农人把他叫醒。

一次苏东坡和朋友在沙湖道上遇到大雨,雨具被仆人先行带走了,同行人狼狈不堪,只有苏东坡不忧反喜,提笔挥毫写下了《定风波》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了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的文风转而为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厚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在享受这种生活的同时,他还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作,两篇月夜泛舟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还有一篇《记承天寺夜游》的小短文,以及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东坡的家庭很幸福,大约在这一时期,他收朝云为妾。眼下朝云年方十九岁,正是青春烂漫的年华,苏东坡四十七岁,虽然年龄悬殊,但是在中国古代,朝云入了苏家,就是苏家的人了,她没有什么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朝云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遁儿。在出生三天,举行洗礼时,苏东坡写了一首诗,用以自嘲: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在黄州的四年时间里,苏东坡完全过上了偶像陶渊明那样的田园生活,他务农种药、写诗访友、寻道问佛之余,还亲自下厨做菜,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汤等美食。苏东坡现在衣食自足,生活散淡,他感到心满意足、无比快乐。

然而身在官场,身不由己。就算是苏东坡不愿意做官,宁愿当一个归隐田园的农夫,他还是逃脱不了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的命运。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三月,神宗皇帝动用“黄帝手札”,起用苏东坡,授予他汝州团练副使。

田园中麦苗青葱,临皋亭涛声如旧,苏东坡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黄州,他的朋友们纷纷前来送别。

苏东坡决定先到高安去看望弟弟子由,留下孝顺的长子苏迈带领家眷,一家人最后在九江汇合。

苏东坡和弟弟子由已经四年没见了,他在弟弟家住了六七天,然后顺流而下到了九江。一家人汇合后,乘船沿长江而下,在七月到达南京。在南京,朝云生的儿子才十个月大,不幸患病而死。

苏东坡和朝云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他虽然能擦干自己的眼泪,但是听见朝云哭,实在难过。提笔写下“我泪犹可拭,母哭不可闻”的诗句。之后,朝云没有再生第二个孩子。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五日,神宗皇帝驾崩,小皇帝哲宗年仅九岁,由神宗皇帝的母亲高太后摄政,改年号为元祐。

高太后改弦更张、尽废新法,否定了神宗皇帝和王安石,贬斥新党,起用之前被罢黜的旧党重臣。司马光被任命为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苏东坡改任登州太守。

苏东坡带着一家人匆匆忙忙到达登州才五天,新的任命又到了,他被升迁为礼部郎中,一家人又启程前往京都汴梁。

一家人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到达京都,刚安顿下来,苏东坡被升迁为中书舍人。

半年之后,苏东坡又被升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三品,负责起草圣旨的工作。

在宋朝,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一职位是由名气最高的学者担任,作为宰相的备用人选,苏东坡距离权力的顶峰只有一步之差。

苏东坡急剧得势,短短不到一年,朝廷将他擢升三次。从黄州团练副使到翰林学士,苏东坡升官的速度令百官瞩目。

有一次,高太后召问苏东坡:“你何以升迁如此之快?”苏东坡回答:“都是仰仗皇上和太后的恩典。”

高太后摇摇头,说道:“先帝在世的时候,时常与臣下谈论你的文章,说你是天才,很想重用,不幸未能如愿就驾崩。你要尽心辅助幼主,以报先帝知遇之恩啊。”

苏东坡含泪而退,纵观他的一生,从未辜负过皇家对他的恩遇。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月,王安石病逝,五个月之后,宰相司马光去世。此时苏东坡刚刚升任翰林学士不久,在人们看来,苏东坡成了下一任宰相的不二人选。

苏东坡现在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他得到所有的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司马光死后,当代学者之中,无人能望其项背。大家公认,以人品论,在整个官场之中,苏东坡巍然高于众人之上。

然而,苏东坡终究还是没有能够当上一国宰相。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东坡传》第4节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