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蔡骏24堂写作课》(下)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评分】⭐️⭐️⭐️⭐️⭐️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续文见上篇:读书笔记:《蔡骏24堂写作课》(上)

目录

  • 第三部分 “脱胎换骨”:写作进阶与提升
    • 第11堂课 《老人与海》:所有的初稿都是无法直视的
    • 第12堂课 《小径分叉的花园》:取舍有道,方能成妙文
    • 第13堂课 《白夜行》:越感同身受就越认同
    • 第14堂课 《封锁》:从事故到故事差了一个张爱玲
    • 第15堂课 《人间喜剧》:敏感对于写作是优秀的品质
    • 第16堂课 《青铜时代》:小说最不能缺失的是风格
  • 第四部分 从生活到小说:成为好作家的关键词
    • 第17堂课 【积累】好书烂书都要读
    • 第18堂课 【练习】从模仿到字数限定,方法比态度更重要
    • 第19堂课 【热爱】写作是场马拉松,热爱与激情缺一不可
    • 第20堂课 【专注】专注就是专注写作本身
    • 第21堂课 【观察】现实是最精彩的小说,人生是最大的悬疑
    • 第22堂课 【理智】写作是理智与情感的抗衡
    • 第23堂课 【自律】写作是一场漫长而又需自律的马拉松
  • 点评

第三部分 “脱胎换骨”:写作进阶与提升

第11堂课 《老人与海》:所有的初稿都是无法直视的

每写完一个故事,或者一本书,我都会在最后写上多少稿的日期。在最新长篇小说《镇墓兽》里,我写下这些日期:“2017年2月4日星期二初稿于上海”一直到“2017年8月8日星期二七稿于上海”。

半年的时间里,《镇墓兽》我前前后后修改了七稿,最后才交给出版社,才跟读者见面。所以,在这部分我要和大家聊的主题是,修改。在小说创作中,修改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以及修改小说有哪些小技巧?

修改小说就是一个辨别与完善的过程。海明威因《老人与海》这部伟大的小说,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有个非常激进的说法,所有的初稿都是无法直视的。也就是说,他认为好作品是反反复复地修改出来的,最终把一部作品打磨到接近完美。《永别了,武器》这部长篇小说,单单结尾,海明威就写了十七八个版本。

大多数作者的写作,都非常依赖灵感。灵感,有时候可能是一个故事的点子;有时候,就是开头的一句话;有时候,可能是写作的氛围。总而言之,写作有着它感性的一面。我在写《生死河》《谋杀似水年华》的时候,几乎都用非常饱满的感情在写作。尤其是《谋杀似水年华》,我记得一天写作有将近万字,状态好得惊人。

但有时候,好状态是会欺骗人的。一个好的作者,必须会分辨出自己笔下的文字,哪部分是好的,哪部分是不足的。阅读原稿、修改小说,就是这样一个辨别与完善的过程。让自己的小说趋于完美,也是作者的天性与本职工作。

有位作者曾说过:写作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一切都可以反复修补。在修修补补的过程中,激动人心的事情往往就会发生。写小说就是持续不断地进行修改。


1. 通读原稿,让人物与小说整体气质相吻合

修改错别字、修改语法的错误、调整小说架构、修改叙述方式等等,都是修改小说。错别字、语法错误这些太过于基本的修改,我就不打算展开来讲。我就说说我自己是如何修改小说的。

写完部分小说后,最基本的就是通读原稿。很多伟大的作家,甚至会念出自己原稿,听一听文字中有哪些不妥当之处。我们创作一个通络故事,一个悬疑故事,可以不用这么较真。

通读原稿最主要的是看故事中有没有不符合逻辑的地方,有没有前后矛盾之处。把这些找出来,进行修订,尽量让故事逻辑完整。

比如说,金庸每隔几年都会修订自己的武侠小说,大情节、大框架不改,就改一些小细节,让自己的小说趋于完整。《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在连载时是“王玉燕”,玉是贾宝玉的“玉”,燕是“燕子”的燕,名字显得乡土味重点,给人感觉与“王语嫣”不可同日而语。

再举个金庸的例子,《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在连载中是有些腹黑、心狠手辣的成分在,但经过修改后,张无忌的气质就变得宽厚、对男女情感甚至拿不定主意,左右为难。这是通过删减、修改部分的情节,让人物形象更加完整,符合小说的整体。


2. 当弃则弃,果断改写

不管原稿是好是坏,都是自己的作品。所以,导致很多作者在修改小说的过程中,拿不定主意。或者,心疼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情节,就这样给放弃了。其实,有更好的想法或方案,就果断地放弃原稿,重新写作。放弃的文字,可以把它们放置在单独的文件夹里,以后写其他的故事,说不定这些被抛弃的情节,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写作《生死河》这部小说,是在2012年。小说的灵感来自于当年6月份的一个夜晚。当时,我陪着家人去家乐福购物,坐在家乐福吃饭的时候,我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孩子的心底到底在想什么?埋藏成年人无法想象的秘密?远远超出孩子的生活体验,抑或来自另一时空——当孩子沉默不语的时候,就像是上辈子的前尘往事。

看过《生死河》的读者,肯定会记得少年司望这个人物。他就是这个灵感的产物。我很快就开始了《生死河》的写作,半年之后,书完成了80%,并开始在《悬疑世界》上连载。可连载到六万字以后,突然有一个更好的方案出现在我脑海。

经过极度艰难与残酷的抉择,我最终决定重写。因为如果按照原来的大纲写作,我可以顺利完成结尾,但对自己、对读者,未必是最好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开始转变,叙述视角开始转换,经过数十个日夜,《生死河》最终完稿。所以,我心中有两部《生死河》。一部是秘而不宣的,一部是已经出版发表的。

《生死河》的抉择,并不是我唯一一次对自己的小说进行大修大改。《宛如昨日》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困境,但有了《生死河》时的经验,接受修改,就容易多了。


3. 重视小说大纲,把遗忘的细节补起来

写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随着作者思绪的飞扬,很多时候作者会忘记自己写过的细节。或者,写着写着就偏离了大纲。小说大纲的重要性,就是让读者掌控小说的整体,比如故事推进的节奏、人物性格的塑造。

如果偏离太多,就要慎重地考量一下,到底是原大纲的想法好,还是现在的想法好。如果现在的想法好,就当弃则弃。如果还是大纲好,就通过修改细节、删除冗余的情节,尽量让小说重回正轨。

现在许多小说,尤其是网络小说,往往会有大量的不相关的情节,用来填补数字,或拖慢故事推进的节奏。网络小说写作强度大,作者注水一些无关紧要的文字,可以理解。但要是纸质出版,那么就要尽量删除冗余的情节,避免让小说变得无聊。

怎么判断情节无不无聊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几个自己信得过的私密读者。把原稿给他们看,让他们提提意见。然后,作者根据这些意见来进行整体的思考,不足之处,就作相应的修改。

不过,读者的意见也不能全听,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审美,都有自己的理想故事。所以,作者有时候也需要有自己的坚持。

语法、句子、开头结尾、故事逻辑……修改小说无非是这几种,要操作起来除了作者心狠,似乎也没有其他办法。因为修改在写作之中,也是属于一种基本功。

多年来,我写了几十本小说了,但或许算一算,我修改过的次数更加巨大,这不光是一个职业小说家应该有的素质,更是每个想要写出优秀小说的普通人所需走的必经之路。我仍然在这条路上走着,也期待你的加入。


第12堂课 《小径分叉的花园》:取舍有道,方能成妙文

当一部作品完成后,作者不可避免地要对它进行调整、修改,才能让作品无限接近完美。或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突然有个新的想法,影响到故事的进展。所以,对作品进行调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到底需要保留哪些元素与情节,又要舍弃哪些人物与句子,这些都是一门学问。有些地方,可能自己不满意,但因为涉及重要的情节,不能轻易删除;而有的部分,你写得酣畅淋漓,但因为游离于作品之外,反而得狠心删减——因此,取舍有道,方能成妙文。

即使是工作量再大,我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重写。初稿的故事与最终出版的故事,差别有多大,大概只有我自己知道。整个故事“推倒重来”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让故事更好看,让小说更完美。这是写作者的使命。


1. 取舍首先是对写作道路的选择

写作,听起来是一回事。可是,下面有着无数细分的领域。小说、散文、评论、诗歌,都可以归为写作,但它们之间的差别极大。还有,就是广告公司里的文案,主要是从事商业文案的写作;近几年兴起的新媒体写作……可以说,每一个类型的写作,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我在二十岁左右,写过诗歌;此后,又以写悬疑小说被读者所知。诗歌讲究炼字、意境,而小说更在意的是情节与人物。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写作。所以,这里讲的取舍,是写作道路上的取舍。如果你明确了自己喜欢写什么类型的文字,那么就坚定地走下去。在一个方向突破,可能会比面面俱到更容易成功。

因为我是悬疑小说家,所以我所提供的经验,也是小说家的写作经验。写小说你需要把握人物,需要寻找大量的素材,需要敏感地洞察周边的世界,需要投入不少时间进行长期的创作,尤其当你决心写作长篇小说时。当然,写作类型尽管不一样,但写作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都是一致的。

有一个问题,我经常会碰到,就是有一些文学爱好者,问我能不能辞职专门在家写小说。如果写小说收入稳定,并能养活自己的时候,当然可以去尝试专职写作。注意,养活自己其实是一个很低的要求,而不是让自己活得更舒适、更有尊严。如果收入不稳定的话,作者还是要谨慎地评估其中的风险。写作与工作,其实并不冲突。


2. 取舍就是想明白怎么写

“写什么,怎么写,结果怎样?”可能,这是作者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就像是古希腊哲学里经典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追问,每个写作者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选择写作类型,这是在大方向面解决了写什么的困惑。但具体到一个短篇小说、一部长篇故事,写什么的困惑始终是存在的。

比如说我的《谋杀似水年华》,这是一部悬疑小说,也是一部爱情小说,但最核心的还是爱情,是秋收和田小麦长达十余年的爱情。

再比如说《镇墓兽》,我常常说是一部反盗墓小说,要写成中国人的漫威世界,但最核心的还是中国、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所以,小说的背景会设置在20世纪初期。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面临着“三千年大变局”,世界也在面临着激烈的变化,沙皇政府的倒闭、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等。

开头怎么写,主人公怎么出场,该选择哪种叙述人称,是单线叙述,还是双线叙述?这些都是“怎么写”,属于具体技术问题,这需要看作者的个人选择。

金庸先生写《笑傲江湖》,读到四分之一的时候,主角令狐冲还没有出场。按照一般的阅读经验,林平之才是当之无愧的男主。可是,当仪琳缓缓说出令狐冲救她的故事时,令狐冲的形象呼之欲出,整部小说的格局也为之大变。

金庸是大才,这种层峦叠嶂的写作手法,要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刚刚起步的作者,没有必要这样去炫技。

所以,当你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可以尝试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写起。自己熟悉的人、自己的回忆、自己成长地方的人和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库。其实,大作家都是从自己身边写起。张爱玲的小说,很大一部分就是她家族里的故事。所以,导致后来家里的亲戚对她颇有微词。

写熟悉的人和事,并不是要你完全忠实地写作。你可以把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事情,挪到一个人身上;你可以在相貌上、性别上进行调整;你也可以在故事上进行戏剧化的处理。

而这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非常棒的写作素材。他对人物的速描、对情节的安排,都是令人惊叹的。所以,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最好去读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阅读是最好的老师。


3. 取舍是看你为写作放弃什么

作家分为两种,一种是天才型的,一种是刻苦型。
天才型的作家,似乎他们没有读多少书、花多少精力,就写出让人惊叹的文字与故事。看似他们依赖自己的天赋,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另外一种是刻苦型的,初期他们的作品可能看似平淡无奇,但随着训练、不断地写作,掌握了写作思维、方法、技巧后,同样写出让人惊叹的作品。

天才型的作家,容易给人造成错觉,觉得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写出名篇名章。诗仙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屈指可数的语言天才,他的一些诗句看上去就像是老天赏赐给他,而非人力可为。明清时期,许多诗歌评论家,就有这样的一个判断:太白的诗歌可以读,但不能学。李白的诗,平常人学也学不过来,最终难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李白的诗歌是凭空掉下来的吗?并不是。如果你读过他的诗歌,就会发现李白的阅读量惊人,他对唐朝以前的诗歌很了解,他的文学观点很深刻。他那些看起天纵其才的句子,也是自己日夜思索、修改而来,最终才达到“天然去雕琢”的效果。

世界很残酷。比你聪明的人,可能比你更努力。在写作领域,努力可能比天分更重要。努力需要自律,现在这个世界其实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到处都充满了娱乐。比如说,一部游戏很好玩、一部电视剧很好看、朋友聚会很开心……太多的事情,都会让自己写作分心。

写小说这么多年来,我的生活一直很简单。很少到外面去应酬,除非是万不得已;很少到娱乐场所去,到KTV唱歌一年也可能仅仅是在公司年会那一天;新书的签售会的路途上,我也会拿出电脑或记事本,随时进入状态。


第13堂课 《白夜行》:越感同身受就越认同

因为写作的需要,每年我都会看不同的书籍和电影。有时候,我会为书里的一句话、一段描写,或者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一段情节而落泪。

相信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过。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小说写作中,关于情感的处理以及如何写出让人潸然泪下的文字


  1. 共鸣是什么?

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就是朱自清先生散文《背影》。送别之前,作者简单、凝练地交代了背景,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没有了,家庭条件已经很不好。送别之前,父亲一度因为忙,想要叫人代送,但最后还是放心不下,自己亲自来送儿子。那时候的朱自清刚满20岁。

父亲去买橘子的场景,已经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描写了。朱自清先生是这样写的:“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肥胖的身子,吃力地爬上月台。这不过是一两分钟的事情,可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就像是慢镜头一样,不断地在你脑海之中回放,从而让读者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背影》虽然简短,却有着强烈的情感张力。他写了父子之间的亲情以及人生别离之间的惆怅与无奈。尤其是最后一段,父亲在心中预计自己离死亡不久的时候,更让人伤感落泪。在我的小说《镇墓兽·北洋龙》之中,男主人公秦北洋在火车站月台里,遇见了朱自清父子两人,恰好看见了买橘子的一幕。当然,文字跟原文是有所差别。

一个人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在调动自己全部的生活经验。许多读者之所以会对故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大多数是在故事里看到了自己。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的经历、情感、性格,甚至是心底里最隐秘的想法,跟故事里的人物有着相似的地方。


2. 怎样让你的小说更具有泪点?

电影可以通过音乐、演员的表演、镜头特写来渲染氛围,让观众进入情感的漩涡之中。但文字不一样,与电影相比,文字没有音乐的烘托,也没有演员的表演,没有动态的画面让读者去感受。
好的作者,会让自己的文字像无声的电影一样,充满了画面感,从而让读者沉浸在故事里。

(1)用细节来强化意境

意境是最好的泪点。诗歌、散文、纯文学、悬疑小说……不管是哪种文体,好的文学细节,总是让人印象深刻,久久难忘。如果你读过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很可能一些情节已经忘记,但肯定不会忘记小说结尾雪穗面无表情走上楼的那一幕。这样的画面,包含着复杂又强烈的情感。雪穗对待亮司是什么态度,真的是把他看作是工具吗?两人之间有爱情吗?在反复追问之中,读者的情感会遭受到撞击。

“她的冰块般湿润而坚硬的嘴唇,充满落落寡欢的香蕉树的气味,又将我的每寸皮肤与肌肉烧成灰烬。而我代替阿里萨的这个吻,让她回到十六岁的黄昏,翘起双腿坐在卡塔赫纳的石头大屋的阳台,就像两百年前她曾祖母的曾祖母,眺望巴拿马方向熊熊燃烧的落日,从古巴和佛罗里达吹来的海风撩起少女的栗色长发。”

(2)学会使用心理独白

会直观地传达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与情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心理独白不是高超的写作技巧,但想要掌握并不容易。如果作者笔力不够的话,独白就会给人虚情假意的感觉。这个会随着作者的经验积累而得到改善。
学会使用,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作者要克制,不能滥用。在一部小说里,要知道哪里能用,哪里不能用。不能因为心理独白方便就滥用,整部小说因此变得喋喋不休,令人生厌。

另外,不单单是心理独白,在类型小说里,抒情式的句子或段落,都应该克制而谨慎。在最需要、最关键的时刻抒情,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让文章的情感升华。

(3)加强代入感

小时候,我们读小说、读故事,都喜欢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之中。我读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常常会把自己当作是郭靖,读《天龙八部》也常常幻想自己是萧峰。一个好的人物形象,会让读者如痴如醉。

金老有着出色的塑造人物的能力,初学者想要达到他的水准,应该是强人所难。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写作技巧,来提升文章的代入感。
写作之前,一定要选好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或者是第二人称。人称代表着叙述权限。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是有限叙述,会让读者快速地产生代入感。第三人称则是全知全能视角,也就是上帝视角,有利于故事的推进。

读过我的小说的人,应该会发现我小说里常常会出现一个“我”这个角色,也就是小说里的“蔡骏”。在长篇小说里,“我”出现的比较少。但在《最漫长的那一夜》系列短篇小说之中,“我”出现得很频繁。在这些小说里,“我”不仅仅是叙述者,也是故事的推进者。读者会跟随着“我”一起去见证故事的发展,感受着“我”的情感波动。

另外,就是在故事里,一定要放置情感的物质线索。比如,恋人之间的信,朋友之间的短信,还有小时候读过的书等等,都会勾起人的情感共鸣。《最漫长的那一夜》里面的短篇,对于我来说,尤其特别,因为我在里面储存着我的童年的记忆与成长经历。


第14堂课 《封锁》:从事故到故事差了一个张爱玲

童年、少年、青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经历,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事情,都潜伏着无数的故事素材。可能有人会说,我的经历很平凡,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日子也过得平平淡淡,怎么可能会成为小说的素材呢?

这里大家可能有个盲点。大多数人的生活经历,都是平凡的、普通的和波澜不惊的。像是言情电视剧或武侠小说那样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经历,其实是非常少见的。另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比如一局游戏、恋爱中的一次小矛盾,甚至一次很不起眼的乘坐公交车的经历,都可能成为绝佳的小说素材。


1. 让日常生活陌生化

一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事,想要成为一个故事的起点,该怎么办?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陌生化处理。陌生化是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把平常无奇的生活变得不寻常,从而增加新鲜感和陌生感。

张爱玲有一篇很著名的短篇小说,叫作《封锁》。她的素材,就是来源于一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乘坐公交车的经历。整个故事很简单,就是主人公吕宗桢和吴翠远乘坐电车下班回家,突然遇到短暂的道路封锁情况,电车停滞不前。吕宗桢因为要躲避亲戚搭话,坐在了吴翠远的身边。

为了打发封锁时候的无聊,两人搭起话来,从而产生了微妙的爱恋情绪,就像是一场艳遇。但这个过程其实非常短暂,封锁解除后,微妙的爱恋没有发生,两人回归到日常生活。

封锁其实是非常普通的事情,就像我们平时坐地铁突然遇到状况,需要停十多分钟。但张爱玲厉害的地方,就是她把电车内部的时间跟现实隔绝。也就是说,在封锁期间,电车是一个陌生的、与世隔绝的世界,只要她愿意,内部可以发展出无限多的故事。这也是文学与故事的魅力,它能重新定义世界与时间。

所以,日常生活里的小事,要成为小说的素材并不难。其实最难的是,为这些小事赋予文学的意义。我有一个短篇叫作《眼泪石》

故事的开始就是我夜晚去吃麻辣烫,遇到一位在麻辣烫店里工作的女孩。她喜欢读《悲惨世界》,经历也像是雨果笔下的珂赛特一样,但我赋予了她完全不一样的文学意义,比如对现实的批判,最后小说反响不错,还获得了郁达夫短篇小说奖的提名。


2. 学会操控时间与记忆

从《最漫长的那一夜》到《宛如昨日》,我的写作主题,也许可以简单地归类为:记忆。《最漫长的那一夜》中的许多短篇小说,都有着我童年时、少年时的经历与记忆,而这些又与现实层层叠加在一起,增添了故事的魅力。

马尔克斯这句话特别重要:一种置身于时间之中的视角。可以说,他所有的小说,都是建立在对时间、对记忆的深刻理解。比如《百年孤独》中那句著名的开头,就包含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个时态。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句话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大多数的理解是小说家对写作素材的选择与升华。其实,它也表明了一个事实:故事本身其实跟我们生活很相似,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承载它。

时间是线,始终贯穿着故事的前后。所以,意识流也好,多线叙述也好,没有时间就不成故事。时间让故事有了基本脉络。

在小说内部,时间同样是流动着,但它流动的速度,由作者控制。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主人公一天的经历他可写成皇皇巨著。其实,我们都知道,一天二十四小时,人能做的事情极其有限,乔伊斯就算把一天生活琐碎的事情,细无巨细地写完,也没有多少字。他是用主人公记忆中的时间、故事来填充整本书。所以,一天的时间,就变得极其缓慢、漫长。

一天可以变得很漫长、很缓慢。一年、一辈子也可以过得很快。比如说,写一个人的成长与一生,抓取他生命中关键几个环节、几件大事,就可以了。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书写方式,直线式、按照时间顺序地记录着某个人的一生。举个例子,西楚霸王项羽,我们知道他火烧咸阳、举行鸿门宴,最后乌江自刎,这就是他的一生。其实,项羽的人生之中,还有许多我们未知的时刻,因为司马迁只记载着他的人生大事,一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完全没有记载。

这就是故事和时间让人感到奥妙的地方。二十年可能只是一个瞬间,一分钟可以很漫长。写作需要学会操控记忆与时间。


3. 让记忆与现实产生碰撞

人的记忆极其琐碎,又非常重要。那么,在记忆碎片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写作素材呢?很简单,赋予记忆现实意义。也就是,让记忆与现实碰撞出火花。

“在我的小学时代,每个男孩都有一两个小兵人。学校对面的杂货店,运气好的话,五毛钱能买好几个。兵人多是硬塑料做的,约莫手指头大小。从纳粹德军到皇家陆军再到八路军,有端着刺刀冲锋的,也有挥舞手枪的军官。有的兵人两个叠在一起,成为重机枪组。既有质地粗糙需要涂色的欧洲老兵,也有做工精良栩栩如生的美国大兵。

我们班最会玩兵人的,就是俞超。
他是小个子,顶顶不起眼的那种,瘦成豆芽似的,脸上总挂着鼻涕。他的学习成绩属于中游,很容易被老师跟同学们忽视。他很沉默,不跟大家一起玩,就算在体育课上,也蔫蔫乎乎的。最糟糕的差生,也有机会得到老师表扬,但俞超从没有过。”

小说中的兵人,就是一种小兵玩偶,只属于男孩的玩具。在小说中,俞超的兵人不是玩具,而是具有着生命力。兵人在夜晚时分,会和我们一起去冒险。玩具具备生命,这是我们童年时才会有的体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玩具就会成为单纯的玩具。所以,二十年后,俞超拜托我把这套兵人带给他儿子。其实,这是一趟找回童真、童年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童真就会逝去,这就是现实的无奈。因此,这篇小说整体的基调其实是忧伤的。

记忆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故事素材,但这不代表我们就要照搬记忆,我们要懂得改造记忆,甚至有时候,错误的记忆能够产生更大的故事张力。

我们写故事不是写新闻报道也不是做历史记录,如果说纪实类的写作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现实,那么小说和故事则为了抓住我们的情感和感受,只要能很好地反映出我们的故事主题,我们不必过分苛求记忆是否准确。

其实,我们都不缺写作的素材,我们只是需要多一些耐心去将拥有的素材整合得更为协调统一,或许你的故事就已经诞生了。


第15堂课 《人间喜剧》:敏感对于写作是优秀的品质

【我的书评】
以前小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就是这天地之间的中心,整个地球只要是我看不见的地方都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只有我打了那里那些人物才开始活动起来,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我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对于他人,我认为他们都像是游戏里NPC般的存在,他们之所以在活动正是因为我的生活需要他们而已,而天地之间独一无二拥有思考能力的我在长大之后必定会君临天下威风凛凛……现在想想当时真是中二呀。

后来我开始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也能思考也拥有自己的众多情绪,他们彼此互不相同的人生轨迹造成了他们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模式,而我只不过也只是其中最为普通的一员而已,假如我不幸去世了,对于我而言,世界在我丧失生命机能的那一刻就已经毁灭了,但对于还生活在地球上的万物而言,他们甚至都没察觉到我存在过的痕迹,时间的齿轮照常运转。


【原文】
在日常生活里,大家对于“敏感”这个词,肯定不会陌生。尤其是刚刚恋爱的年轻人,对方小小的一个动作,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都可能被解读出各种信息、脑补各种场面。一旦感觉不对,就可能陷入各种纠结、冷战、争吵,最严重的后果,两人就此分道扬镳。

也许,在生活层面上,过分敏感的人不容易相处,需要人时时刻刻照顾他的情绪与反应。但在写作中,“敏感”恰恰是非常优秀的品质。为什么呢?因为敏感会让我们更好地感知我们生活的世界,从而发现更多可以书写的素材,敏感也会更容易让我们的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感情。

在很多的采访中,我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写作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除了日继一日地写作之外,还有我是一个理性和感性都非常强大的人。理性强大,这个很好理解,不管是开始前的拟提纲,还是完成后的修改,都需要经过严密的理性思考。感性强大,就是在体验情感上面会比较敏感。比如,我很容易会为电影中的某个片段而落泪,我会爱上自己笔下的人物,会为他们的命运而喟叹。

所以,写作需要时刻保持敏感。而敏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使你时刻注意,让你总是可以沉浸在某种思绪之中。


1. 保持对素材的敏感,追问背后的意义

有些人拥有很丰富、很传奇的经历,在饭桌上可以侃侃而谈;有些人读过很多书,记得住任何一年的历史大事件;也有些人天天在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可能知道生活中最离奇的故事——但他们不一定都能把所知道的事情写成小说。经历、阅读、社会新闻,这些都是写作素材,离小说成型还有很大的距离。

素材其实是一个搜集、整理的过程,写作才是创造性的过程。优秀、伟大的作家,能在普普通通的素材里,发现闪光点、挖掘不为人知的意义。这就是一个作家应有的敏锐与敏感。

什么细节能用,故事用什么方式去叙述,这篇小说的核心是什么……面对着庞杂、无序的素材时,你需要时刻保持追问的状态。巴尔扎克的大部头《人间喜剧》,人物纷杂、各有性格,就是源自于他对当时法国社会的思考与追问。

从文学史上来看,小说有浪漫主义、有现实主义、有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从技巧上来说,又有意识流、多线叙述、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还有以法国新小说物阿兰·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零度写作。零度写作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写作过程之中,不夹带作者个人情绪与观点,绝对中立、客观地去叙述故事。

中立、客观地去写作,其实很难成立。因为一个作者,在选择一个写作素材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判断。因此,不管用是什么风格,用什么技巧,小说归根结底还是写人。一个人的命运,一个群体对历史的态度,一个人对社会的思考等。

因此,当一个小说素材摆在面前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思考与追问。素材应该来表达什么,小说应该用什么技巧去叙述,它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在哪里?当你在敏感地看待一切时,你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事情都不再简单的像表面上那样。写故事不同于直接刻画现实,它需要我们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力的发挥,不断地挖掘,不断地探索,就会让你找到更多的写作思路。

在《最漫长的那一夜》《谋杀似水年华》《宛如昨日》等小说中,许多情节都取材于现实中的社会新闻。尤其是《最漫长的那一夜》,我更是用了许多网络流行词,比如说李毅大帝、朋友圈

在这两本短篇小说集里,我用悬疑、魔幻等方式写了许多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是我对现实的不断叩问,找到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和主题。


2. 敏感就是要学会感同身受

一部小说就是一个微型的世界。除了主人公之外,还有重要的配角、不起眼的龙套,他们都生活在小说中,并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一样,拥有各自不同的经历。金庸小说里,经常会有被主角一掌拍死的路人甲。他们的作用,似乎只是一个道具,只是为了阻碍主人公的行动。

其实,路人甲也有自己的经历与生活。网上曾经有一篇比较有名的文章,就是以金庸小说中的路人甲视角来写郭靖守襄阳城。本来被杨过一掌拍死的宋兵,自己选择被杨过杀死,帮助郭靖逃过追兵。因此,这位宋兵之死的意义,就凸显出来,更让人感动。当然,这篇文章只是金庸小说的一篇同人文。

小说需要这种赋予人物价值的敏感。就像你看了一部令你感动的电影,可能你是因为想到了自己的某些经历而潸然泪下,可能你只是单纯地因为影片中人物本身的命运,而报之以理解或同情。但在我看来,这就是敏感的另一层含义:学会感同身受。

当你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时,只是记住他们的外貌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就是去试图理解他们的情感和个性,这时候就需要你做到感同身受,需要你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言行举止和种种选择,你不仅要敏感于他们的一举一动,也要注意去理解他们的命运。

有一句老话,叫作“人情练达即文章”。人,可以理解成人的命运、状况,也可以理解为社会上与人有关的道德和规则;情,可以理解成包含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也可以看作是嫉妒、愤怒等七宗罪式的自身情绪。当你深刻理解这两点后,小说就不会言之无物,人物就不会没有个性,像一个道具或提线木偶,没有人格魅力了。

沈从文对于小说写作,曾有一句洞见:“要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写,其实就是要理解自己笔下的人物。他是什么职业,讲什么话,他是什么身份,要做什么事,都要符合现实逻辑,这样人物才能活起来。

还是用金庸的例子。在《倚天屠龙记》连载的时候,他写到过张无忌父亲之死,人物的反应很夸张。他在后记中写道:“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自传性质,也就是把自我的情感、思考投射到作品中去。作家笔下的人物,多多少少都会有作家自身的影子。

当然,这不是说叫你写人物的时候完全和自己一样,而是找到人物与自我的共性,对他的命运感同身受,最终理解人物。

敏感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必备素质,正是因为我们敏感,才使我们看待这个世界能有那么多的情绪,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珍贵的感触,好好地记录下来。


第16堂课 《青铜时代》:小说最不能缺失的是风格

如果大家翻开中国的文学史看一看,就会知道,两千多年以来,我们文学的第一大宗是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后来的《古诗十九首》、乐府诗,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一路下来,诗歌发展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整个古代中国,诗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

至少在明清之前,你听说过李白、杜甫、苏轼等大诗人、大词人,但很少听说杰出的小说家。即使是清朝出现了《红楼梦》这样的皇皇巨著,依然没有真正动摇诗歌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崇高位置。

小说的地位为之一变,是在近代乃至五四时期。小说因为较强的通俗性,被很多文化大家看作是革新国民精神的利器。如鲁迅用小说来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周作人等提倡人的文学。随着西方小说的传入,小说也开始从弱势走向强势,并逐渐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当然,诗歌也并没有衰落,而是有了新的变化,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新诗。

说了这么多,其实和我们今天的主题有关,那就是关于写作的创新问题。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强调创新精神,不管是技术还是表达形式都注重创新。创新对于写作来说,同样至关重要。

上面我简单地讲了讲写作文体的变化,放到具体的写作中,我们更需要打开自己的思维,因为任何角度、任何方式,都可以是创新的触发点。那么,到底该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新意呢?


1. 创新就是打破写作内容的限制

作者遇到自己喜欢的小说或者作品,总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也想写出自己所喜欢的那类书。读到海子的诗歌,你也想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直击人心的诗句;读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会试图让自己的小说带上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读到汪曾祺的小说,可能自己也会尝试新笔记体小说。

当我们积累足够多的阅读经验时,下笔时总会免不了被这些作家的文字所影响。刚刚开始写作的作者,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成熟的作家可能会通过各种文学梗去致敬自己喜爱的作家。比如我曾在《中锋在黎明前自杀》,就致敬过马尔克斯。在《眼泪石》中,致敬了雨果。这是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心灵对话。

写作之初的模仿,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也只有通过各种模仿,我们才能提升写作技巧与经验。可是,模仿并不是长远之计。一个作者成熟的标志是,拥有独特的自我。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拥有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气质,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内容。

有一句烂俗的话:“第一个用玫瑰形容女孩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是人才,第三个是庸才。”写作其实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所以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既然玫瑰这个形容,已经烂俗了,那我们就找其他的词汇。每一个作者,都要找到自己的词语。

同样的素材,也可能讲出截然不同的故事。王小波的《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这三部曲,如果读过的人,都知道最初的故事来源于唐传奇。但王小波并没有像很多作者一样,简简单单地翻译成白话文,而是写成一个新的、属于王小波风格的小说。

我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读过王小波的作品,也非常喜欢。在读到他的《夜行记》后,觉得王小波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自己眼前一亮。于是,受到他的启发,写了《天宝大球场的陷落》这部短篇小说。但我很快就发现,王小波的写作最让人向往的不是文体,而是他内在的自由、洒脱与幽默。当然,最后我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悬疑道路。

即使是写悬疑,我也并非是一成不变。在文体上,在社会题材上都做过许多思考和尝试。在《谋杀似水年华》《生死河》中尝试社会派悬疑写作,《宛如昨日》中尝试把科幻与悬疑结合在一起,而在最新作品《镇墓兽》我又把悬疑跟大历史融合在一起。


2. 创新就是打破表达方式的限制

对于一个小说作者来说,翻阅文学史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因为,在文学史中你不但可以汲取营养,也可以避免一些雷区。哪些表达方式、技巧是前辈作家们使用过的,故事的源头是什么等等。有一个观点是这样说的,所有的西方小说,写来写去,最终的源头还是《荷马史诗》和《圣经》。当然,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观点。

我们去阅读推理、侦探小说,几乎所有的破案模式都在侦探小说鼻祖爱伦坡那里。《莫格街杀人案》开创了密室杀人的模式;《玛格·罗杰迷案》可以说开创纯靠推理的侦探形象;《金甲虫》则是首次利用密码破案;《你就是杀人凶手》是贼喊捉贼,确立了心理破案的形式;《被窃的信》是利用叙述盲点来迷惑读者。再到后来,后世推理小说还开创了孤岛模式、暴风雪模式等,本质上还是没有脱离爱伦坡创造的模式范畴。

传播技术的发展,会深刻地影响到小说的发展。长篇连载小说的兴起,就是源于报业的繁荣和发达。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又催生了百万字以上的超长网络小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兴起后,精巧的、心灵鸡汤式的故事,受到用户们的欢迎。新媒体时代之下,新的表达方式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写作和表达方式。

140个字的微小说,在前些年很火。短短的一百多个字,让人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故事的雏形。虽然它们不像长篇小说那样人物纷纭、内容丰富,但也的确满足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快速阅读的要求。

因此,当我们在进行创作时,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我们的表达方式,不用拘泥于传统的叙述方法。

在我的写作中,我除了会使用一些流行语,我也会关注流行歌词,在小说中引用各类我所喜欢的句子——在我看来,小说才是最自由的文体,因为在不短的篇幅里,尽管你要把控好小说的整体结构,但同时,具体到每一环节应该怎么写,还是你说了算,这给我们进行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3. 创新就是勇敢地构建你的世界

从类型小说的前景来看,拥有独属作者的世界观或人物,也会发挥小说最大的市场价值。比如说,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漫威宇宙旗下的超级英雄们。超级英雄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都各自有魅力,但整体框架都会在一个广阔的漫威宇宙当中。

我现在也在做这样的尝试,把《镇墓兽》和大历史结合在一起,把秦北洋、九色、齐远山、阿幽、欧阳安娜等人纳入到庞大的镇墓兽宇宙中去。


第四部分 从生活到小说:成为好作家的关键词

第17堂课 【积累】好书烂书都要读

之前我谈过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渲染气氛,还谈过怎么处理写作的素材。对于我来说,写作算是一种出自于本能的习惯,几乎是每时每刻,我的大脑里都在思考着故事。

很多读者可能会奇怪,作家脑中的故事都是从哪里来的?作家真的有这么多神奇的经历吗?其实,作家的写作灵感除了来源于个人的生活体验,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阅读。

有一句话说:“阅读,改变人生的厚度与宽度。”意思很简单,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我们的视野会更加广阔,见识会更加深刻。而这些,最终都会帮助到作者的写作。

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作家,无一例外都是高明的、独特的阅读者。像余华对鲁迅的解读、昆德拉对陀思妥耶夫斯作品里复调的论述、博尔赫斯对托尔斯泰的推崇、张爱玲对《红楼梦》的解读、马尔克斯在胡安·鲁尔福的长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里发现时间的秘密,然后写出了“多年以后,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著名的开头。


1. 文本细读

到底应该怎么阅读?可能是萦绕在许多人脑中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大部分人一开始的阅读,都是自发的、随意的。在小学的时候,我接触到《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三个火枪手》《三国演义》《福尔摩斯探案集》等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们从来不会让你失望,而且会随着阅读的增长,会有着不同的收获。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读《悲惨世界》,可能只会读上面的故事,只读一个故事的梗概,并不了解雨果的伟大之处;只有到了成年后,才会理解米里哀主教、冉阿让的伟大;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可能只读到诸葛亮的神通广大、赵云的武功厉害、曹操的奸诈,长大后再读三国,就会发现乱世之中,诸葛亮、赵云、刘备、曹操都有自己的苦衷与无奈。

一本书、一篇文章反反复复地阅读,这就是文本精读。在阅读之中,文本精读是一个看似粗笨,却又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一本长篇小说,我们通过文本精读,可以梳理人物关系、小说布局、写作技巧等。有些伟大作家,他们对一个文本的精读会到什么程度呢?具体到每一个词,他们都要极力地搞清楚文字背后的意义与用处。

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去精读自己所喜欢的文本,搞清楚文本的写作技巧、作者的谋篇布局等,这样会快速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2. 目的性阅读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每本书都去精读。除了时间不允许之外,也不是每本书都具备着让人精读的品质。市场上每年都会上市无数本书,大多数的书都属于快消品,读过就算。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需要学会有目的性的广泛阅读。

我从小就对历史题材的书籍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自己平日里所读的书籍,很大一部分是历史类的书籍,像丘吉尔的一战二战的回忆录、与太平天国相关的书籍、《剑桥中国史》等。历史是一门博大的学科,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我们能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俗、政治制度、文化、语言等。这对作家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以托尔金的《魔戒》为例,他所创造的中土世界涉及大量的历史、宗教方面的知识。还有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里面涉及中世纪、玫瑰战争等历史知识。

再拿我自己的《镇墓兽》为例子,这是一个背景非常宏大的小说。在写作之前,我几乎阅读了所有关于镇墓兽的书籍与考古资料,阅读量有百万字。所以,《镇墓兽》里也会有大量的历史、考古、人文知识,我努力构造了一个与真实历史虚实结合的庞大的镇墓兽世界。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个作者都要去读历史类的书籍,这只是我个人的喜好。大家可以跟随自己的内心,跟随自己的阅读趣味去读。喜欢推理的,最好能把福尔摩斯、阿加莎、松本清张、奎因、东野圭吾等名家的书都读了;喜欢武侠的,金古梁温四大家不能不读。

当然,也有一些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有一个小技巧,跟着你喜欢的作家阅读谱系去阅读,基本不会让人失望。著名作家毛姆曾有过一个读书计划,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他有书陪伴的日常:

早晨开始工作前,我总是读一会儿科学或者哲学方面的著作,因为读这类书需要头脑清醒、思想集中,这有助于我一天的工作。等工作做完后,我觉得很轻松,就不想再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了,这时我便读历史、散文、评论或者传记;晚上,我看小说。此外,我手边总有一本诗集,兴之所至就读上一段,而在我床头,则放着一本既可以随便从哪里开始读、又可以随便读到哪里都能放得下的书。


3. 烂书也要读

作家笔下的故事,最怕被读者认为老套、语言矫情、情节雷同等等。一部作品之所以糟糕,那就是它犯下让读者不能原谅的错误。

其实,通过读这类书,我们在写作之中,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比如说,本来应该简洁的句子,在水平不够的作家身上,可能就会出现冗余的描写,让读者烦不胜烦;本来不应该抒情的地方,一些作家却拼命地抒发无意义的情绪,让读者觉得是无病呻吟。

当然,若是认真地阅读烂书,精神上未免会遭受折磨。史蒂芬·金的建议,大家可以谨慎实践。毕竟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必要为了糟糕的作品,而破坏了自己的心情。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极端地说,一个作家的阅读量,决定作家的高度。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更是提升自我认知的一个途径。我们惊叹一些作家的伟大,殊不知他们的阅读数量与质量,也让人望而生畏。


第18堂课 【练习】从模仿到字数限定,方法比态度更重要

构思只是一个故事框架。等到真正落笔的时候,不管是多么有经验的作者,最终呈现出来的故事,都会跟大纲、构思有不一致的地方。写作的过程,其实是不断完善自己心中故事的过程。

1. 模仿名家的练习

没有人天生是作家。一个人在成为作家之前,背后肯定经历过无数的磨炼。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在模仿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字风格,在不断修改中打磨写作技巧。也许,在许多人眼中,写作是一件非常神秘的工作。但在我看来,写作也是一门日常手艺活,需要匠人的精神,需要不断去打磨。


  1. 在限定的字数里完成故事

叙述不完整表现在哪些地方?第一,故事前后脱节;第二,人物行为不合理,逻辑出现问题;第三,就是故事主线不明确,枝枝蔓蔓,可能作者也不太清楚自己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些问题,都是写作者常见的问题。小说不仅是考验作者的想象力,还考验作者的裁剪能力。脑海里的故事、情节,该运用哪些,该舍弃哪些,作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逐步积累经验,才能判断出来。

那么,应该怎样去提升自己的叙述能力呢?跟大家说一个小方法,就是在限定的字数里,尝试把故事讲完。就短篇小说而言,三千字有三千字的写法,一万字有一万字的方式。小说的字数,意味着小说的容量。

如果是三千字,你还去写五六个人物,那么可能就会顾此失彼,最终没有了主线。三千字的短篇小说,塑造好一个人物、叙述好一件事情,就已经很了不起;一万字呢,就会宽裕很多,对人物心理、行为、性格可以挖掘地更加深入。

所以,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可以尝试写不同篇幅的短篇小说。当然,你也可以同一个故事,写成不同的篇幅,看看区别在哪里。


3. 态度与灵感的问题

写作靠灵感吗?在读者看来,作家可能非常依赖灵感。其实,作家每天都有无数个念头、想法从脑中冒出来。对于作家来说,写作是一项工作。

除了靠灵感之外,最重要的是靠自律与勤奋。村上春树曾经就说过,他每天雷打不动地写作八小时。20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也说过:“如果你喜欢文学,想一生致力于文学事业,就全身心去做它。大部分作家写作不是靠灵感,而是靠勤奋。”

作家是自由职业者,不像企业或者单位,有纪律约束着行为。写作其实非常孤独,完全依赖作者的意志与超强的自律。我正在创作的《镇墓兽》,是一部长达两百万字的超长小说。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故事,我想把它写成一个中国版的漫威宇宙。

另外有一点,有些人担心灵感的问题,觉得今天写完故事,明天就写不出来。海明威有一个写作小技巧,就是每天写特定的字数。不管今天的写作状态有多好,字数到了,立刻放下手中的笔,下一部分留着明天写。这个小技巧,也许能帮助大家缓解一下灵感枯竭的焦虑。


4. 在写作中感受快乐

如果自己的作品可以得到他人的肯定或者最后得以出版,那种受到肯定的愉悦和创作的快乐就会鞭策自己,自己也就会变得更加勤奋,努力练习写出更好的作品。


第19堂课 【热爱】写作是场马拉松,热爱与激情缺一不可

1.纯粹的个人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执着于自我表达,按照自我的方式去写作。

2.美学的热忱。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文学里的艺术追求。

3.历史的责任感。用奥威尔原话讲,就是渴望看清历史真相,渴望挖掘真相并重视记录

4.政治的目的。

奥威尔的写作态度,比较严谨。他属于老派的作家。如果他穿越到现在的中国,看到网络文学的发展,可能会在写作动机上再加一条:为了商业而写作。

比如说,有些人在新闻上看到一些网络作家年收入几百万几千万,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到。毅然决然地投入到网文写作中,殊不知这些高收入的作家,在全中国也寥寥无几。


1. 热爱写作是因为热爱生活本身

可能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成为作家就整天宅在家里,坐在电脑前写故事,就“两耳不闻窗外事”。其实,作家也是普通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我都抱着巨大的兴趣。我仍喜欢绘画,最近也在写作之余抽出时间来画素描;我喜欢阅读、喜欢考古,翻阅过大量的史料,而这些知识,也都会大量地运用在《镇墓兽》中。我喜欢看电影,前些年自己还有时间去找冷门电影,看完后写影评,现在仍然保持着这个爱好。

所以,我算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通过写作,把我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感受、对从各行各业中看到的世间百态用写作的方式记录了下来。热爱写作即是热爱生活。


2. 如何始终保持写作的激情?

写作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跑马拉松的时候,旁边还会有人帮忙加油、鼓励。而写作,则孤独得多。遇到瓶颈与困难,往往只能作者一个人独自面对。

所以,光靠热爱去写作,或许是不够的。写作状态难免会有所起伏,那么如何保持长久的写作激情呢?

(1)抓住表达的渴望

写作是一种表达。表达自己理解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想象……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把所有的事情呈现出来。热爱写作就是渴望表达,就是想要把自己的难言之隐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

而当你开始不断地表达时,你就会知道,你会因为表达而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起来。在之前的课里,我曾说过我喜欢随时随地地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而这或许正是一种热爱写作的表现吧。

如果你真的渴望表达,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也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任何时刻想说的话都记录下来,这不仅是热爱或者说是一种生活品质,这更是一种学习写作的态度。你要随时保持你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并随时随地地记录你的灵感,写下所能创造出的好句子。

特别想提醒的是,当你像上述那样做时,我希望你不要带着完成任务或者为难的心情去做,如果那样也就失去了记录的意义,甚至也破坏了你本来对写作的热情。写作其实是一种享受,它可以让你安静地和自己内心对话,让你享受梳理你的心情、构建你的思绪时,那种最纯粹的思想快乐,让你感受到精神活动的愉悦。

(2)保持冒险精神

写作也要冒险精神?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有的人擅长于写武侠故事,有些人喜欢写爱情小说,有的人喜欢写推理等。在自己擅长的类型、题材里,他总是发挥得非常棒。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水准可能就会有所下滑。所以,他就会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敢轻易尝试不同的题材与类型。

勇敢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尝试不同的写作。我认为,这是每一个写作者应该具有的勇气。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熟悉我的读者,可能知道我写作过程之中,有过好几次大的突破。出版的第一本书《病毒》,是中国互联网上第一部悬疑作品,也算是开了一个市场的先河;《谋杀似水年华》是我第一次尝试社会派悬疑写作;《宛如昨日》是我把科幻与悬疑结合起来;《镇墓兽》是我在历史悬疑写作方向的一个尝试,里面涉及大量的考古、人文、历史等知识。

而最特别的是《最漫长的那一夜》系列,是我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回忆、对社会的观察,融入小说,进行一次严肃文学创作。也因此,它给我带来好几个分量较重的文学奖。

(3)要有强大的自律精神

讲一个小故事:当年大仲马连载完《三个火枪手》之后,他没有选择休假,没有选择放松自己。而是在稿纸的第二页,重新开了一个小说的开头。大仲马的创作能力确实旺盛,但我看到的是他那超乎常人的自律精神。

写作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久的坚持。所以,当你准备写作的时候,不妨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说一年写十万字,或一个月写两个短篇。

当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去写作时,你不仅在写作上有了方向,也会让你暗自有了完成目标的热情。或许你得先决定写什么题材,你得想好到底写小说还是写随笔,你得确定写一篇长篇还是短篇,在写作前定好目标,并为此而努力,你会发现目标感会激发你的热情。

除了具体文本上的目标,你也可以制定好相应的写作计划,每天写多少,一周完成多少,这些都可以有一个基本的量化标准,当你有了明确的写作规划后,就需要你拿出更大的热情去实施了。

热爱写作其实就是热爱生活,而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你可以通过渴望表达、保持自律、定下目标等方式去延续和提升自己的写作激情。


第20堂课 【专注】专注就是专注写作本身

1. 专注于故事背后的材料

灵感很重要,但成熟、职业的作家,不会被动地等待灵感的出现,而是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灵感、去思考更多的问题。一个社会新闻,大多数人读过就会忘记,但敏锐的作家却能发现新闻背后的故事与价值。

我在写《镇墓兽》之前,已经浏览、阅读过大量的相关历史知识与学术报告。写作的准备期长达两年。所以,不要等待灵感出现,把注意力集中在材料中,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2. 专注想要呈现的故事

当你完成了素材的搜集,完成了故事最初的积累。那么,就要把注意力集中于你所要创作的故事。你想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在情感上,是偏重于爱情还是友情?所以,一旦故事定下了基调,作者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写作有捷径吗?我想,最快的捷径就是专注、认真地写。知乎上有个问题,叫作“你坚持了十年的事情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写作。十八年来,我一直在创作悬疑故事,一直在写作。得到的回报是,出版了将近30本书、获得几个分量较重的文学奖项和一大批热爱我的读者。接下来,我也会继续创作下去。


3. 专注就要关注人物

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在哪里?我认为是人物。人物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如果一部小说人物塑造得不好,故事会逊色许多。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部小说读完后,过了很长时间,故事情节可能已经淡忘,但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仍会留在脑海中。

比如柯南·道尔笔下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华生,金庸笔下的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等,古龙笔下的陆小凤、楚留香、李寻欢等……他们的故事和具体细节,你可能会忘记,但这个人物,你肯定不会忘记。

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他身上的故事潜力和商业价值,是难以估量的。福尔摩斯的故事,柯南·道尔也就写了几本,但人物魅力永远也不会过时。


第21堂课 【观察】现实是最精彩的小说,人生是最大的悬疑

日常生活是极其琐碎的,一日三餐,除了工作就是休息。如果一部小说,毫无取舍地书写这样的日常生活,毫无疑问会逼疯读者。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值得去写?我们需要进行观察。

1. 记录你所观察的人和事

比如说你去旅游,到达了景点,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匆匆结束。虽然景点是游览了,但并没有挖掘到更加深层次的价值。比如说,景点背后的历史、传说或者故事等。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你或许只是随意地观察,但当你落笔时,你要让你所写的场景和事情有一个逻辑清晰的前后顺序,这样也利于读者有更好的代入感。

平时生活里所见的人与物,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进行速写。身边发生的一件小事,乘地铁遇到的一个陌生乘客,都可以细心观察,然后进行简单的速写。字数不用太多,几百字就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手机,把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记录下来。速写的好处就是锻炼、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也可以把一些事当作写作素材记录下来。


2. 观察就是从普通走向特别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心理感受:我周围的生活非常枯燥无聊,我根本观察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啊?其实,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很普通的,没有人每天都活在动荡起伏的生活状态里,如果真是那样,人也是会崩溃的吧?因此,我们更要学会从普通生活中找到那些特别的事物和感受。

你可以试着改变你所看到的事物。比如你每天都会经过一栋大楼,或许你甚至都已经有点厌倦它了,更不要说找出它的特别之处。但恰恰是这样,你可以重新观察它一番,并试着做一些假设,把它的一些特征换成其他的样子,甚至假设它是完全和现在相反的建筑风格,那样的话又会发生什么呢?

在小说创作中,我们会说提炼或者形象化这些概念,其实意思就是我们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构造出更符合小说情节和主旨要求的事物和形象,而那些形象尽管已经偏离了现实,但正因为有些夸张和变形才会让读者阅读起来有更强大的心理冲击。


3. 用想象力穿越现实之墙

现实是沉重的,而想象力又是轻盈的。当然,不管是多么匪夷所思的想象,都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比如说,赛博朋克看起来远离生活,与现实关系不大,其实它们的诞生与人类最根本的焦虑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智能机器统治世界的时候,人的位置在哪里?这是赛博朋克一直想要探讨的主题。

现实生活的逻辑,不能完全适用于小说中。小说要遵循的是小说内部的逻辑,只要小说内部逻辑没有漏洞,可以自圆其说,就算是一部合格的小说。

现实生活里有太多的事情,值得去书写。比如说,一对正在争吵的情侣,我们不必知道他们为何争吵,但我们可以想象他们争吵背后的故事;一次简单的对话,也可以发展成一部了不起的小说。用想象力打破坚硬的现实之墙,为小说插上想象力的翅膀。


第22堂课 【理智】写作是理智与情感的抗衡

也许,有人会说,作家有很多读者,怎么会孤独呢?其实,当一个作家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整个过程基本上只属于自己一个人在孤军奋斗,你必须一字一句地完成你的故事,就像建筑师平地起高楼,就像画家从简笔勾勒到浓墨重彩,作品完成的过程需要你一个人独自推进。

一旦故事遇到瓶颈,写作时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情绪低落时不想动笔等难关,基本是作者一个人支撑过来。就像你看到一本几十万字的书,你设想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写完它,何况还有后续的修订和完善,你是不是会立马感到害怕了?因此,从0到1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精力的过程。


1. 用激情打败平凡

有很多读者会认为,一个作家写了这么多神奇、跌宕起伏的故事,那么他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跟普通人相比,肯定会丰富很多。其实,这只是一个误解,作家也是普通人,过的生活跟大家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甚至可能比普通人更加单调。

比如说我,作家的身份需要我常年不断地写作,除此之外,我很少出去应酬,除非是万不得已。我的娱乐活动,看上去也很单调,阅读、看电影,也几乎不去任何娱乐场合。

但当我坐下来写作时,生活就开始变得不一样。写作让人进入一个独特而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所以,当我写到一个好句子,或者写到一个自己满意的情节,都会感到由衷的快乐。每当我记下一个个自己颇为满意的灵感或点子,或者制定好一本书的写作大纲后,我会充满激情地完成每一次的写作计划。

跟随着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命运而一起在故事中漂泊,为某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给人物带来的种种苦难而扼腕叹息……写作和许多人的工作一样,表面上它的确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毅力,而一旦你深入进去,你会发现写作不再是枯燥地完成任务,而是一次次令人心情澎湃的旅程。


2. 理智和情感同样重要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方式。有的人比较依赖灵感,有的人一定要在某种特殊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得好。比如说,有的人一定要在寂静的夜晚时,才能开始写作。因为那时,整个世界都睡着了,只有他的思维在活跃。

我对写作的环境没有这么苛刻,写作方式也非常简单,我既不挑场合也不挑时间,只要有一块地方和一部笔记本电脑就能开始写作。比如说,旅游的途中,在车上我也能进入写作状态;在飞机场等待飞机时,也会迅速地进入自己的故事。

我曾经在一个采访中说过:“我的确不怎么熬夜,倒不是刻意的,只是从没觉得需要黑夜来培养写作情绪。有些人觉得晚上更适合写悬疑,的确晚上更安静更容易进入写作状态。但是,对于写作来说,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时间地点环境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强烈的写作欲望。”

是的,比起熬夜等等写作环境,我更看重自己的写作状态。如果说一些一反常态的环境和条件能够调动一些人的写作激情,那么对我而言,写作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我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过于依赖环境,可能会让自己的写作懈怠。今天为什么没有写?你可能就会找出借口,因为下雨了或者天气凉了,导致自己的状态不好或者没有思路。世界上所有著名的作家,都有着良好的写作习惯。村上春树每天雷打不动地从早上写到下午,海明威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每天一定要写满规定的字数。我喜欢的史蒂芬·金,同样也是这样,每天一定要写满两三页。

所以,写作其实就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情感,可能是意味着你的故事灵感;而理智,则是你的自律。有时候,自律比灵感重要。


3. 冷静是找到最合适的内容

写作方向很重要。类型小说有很多细分领域,武侠、爱情、科幻、悬疑等。所以选择擅长的方向,可能会决定着一位作者所能达到的高度。一位作者明明不擅长处理情感,却偏偏要去写爱情小说,到头来不是会事倍功半吗?

我曾听过一个说法,写作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我觉得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完善自己的作品,你在不断地修改、打磨的阶段,自己的故事也会逐渐完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写作对于作者来说,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写作需要大量的锻炼、大量的试错,在这个过程之中,你会察觉到自己擅长写什么故事,自己文字的优势在哪里,然后通过大量的学习,可以弥补哪些不足,可以用技巧掩盖哪些瑕疵。所以,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非常重要。

这是从大的层面去理解写作方向。具体到一部小说里,写作方向同样重要。想要写什么故事,故事的基调是什么,将会决定着作者的整部小说的走向。当整部小说已经进行到一半,你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另外一个想法或者另外一个灵感。这些,可能会导致故事走向发生根本性转变。

这时,作者就需要一个相对客观、冷静、理性的态度去审视这个因写作激情而产生的想法。到底真的是灵感的杰作,还是它只是超出故事范围的多余部分。所以,学会用冷静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作品,这样你在写作中,就可以把你的写作激情引向更为合理的写作轨道上。

我曾经和大家聊过不少次关于我的一些作品的删改问题,特别是像《生死河》这种快写完又推倒重来的作品,以及我最新的作品《镇墓兽》也改了十多稿,虽然我写得愉快而充满激情,但冷静地分析就发现了更好的写法,而要求自己重新写过,这不仅是对读者的交代,也是对自己作品的一个提升和完善。


第23堂课 【自律】写作是一场漫长而又需自律的马拉松

1. 自律就是有健康的生活状态

写作也是一项工作。学校、公司都有规章制度来限制你,但作家这项工作并没有,只能依赖个人的高度自律。

2. 自律就要学会分辨消遣和消耗

当你开始写作时,最好要懂得自律,懂得屏蔽外界的干扰,懂得分辨自己写作之余,所做的事情到底是属于消遣还是消耗。

什么是消遣呢,消遣是消闲解闷,是你在疲惫之余的放松。我的消遣就是看电影与阅读,最近也重拾素描。

这些活动,都是我自身的兴趣所在。而且它们本来也属于艺术的范畴,我在消遣它们的同时,其实也会对我的写作间接地产生了帮助。

什么是消耗呢,消耗就意味着有损失,就像你拼命地打游戏,就像你看剧可以看几天几夜,就像你热衷于三天两头的和朋友们聚会聊天,它们都在无形中消耗着你的精力和意志力,自律本来就是在培养一种克制的生活方式,而你一旦如此消耗自己,不仅占用了本来计划好的写作时间,也让你难以保持稳定的写作状态。


第24堂课 【责任】好的小说一定能给人带来启示

这些年来,我写了将近三十部小说。对于我自己来说,每一个阶段的写作,都会有不同的诉求。随着我写作经验的增加,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举个简单的例子,相比《幽灵客栈》和《荒村归来》比较注重悬疑元素,在写《谋杀似水年华》《生死河》时,我更加关注爱情与当时社会现实,也就是我在社会派悬疑写作风格方面的尝试。

再到《最漫长的那一夜》,我又倾注了新的创作动机,想要去叙述自己的童年、上海记忆以及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比如说,我在不少的短篇小说中,引入当年的网络流行语。

一方面是为了能跟年轻的读者拉近距离,另外一方面,我也有个小小的私心,就是能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语言最能反映时代,每一个流行词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多年以后,如果有研究者读到我这些小说,我希望他们能在这些文字里感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我也希望能以文字为时代留下一些痕迹。


1. 责任就是要关注并反思现实

仅仅关注现实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努力地反思现实。我们身处的社会,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或许多少都有些焦虑和浮躁,这就导致了我们很多时候只能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不去深刻地反思现实生活背后的原因,作为一名小说家,我们有责任走在读者的前面,去洞察更多的现实真相,引领读者走向更为清醒和智慧的人生。


2. 责任就是展示健康的生活态度

无论是网络小说大行其道,还是各种网络游戏的盛行,我们已经生活在了一个有太多诱惑的社会,仅仅是刷刷网页、打打游戏就能很容易地度过一天。但在我看来,这样的生活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生活,过分沉迷一些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或者专业能力的事情,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

小说家的责任就是提供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就像我们看了一些伟人的传记,我们知道了他们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努力而促使我们奋发向上。但好的小说一定不是心灵鸡汤,而是更为深刻地描绘出了社会的现状,即使是写丑陋的生活,也是让我们读后知道以此为戒。

展示出那些漂亮美丽的面孔、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时,则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之美。正如雨果在《名利场》中对虚伪的贵族和唯利是图的暴发户的描写,让我们察觉到了人性之恶;也像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写出于连那顽强不屈的奋斗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之美。

一个好看的故事是作者不容推辞的责任。让它们有着更深、更广阔的思考,则决定着一个作者所能达到的高度。


3. 责任就是找到独特的角度

一个作者要有自己的风格,最终还是要确立自我。这里的自我,可以是自己小说文本的独特性,也可以是语言高度风格化,让读者一眼就能读出,这就是你。如果说烙下你个人印记的特殊素材和表达方式,能促使你的小说变得与众不同的话,找到不一样的写作角度则会让你的小说有了更为深刻的眼光。

古往今来,我们的小说主题基本上离不开人之常情。有人总结了小说的几大主题,一是复仇、二是爱情、三是冒险。复仇的经典模式,可以是俄狄浦斯的弑父故事;爱情,可以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冒险的模式,其实就是早期人类在拓展疆域的时候,不断遇到新事物,就产生新故事,像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经典的冒险小说。当然,现代文学又有新变化,更关注个人的内心,探索自我。这也可理解成,外部探险转由内部探险。

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情绪,可能早就被反复写过许多次。在故事模式上寻求突破,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但每一年,我们还是会看到大量的新书出版,看到大量的优秀作品诞生。

比如说,如果你一直关注奥斯卡影片,你会发现那些获奖甚至被提名的影片,大多数都质量上乘——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我们不断地创造出好作品呢?那就是表达的角度。找到独到的角度不仅是优秀作品的特质,更是作者们的责任。

独特的角度之所以是一个作者的责任,是因为我们不能让自己的作品沦为同类作品的重复,否则对于读者来说,阅读体验和阅读收获都会大打折扣。独特的角度之所以是一个作者的责任,更是因为作为一名写作者,我们有义务让我们的作品引领读者发现不同的世界,转换看待生活的角度。

在我自己的写作经验里,一开始我并没有刻意地要去写悬疑小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读者的反馈,渐渐地我发现我的小说被一致地认为属于悬疑小说类型。对于写作者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悬疑就是一个切入现实的独特角度,很多用现实话语无法表达的东西,放在悬疑的世界里都可以迎刃而解,我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写作自由。


点评

没有废话,上来就是倾囊相授,让我不由得一阵感激和佩服。

作者启发了我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开始思考倘若是自己来写又会采用怎样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就这样当我采用这种态度来阅读的时候发现以前那些在我看来平平常常一闪而过的文字像是活过来了一样,突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比如当我读到年迈的父亲看到当兵多年的儿子归来的时候由于惊喜之情跑得太快将自己的椅子不小心绊倒了的细节,我反思倘若我来写的话我会注意到这个人之常情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我有一点很倾佩作者,就是他能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坚持写作,并且克己自律保持专注不为外界所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创作自己的奇特王国中,这一点我真是自惭形秽。我明明知道无论做什么事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时要躬行,唯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某项技能,但我总是懈怠,想着明天又一个明天,于是到现在我都基本没怎么动过笔,等到真需要自己动笔写文章的时候,才猛然惊觉自己词汇量的匮乏和写作思维能力的欠缺,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觉得丑陋不堪,不值得别人浪费时间阅读。

我觉得作者提到的观察生活并进行丰富的联想这点很好,我虽然平时也有观察别人的习惯,但我的观察只是留于肤浅的表面,看看别人的相貌生活习惯,再猜测一下他们的生平目前的心理状态什么的,我并没有进入深层次的思考,没有想这个人是否是某个社会典型般的存在,没有想这个人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对生活是否有一套令人惊叹的见解之类的,更没有进行发散的思维,对他的故事进行虚构和想象,没有将他们作为写作素材积累下来也没有进行百余字的简单素描锻炼文笔。

我这人很少阅读当代文学作品,因为无论我去哪家书店,看到的那些摆在书架上的现在热门书籍基本都没有什么阅读价值,很快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沦为尘埃被世人遗忘在角落里。我阅读当代作品更多是出于一种猎奇的心态,看看同时代的人如何将自己身边的这些带有时代特征的元素表现出来,是否能让它们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些表达方式是否也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

写作是需要天赋的,因为写作需要作者拥有比常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更加流畅自然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加敏感细致的观察能力,更加专注于沉思的思维能力,对此,我感到十分难过和遗憾,因为我自知自己是个十分平凡无奇的人,不具备什么天资,有时还为自己脑海里一片空白或者思维困窘而羞愧,真的羡慕呀,那群在理科世界里嚣张跋扈,在文科世界里填词作赋的天之骄子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蔡骏24堂写作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