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持续提升生活质量的能力

[文|黑桃7]2018年,我决定辞掉产品总监的职位,而且要裸辞,临走前整理用了六年多的笔记本电脑,本以为会需要移动硬盘把个人文件都拷贝走的,但出乎我意外的是,我竟然一边浏览一边删除!!这和我以前的习惯一点都不符,就拿照片来说,累计有50G左右,第一次删除到35G,但最后删到仅剩几个G而已!

做完这件事,反思这几年,发现这几年的时间跨度,我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学开始,是追求越来越丰富,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体验,什么都想要,但是近三年,我却一直在做减法,从各个方面,开始追求单一和深入,而且减法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奇怪的是,减法做的越多,收获反而越多。

如果说是什么事件对我的改变最大,可能要数生活中的断舍离,让生活通透、减负,从实践的结果来看,经济投入会下降而生活质量会提升


初识断舍离,2016年的某个瞬间

缘起2016年,无意间看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个下午一口气读完全书,对书中的很多观点和做法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床底下、衣柜里、行李箱常年堆着的旧衣服

很多甚至是初高中的衣服,还有很多各类亲戚朋友送的衣服

衣服长年压在箱子底

皱皱巴巴起球的

不喜欢的颜色

明明一尺九的腰,非要买的一批二尺一的裤子

#~各种角落堆积的不用的生活用品

#~还没开封就过期的茶和药

#~一堆又一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会用上的绳子、备用的灯管、几十米长的网线

#~廉价的礼品、赠品

#~几个箱子的纪念品,比如支教期间的备课笔记,练习册,毕业时的照片,纪念册,各种小纪念品


#~冰箱里冷冻室冻了一年的肉,各种饺子,不爱吃的剩菜

这些不就是我们的生活日常吗,他们于我没有任何价值,却占据着我们生活空间的绝大部分,生活空间的逼仄感总是让我抓狂。

那个周末,我就决定要做一次断舍离,按照书中提出的建议做法,

以自己的内心为中心,以“现在、当下”的心境为依据,分析辨别那些真正需要的、对自己有价值的、能带来生活支撑或情感愉悦的;


第一次大清除,意想不到的通透和轻松

然后我开始整理东西

#~先从衣服开始,因为衣服是体积最大且相对好辨别的

不喜欢的,穿出去感到不自信的

旧的皱皱巴巴,起球的,走形的

尺码不合适的

颜色不合适的(这个很关键)

不符合我当下年龄和职业特质的

第一个周末,我扔了4个大大编织袋的东西,整个家瞬间感觉就是通畅,随之带来的是内心的通畅。然后我一下子爱上了这种断舍离,连续4周,周周都在大批量的扔东西,这个过程最难取舍的是那些“看起来很新,可能很有用的”但是对自己却没有用的东西,比如我那些没有穿过的新衣服,没有开封的全新的锅,笔记本或者30米长的高质量网线。

现在看,真实多的惨不忍睹

#~家具也开始扔出去

扔过衣服之后的大约一个月,我做了一个更大的决定,扔家具!

扔的另一种形式是卖掉,要耗费一点时间,但是有经济回报,这里一定注意,不要因为心疼,觉得少卖一点吃亏,假设卖不出去我们请力工搬出去还要额外掏钱,低价卖掉相当于别人免费帮你搬走还要给你钱。

基于假设的收益都不是收益,所以这样思考低价卖掉家具这件事,会更轻松

我把家具的大部分都在转转上卖二手了,把原来房主留下来的3.8米+贵妃躺的沙发,电视柜,茶几全都卖了,然后把卖不了的一些小家具全都扔了,板子拆下来留了一段时间(最后改造用了一些,剩下的全扔了),又在转转上买了一个床头柜和两把藤椅(晒太阳用)。扔完家具,感觉客厅变大了一倍。

#~纪念品最难取舍,但千万不要放过

最后一步,扔的是纪念品类的,以前我有些收集控,喜欢邮票、本子、各种出行的票根、单据,详细到如果用excel统计一下可以计算出我的所有出行花销以及行动轨迹,这一步扔的东西体积不大,但耗时很长

因为做这一步,实际上是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整理。

有些票据,是一些已经过去的感情

有些票据,是一些深刻的记忆

还有些,好像回忆不起什么了。

做这一步时,我几乎不断处于发笑发傻,热泪盈眶,静静回忆几种状态中,纪念品的清理,大约花费了我两周,又在隔了半年之后进行了第二次,最后留下了一个鞋盒子那么大的小箱子,用来装载我最珍贵的回忆。

有些书,买了其实不会看

周末居然不用打扫房间啦

做完这些清理之后的那一周,我发现家里竟然可以一两个星期不整理也不会乱

因为空间和物品的比例已经达到了质的变化。

单纯追求收纳只是掩盖问题而已

很多人崇尚收纳,买了好多的收纳柜到处收纳,比如床底下、沙发下、柜子里怎么收纳能放下更多的东西,但其实收纳这件事,只是文件压缩或者磁盘整理,这是治标不是治本,就比如你有100升,压缩30%还要70升,如果你只有30升,压缩10%也不过27升,27远远小于70这个道理如此浅显易懂。

所以有效收纳的前提,是物品总量和空间的比例问题。

我记得在没扔东西之前,房间如果一周没收拾,到周末的时候可能没有一处是干净整洁的,那真是一个经常边打扫边暴躁的时光。


爱上扔东西,成为习惯,不扔竟有些焦虑了

然后我彻底爱上了这种扔东西,每周我会做一次房间整理,

只做两件事:扔东西和抹去灰尘。

甚至我会对我的爱人说,这个琴你要是不练,下周可能会不见哦,然后我的爱人和很至亲的朋友经常会瑟瑟发抖,因为他们收到我的警示而无动于衷的话,那么他们的东西也许会不见,不过这样做的好处是,他们买东西或者在我们的空间里放东西,都会特别谨慎,尤其是那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


那么我不做整理了吗?

在完成了扔东西的步骤后,相当于对我的生活空间做了一次大清理,我空闲出好多空间,然后我借鉴了断舍离中说的收纳法,又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最后对我的生活空间做了分区管理

A.卧室:

床,衣柜,床头柜

简单描述一下

1.床上什么多余的东西都没有,铺上我最爱的床单,像一片碧绿的湖水

2.床头柜:一灯,一盒纸抽、两个抽屉一个放日用品(指甲钳,针线盒一类),另一个放使用间隔周期长的日用品(热水袋,清扫的小刷子)

3.衣柜:分为外衣区、裤子区、T恤区、内衣区、床品区,整理后清晰可见

B.客厅:

书桌一张

简约拼接书架三组

迷你沙发一张

大地毯一张

DIY小吧台

玄关鞋柜

简单描述一下

1,迷你沙发+书柜:前面我提到扔了一个一般家里常用的3.8米的大型沙发,因为我评估了一下,我家的人口及期望的生活状态下是不需要那么大沙发的,沙发是一个占据空间又令人懒散的地方,但是没有沙发看书休息甚至待客也不方便,于是我把自己小公寓时精心挑选的紫色布艺沙发摆在了客厅,又在京东挑选了一块2*3米宽的地毯,还有我原来买的DIY书架,把客厅搭建成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生活习惯的休闲学习区。

2、DIY小吧台:因为爱喝咖啡所以买了咖啡机,这里又是客厅的电源插孔位置,后来干脆把我所有的喝的相关的东西都放在这里,自制了一个操作台,用的木板是我把电视柜拆掉后选留的木板,下面可以作为电源收纳空间,一举两得。

3、鞋柜要说一下,断舍离里面有一部分关于回家要把所有兜里东西掏出来整理这件事,我践行了三年左右,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非常有效!非常有效!

重要的是说三遍

回家后把所有兜兜,包包掏干净!

回家后把所有兜兜,包包掏干净!

回家后把所有兜兜,包包掏干净!

说一下我是如何调整鞋柜的台面的,方法很简单,用各种质量好的盒子(手机包装盒,化妆品包装盒)做了分类,进门是放钥匙和手霜口红的区域,背面一个放卡,一个放单据(临时,定期扔掉没用的)

C.次卧:

空空如也,做运动时拿个瑜伽垫就可以开始

断舍离,持续提升生活质量的能力_第1张图片
意向装修图

为什么说我每天都在做整理呢,因为我把所有的事都大致分了区

比如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掏东西,会把兜里所有的东西掏出来,钥匙手套放好后,兜里的其他东西就要处理了,比如电影票、超市小票记账后我就会直接扔到垃圾桶,去超市买完东西会直接将所有东西分类放好,如果有替代品我会直接扔掉旧的。所以整理是几乎每天都发生的,并且养成习惯后,不这样做,反而不舒服。


断舍离这个居家操作,竟然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第一个影响,买东西居然要思考

我以前和大家一样,是那种倾向于冲动消费,就是满足自己的冲动很重要,只要经济允许,基本就是看着有意思,想体验就会买,现在买东西,习惯性的我会先问自己,确定要买的理由是什么?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很好权衡,基本不会后悔,但经过总结发现有三种情况人是比较难以掌控自己的

第一种情况是“实在太便宜了”,尤其是日用品打折

我有一次去超市,本来是去买菜的,但是进门摆着大促销的卫生纸,就是那种所谓的原生态黄色的纸,价格比平时要便宜30%,本来王胖子说买一袋(12卷),我说来3袋吧,反正要用的,结果买回来发现,并不是我们平时用的质感,遇水就糟,那两个月我们每天都在祈祷快点用完(笑中带泪)

这次的教训还是很明显的,一是我并没有认真去分辨品牌的真假,二是太便宜了,导致我放松了其他标准;

第二种情况是“导购太热情了,销售技巧太强悍了,你身边的朋友们也都觉得不错,都热情邀请你加入”

大家是不是有这种经历,就是如果你路过酸奶区或者其他什么视频区,有试吃而你吃了,多半你都会买一点,只要东西不是特别难吃,你肯定会买,不买自己就觉得有点难受。还有瑜伽啊,健身啊,买衣服时大家都说好看啊之类的,你多半也会在怂恿下就买了。这种情况我也是抵御了很久,推荐大家看一本书, [美] 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看完你这本书,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试吃这种方式是一个屡试不爽的销售技巧。按书中阐述的内容,这是人类互惠原理在起作用,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如果人家施恩于你,你就应该以恩情报之,而不能对此不理不睬,更不能以怨报德。于是,我们身边这一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就被某些人利用谋取利益了。理解了其现象的科学原理,也就理解了你在潜意识中是如何思考的。

第三种情况是“我希望我那样做,然后买了相应的东西”

最近一次惨痛的经验是,我决定动手学一样乐器,我自己一直喜欢吉他,但是我身边几个朋友说强烈推荐电子钢琴,包括声音美妙,可以独立成曲,等等,我自己在两种乐器间犹豫不决,但是最后我选择了大家提供的“理论”上更合适的建议,即学习钢琴,然后我花了5000元买了一款雅马哈的入门级电子钢琴,拿回来第一周我自学了一首《铃儿响叮当》,但是我始终觉得钢琴声音太小,对我内心而言不够“带感”,说不上来的感觉,然后我以需要找教练,游泳没时间弹琴为理由,闲置了两个月,两个月后的某一天,我决定不能这么下去了,跟王胖子开诚布公的说我内心真实的感受,最终,我把它挂到了转转上,以3800元的价格让给了一个年轻爸爸,钢琴抬走的那一天,我觉得心里很轻松,不管弹钢琴是一件多么高雅的事,他终究不适合我。

这次教训我是被“希望未来的我”所蒙蔽的,我希望我成为一个更好的我,然后就放松了警惕,买钢琴的行为已经变成了“让自己变好”这种心理暗示,于是变得特别有吸引力而没有自控力了。

不断的掉坑,不断的爬坑之后,生活确实有很多的改观。


第二个影响是,生活没有那么多的一地鸡毛了

衣柜里的衣服几乎都是合身的,而且风格和色系相对统一,数量虽然不多,但是都喜欢,穿出去至少是舒适的。

我的用具都是挑选过的,数量并不会太多,而且绝不重复,品质和体验都在长期经济适度(即使用寿命内的均成本)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后来买日用品就偏向在严选上买,这也算一个小小购物偏好吧。

比如我只办了游泳年卡并坚持游泳,现在已经自学蛙泳和自由泳,正在进阶练习。但是不管健身房搞什么活动,瑜伽馆怎么劝我,我都不为所动,因为我知道,即使办了卡,我的时间和兴趣点都会让我重蹈覆辙。

我偶尔会使用转转把有价值的东西转卖出去,最近发现转转收二手书,前两天一口气卖了22本,又买了9本。关于转送别人这件事,我不是很建议,除非送的东西从客观角度看,不论是品质,用途还是对被赠人都是超出预期的,不然很容易陷入好心并没有合理回报的怪圈中。

以上,再搭配去年开始进行的家庭理财和支出规划,将更多的收入投入到相对少量但对自身成长和生活更有利的方向上,还能有点盈余。


第三个影响是,决策逻辑完全不一样了

做决策是心理上的,因为行为上要思考自己购买什么并最终使用其做什么,所以就需要向更上层思考,我要做什么,目标是什么,怎么投入时间,所以生活中会更聚焦,聚焦我关心的人,我的工作,我的成长。

知乎上曾有个高赞问答,说什么事能让你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第一名的回答是“经常扔东西”,不知道是不是那些经常扔东西的人来点的赞,但这确实是一个行动后会发现无比正确的事情,为什么行动能带来这么大的心理变化呢?

之前读过一本管理书籍,是(美)埃米尼亚·伊贝拉的《逆向管理,先行动再思考》,本来是讲工作方式方法和思考模式的,但行为与认知的科学在一个人的各个领域都是想通的,逆向管理说,你先把事情按那样做了,再去思考价值和意义,会带来认知上的转变,这是心理学中认知不协调现象的一种解读,即态度或决策的改变可能是行为的改变所引起的。

虽然这一切是从“行为上的断舍离”开始的,但坚持到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带来“思想上的断舍离”

人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一个人的注意力,注意力决定了时间的分配,也决定了金钱的流动,所以思想上的断舍离,本质上就是注意力的再分配。

最后,希望所有期待生活改变的人,都先尝试一下断舍离,只有变化才能带来变化!


读都读到这里了,就顺手点个赞吧!

其实断舍离不仅仅是生活空间的,我反思总结时发现,2016年也恰好是我职场转型的重要一年,不仅思维和工作方法有颠覆性的改变,工资收益甚至翻了几倍.这些转变有职场,个人成长,行业思考,我会慢慢整理成文章和大家分享


欢迎一起交流呢!

本文已发布在知乎

你可能感兴趣的:(断舍离,持续提升生活质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