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揭开金字塔上最为神秘的斜向小通道的奥秘、竖井通道之谜和胡夫金字塔内防盗系统的具体设置、操控之谜。)
2002年,由埃及文物委员会主席哈瓦斯博士所策划的、向全球现场直播的金字塔探秘考古活动,使得胡夫金字塔王后墓室内的神秘小通道之谜成为了令全球瞩目的聚焦点,而通道内出现的又一个石门,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无限的遐想。
虽然最后没有发现密室之类的、具有轰动效应的重大发现,但其探测的结果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考古成果。它客观的给我们展现了南侧小通道的详细的内部结构,为我们研究和正确判断小通道的用途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佐证。
一、胡夫金字塔斜向小通道的探测活动
在胡夫金字塔的国王墓室和王后墓室的南北墙上都有一个神秘的斜向小通道,而且通道口的位置、高度和尺寸都非常相似。这些斜向小通道中,国王墓室内的两条小通道都通到金字塔外。而王后墓室内的两个通道却都没有通到金字塔外。
这四个神秘小通道的用途一直是引起人们极大好奇心的未解之谜。
在1993年的第一次探测活动中,首次让遥控机器人进入南侧通道。机器人沿通道行进64米后发现,通道上端被镶嵌有两个铜挂件的小石门堵住。
在2002年的那次直播的探测活动中,考古工作者们将一个名叫“金字塔漫游者”的机器人送入南侧通道内。
在上次发现的石门上钻小孔后,送入摄像探头。发现石门后面的通道离石门二十多厘米处,又被粗糙的带有裂纹的石灰石块堵死。
而对北侧通道的深入探测是在2011年5月进行的。这次使用的机器人叫“绝地”,是一种可拐弯的蛇行机器人。
当“绝地”机器人经过两次曲折,进入到64米后也和南侧通道一样,被镶嵌有两个铜挂件的小石门堵住。
虽然这几次探测活动没有发现众人所希望的、具有轰动效应的密室之类的重大发现。但其探索结果为我们揭开斜向小通道之谜和金字塔上相关之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手影像资料。
北侧通道出现两次曲折的原因应该是为躲避大回廊结构和其上面很可能存在的“神秘大空间”结构。而且当初这两个通道并没有与墓室打通,而是都停留在离石壁约12cm处。
是英国工程师维恩曼•迪克神在1872年,看到国王墓室内的两个斜向小通道后突发好奇,执意要在王后墓室里找出类似通道。就用凿子在与国王墓室通道口相应的位置上凿开了这两个斜向小通道。并在北侧通道内发现一个石球和一个铜制器件(它们的用途将在后面的穿绳步骤中还有介绍)。
王后墓室内的这两条通道的长度和角度基本一致。这也证明了前面“揭秘埃及金字塔:连载之四”上所提到的“胡夫对国王墓室上面的减压室对国王墓室的安全保护作用感到放心后,就停止建造这两个斜向小通道,放弃了王后墓室的“备胎”地位,更没有启用这两个斜向小通道”的推论。
同时也证明了至少在建造王后墓室之前,胡夫已设计好建造国王墓室的推论。
而这两个镶嵌有两个铜挂件的所谓的石门,应该是在建造施工中防止异物掉入通道里的石板盖,而铜挂件则是在外侧便于拿起的把手而已。
而对于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们提出的石门后面可能存在所谓密室的猜测,也许只不过是一个猎奇的愿望而已。
二、目前,学术界对斜向小通道建造用途的猜测
对于斜向小通道建造用途的猜测主要有三种:①通风通道;②通往密室:③指向星座,是法老的灵魂通道等。
而王后墓室的两条小通道的两头都被封堵说明,这些通道的作用并非是早先认为的用于通风,通风通道的说法不成立。
而作为国王墓室“备胎”的王后墓室的结构来说,国王墓室和王后墓室内的斜向小通道的建造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国王墓室内的两条小通道一直通到金字塔外,而王后墓室内的小通道则因被放弃而被封死的。所以通往密室的说法同样也是不成立的。
这次南侧通道的第一个石门后出现粗糙有裂纹的石块,明显是砌筑金字塔的粗料石砌块,应该是石墙,而不是所谓的第二道石门。以此可以确定,北侧的石门背后也同样是会被粗料石所封死。
而认为它们指向星座,是法老的灵魂通道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这一说法应该是人们在无法推测其实用性用途后,就把它与天相神学或丧葬文化风俗牵强的联系起来。
提出国王墓室的南斜向小通道指向猎户座,北墙上的斜向小通道指向天龙座;王后墓室的南斜向小通道指向天狼星,北斜向小通道指向小熊座。并提出这是为了让法老的灵魂通过这些个通道奔向指向的天空星际。
这些理论明显是臆测,而且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如果是这样,那么王后墓室的通道应该通到金字塔外,或者是王后墓室和国王墓室内的通道的指向应该完全一样才对。但它们的指向角度却完全不一样,这明显不合乎逻辑,而且探测中发现小通道内是曲折的,并不是直线。
如果是灵魂通道,是丧葬习俗,那么在其他的金字塔上也应该有这种通道的。但在其他金字塔上却从来没有发现过有类似于这种象征意义的通道,天空上斗转星移,随着季节和时间,星座的位置也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所以也不能证明国王墓室的通道一定指向某颗星星。
而考古文献也显示,第四王朝的古埃及人所掌握的天文学知识非常有限的,所以这种理论也不具有说服力。以此可以判断,上面的几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三、斜向小通道真实用途的线索
为揭开斜向小通道的真实用途,先从施工技术条件来分析这些斜向小通道。要在金字塔内建造这些结构复杂的斜向通道,以古埃及的测量和施工技术条件下难度很大。
这说明墓室内修建的这些斜向小通道,一定是与墓室内的某种非常重要的需要有关;而且这一需要与墓室内的特殊结构设施之间应该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联性。
而对于法老们来说,墓室是放置法老木乃伊和陪葬品的最重要地方。修建金字塔陵墓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这一墓室,保护他的遗体和陪葬品免受盗墓者的干扰,使他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永生。所以墓室的防盗问题应该是其最为重视的问题。
以此可以推测,这些斜向小通道的建造应该与金字塔的防盗设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联性。
四、胡夫金字塔的防盗设施
通过研究胡夫金字塔的防盗系统的设置情况就会发现,它的防盗系统的设置是与以往的、任何金字塔的防盗系统是完全不一样的创新设计。
它所采用的是从内向外封堵墓道的独特方式。这一设计思想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非常的先进和巧妙的。它的这一防盗设计主要包含两道防盗设施。
第一道防盗设施
是将预先存放在大回廊通道里的三块坚硬的花岗岩封堵石(很可能还有十几块石灰岩封堵石)顺着上升甬道的斜坡道下放,把金字塔的上升甬道口和上升甬道严严实实的封堵。上升甬道口上的这一道封堵石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有的封堵状态。
〖安葬活动时,是通过在预先放置的封堵石上面的,利用两侧斜台面凹坑铺设的地板上(如图)运送木乃伊和陪葬品。〗
第二道防盗设施
是在国王墓室入口水平甬道前的防盗系统小房间内。这里的花岗岩封堵石块早已遭到盗墓者破坏而不复存在。但在这小房间内依稀还可以看出其防盗设施的结构特征。
很多学者依据东西墙壁上三个凹槽推断,认为在这个空间里曾经挂有三块厚约0.5米,高约1.5米,宽1.2米的封堵石。
但如果要考虑到这是国王墓室的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性和上升通道口设置的三块、每块6吨多重的巨大封堵石,而且拥有浮力起重设施的条件下,在这里放置一个更大更重的整块花岗岩巨石应该是更为合理的。
所以合理推测,这里曾经悬挂着长1.9米,宽1.2米,高约1.5米,重量接近10吨,两侧面各有两条凹槽对应东西两面墙壁上两个凸出石条的花岗岩巨石石块。
在这个小房间内建造有奇特隔断墙结构应该是为了防止封堵石的上层直接暴露在外。同时放置吊挂封堵石块时,隔断石墙和南侧空间作为砂箱,用漏砂方式来放置封堵石而设计建造的。隔断墙北侧的0.5米宽狭窄空间应该是为了让操作人员爬过去解开捆绑在三个横木梁的悬挂绳索而留的。
据合理推测的预先放置这块封堵石的具体操作方法是;
先用泥砖或木板堵住南北两侧出入口形成一个漏沙箱,灌满沙子。再将封堵石两侧的凹凸槽对准东西凹凸槽放置上去,再用4道绳组把封堵石和放在封堵石上面排列好的3根长1.6米,直径0.4米粗的结实圆木横梁捆绑在一起,并用木棒将捆绳绞紧住。
然后把下边的南北出入口的封堵物移开,让封堵石下的沙子流出。随着沙子的流出封堵石也随着下降,直到圆木横梁搭载在西墙上设置好的半圆形凹槽部位上被卡住,再把下面的沙子全部抠出来。这时的封堵石的状态是被悬挂起来的。
封堵石块的底面离地面高度约为1.1米,和墓室甬道高度差不多一样高。然后在东西两侧石墙凹槽内各放置3个支撑木柱,并在支撑柱和封堵石底间(或地面间)打入木楔,使这些支撑柱承受一定的封堵石的重量。
这样形成6个支撑柱和3个横梁通过4道绳索共同来承受封堵巨石重量的双重保险,以保障封墓前墓室通道的安全畅通。
直到法老的遗体安葬完毕后封墓时,这块防盗巨石才会被放下,入室通道就会被严密封堵。
也许当时的胡夫自信地认为,以当时先进的铜制凿子等工具是难以打通这两道坚硬的花岗岩巨石的防盗设施的,所以应该非常的安全。但后来的结果表明,这两道花岗岩防盗设施还是没能阻止盗墓贼的入侵。
在胡夫的这一防盗系统中存在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这两道封堵石的最后安放如何操作的问题。
目前研究金字塔建造方式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的负责最后封堵任务的工匠们利用某种绳索的操纵方式先将墓室口的封堵石放下,再用撬棍类工具将封堵上升通道口的三个巨石顺着上升通道放下去,堵死上升通道口后再通过秘密修建的竖井逃生通道逃出大回廊,再沿下降通道爬出金字塔,然后封堵和隐藏金字塔入口。
这种说法有重大漏洞。如果真是这样操作,那么他们辛辛苦苦修建的第一道防盗设施就会形同虚设。盗墓者就可以很容易的通过竖井通道绕过上升甬道口的防盗设施,直接就可以进入到大回廊里。
这是因为人要从竖井逃出后,在竖井通道上根本没法再设置防盗设施。下降通道处的竖井入口又非常的明显,无法隐藏或掩盖。最多就是用一些石块从外堵住竖井通道的下端和下降通道,起不了多少防盗作用。
所以可以认为这条竖井通道的设计和建造的目的应该是为辅助地下墓室的建造施工,为建造巨大的地下墓室空间提供通风和人员的紧急通行而开辟的。
不可能是为最后完成封堵墓室的人员的逃生通道而专门设计建造。更不可能是有一部分人认为的建造者们偷偷地修建的。
而为了使第一道防盗设施起作用,这条竖井通道应该是在上面入口处镶嵌入石块,将其严实的封堵住,使之从下面无法打开。早先探险者们的探险记录也支持这一推论。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早先金字塔探险家们的记录中都没有关于竖井通道和下降甬道的下半部的记录,当时的竖井下半部和下降甬道的下半部是被碎石所填满,而不是加工好的封堵石块。
竖井的上入口处原本还有伪装的石块。而这更有可能是为了在台面上运送滑橇架,直接用加工好的大回廊斜台面石块镶进出入口里,堵死了出入库。
后来打通竖井通道的是一位叫乔互尼·卡维利亚的探险家。他是在1817年尝试从竖井上部入口向下探索,但因碎石太多而失败。随后他开始清理堆满碎石的下降甬道,终于找到竖井的下端入口处。再向上挖掘,终于打通了竖井通道的。他还打通了通往地下墓室的水平甬道,发现了地下墓室。
这也说明竖井和下降甬道的下半部很可能在金字塔建造中随地下墓室的废弃而被废弃,这两个通道的下半部可能也随后被建筑废弃物所填满。
而竖井下半部分的碎石应该是从上入口填入的。而且竖井上入口处原本有伪装的石块也说明竖井不是最后的撤出通道。因为从下面狭窄的竖井通道里是无法完成这一操作的。
那么,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操作这些沉重防盗系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非常的残忍,在下葬法老后需要留下一些人操作完成封堵系统的工作后自己被封在里面为法老而殉葬;
另一种选择是先在金字塔内的防盗设施上设置机关,在金字塔外通过操纵这个防盗机关来完成。这听起来很像是神话。但从斜向小通道结构上可以确定胡夫法老是在金字塔的建造之初就已计划好了这一如同神话般的防盗设施操纵方案。
这种方案需要修建塔内和塔外的连线通道。由金字塔外操纵穿过这个连线通道的绳索来启动金字塔内防盗设施上的机关来完成封堵任务。
而神秘的斜向小通道正是这个连接金字塔内外连线通道。
国王墓室和王后墓室内的斜向小通道就是为这种穿入操纵绳索和拉动操纵绳索而设计建造的。王后墓室的通道是因为被放弃而被堵死。
再看国王墓室内的两条斜向小通道的22cm x 23cm的截面尺寸,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操纵这一设施需要130KN的拉力。
假设用直径为30mm的普通麻绳作为牵引绳,那么按照现代安全标准就需要17.5根绳绞紧在一起就能承受这一拉力。那么将19根绳拧在一起使用时,它的直径达到15cm左右,完全可以贯穿斜向小通道的。
还有一个最令人疑惑的通道角度不同的谜题,也通过这一推论得出非常科学、合理地解释。
从理论上讲,通过修建水平小通道所需要的工程技术要求最低,所需要使用的绳索也最短。但古埃及人却采用技术要求非常高的斜向通道。
其原因在于;在水平或低角度的通道内,因为绳索的自身重量和通道石壁间的摩擦力,而无法向内穿入绳索。如果建造时预先放入进去,就可能要在里边放置十多个年头,期间如被鼠类或蛀虫破坏,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断绳事故,无法再穿入绳索,整个系统就要报废。
所以聪明的古埃及人为了能够保证顺利的穿梭绳索,采用了斜向小通道方案。从王后墓室北通道内发现的小石球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和物证。
他们在小石球上缠绕足够长度的、结实的细线绳形成圆球状的线球。从上端的出口处放进圆球状的细线小线团,而线头留在外面,让线团边放线,边顺斜坡通道滚入到墓室内,再将较粗一点的绳系在细绳上,直至将牵引粗绳穿入墓室里。
这是利用细绳缠绕的球头状线团在斜向通道内向下滚动来克服与斜面间的摩擦阻力,能够带着细绳顺利的穿梭进绳索,解决了穿梭绳索的难题。
再看两个墓室的四个斜向小通道的方向角度。看似非常杂乱、无规律,但当我们分析这四个通道的角度和对应墓室的东西向轴线的关系可以发现一个很趣的规律;
首先看看王后墓室的两个斜向小通道。这两个小通道的斜向角度非常接近,南侧通道的斜向角度是38°28′,北侧通道的斜向角度是37°28′,都非常接近38°。
而大金字塔的外表面斜度为约52°,所以这两个斜向小通道与金字塔外表面几乎形成90°。这说明这条线路是王后墓室到金字塔外表面的最短距离。所需要的复杂的高难度工程量最少。
这说明王后墓室内的这两条斜向通道的接近38°的角度设计就是选择了这条最佳角度线。两个角度略有相差应该是当时的落后测量工具和北侧通道要绕过大回廊而产生偏差引起的,而不是为了指向某些个星星。
再看看国王墓室的斜向小通道。它的南通道斜向角度是45°,而北通道的斜向角度则是31°30′。在这里可以看出这两个斜向小通道的斜向角度相差很大。
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墓室在金字塔内的位置和这两个小通道的出口位置;王后墓室的东西向轴线和金字塔的东西向轴线基本一致,所以如果将王后墓室内的南北两个斜向小通道继续延伸,那么这两个斜向小通道的出口的高度基本是相同的,也就是出口高度基本上相互对称。
而国王墓室的东西向轴线则偏离金字塔东西向轴线向南达10.55米,虽然国王墓室的两个斜向小通道的角度相差很大,但这两个通道的出口的高度却只相差一层石块。而北侧通道的“31°30′”这个角度极有可能是古埃及人通过实际测试测出来的所需要的角度,是当时所使用的带有细绳的球状物体能够顺利穿梭小通道的最低角度。
由此可以推断,需要满足两个通道的出口高度的相互对称的同时,还需要满足穿梭绳索所必需的最低角度是导致这两条斜向通道所选择的角度相差很大的原因。这也是与王后墓室内的斜向小通道的建造目的一样,而角度却不一样的原因。
在国王墓室的入口处的西侧,开凿有通向这个大迂回结构下部的狭窄通道,在这个通道内大迂回斜向小通道段的底层被拆下,裸露出通道的凹槽。
这很可能是当时这个大迂回结构导致了从上面放进来的绳索在此处被卡住,被迫开凿这一通道,拆下斜向通道后将绳索穿进墓室,使之能够进行正常操作,而不是盗墓者开凿的。
那么,为什么古埃及人没有为躲避大回廊将斜向通道口向西方向移动?原因可能是考虑到墓室西侧的放置石棺区和墓室中央的陪葬品放置区以及这个北侧斜向小通道口到墓室口石墙壁的厚度,还有墓室到防盗设施房间甬道的长度和拉绳与防盗机关形成的角度等诸多的因素。
在这一防盗设施操作结构的完美的设计中,需要将穿梭进来的操纵绳索系在防盗机关上,同时在完成任务后还要将绳索解下抽出去。
这就需要两个相对的斜向通道来完成,这也就是古埃及人在墓室内的相对位置上设置两个斜向小通道口的原因。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测,系在防盗机关上的绳索结可能是船工们常用的两个活结组成的易结易解的“码头结”。
这种“码头结”的特点是,绳结的一头绳索可承受很大拉力,作为牵引绳端;还可以通过另一头的绳索的拉动就能轻松解开绳结,这一端作为解结绳端。
南侧的斜向通道应该是牵引绳索通道,因为牵引绳索要将枕木从南侧方向抽出。北侧斜向通道是解开绳索通道,解开绳基本不受力,只起解开绳结的作用,靠几个人力就可以解开绳结。
推测的穿绳方式是;绳索首先是从金字塔南侧上端的斜向通道出口被伸进到墓室内,再将绳头系在由金字塔北侧上端斜向通道放进来的较细的绳索上,穿过墓室从北侧斜向通道拉出金字塔外,横穿过整个金字塔。
依据国王墓室内的结构和几个明显的受损痕迹,可以推测出胡夫金字塔的防盗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这些系统的操作过程。首先在墓室口的封堵石下面放置两个两端都有穿绳索孔洞的坚硬结实的枕木作为被操纵的防盗设施机关。
据推测,这两个枕木的尺寸是高约0.7米左右,宽约0.3米,长度2米左右。在这一尺寸下,将这两个枕木分别靠东西两侧墙脚放置时人可以通过之间的空间爬进爬出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取一段结实的粗绳,用从墓室外伸进来的牵引绳索在这段粗绳上打个码头结。打结的时候将南侧斜向通道进来的绳索端作为受力的牵引端,北侧斜向通道伸出去的绳索端作为解结绳端。
再把粗绳的两端分别穿过靠近墓室的南端一侧两个枕木的孔洞分别在两个枕木上绑好系紧,这样操纵绳拉动时两个枕木能同时被拉动。
然后先将封堵石下的6个支撑柱撤下来,将两个枕木分两侧摆放好。然后有人从隔断墙北侧的间隙爬上悬挂墓道口封堵石的上方,松开绞紧的绳索并将绳索解开,使封堵石下落到下面的枕木机关上面。
然后再取结实的绳索,将绳索的一端穿过两个枕木北端一侧的孔洞分别在两个枕木上绑好系紧。绳索的另一端要穿过墓室甬道口,系到大回廊坡道上的上升通道口封堵石的放石机关上,并将绳索分别绞紧。这样两道防盗设施之间形成联动体系(如上图),用一根牵引绳索的拉动来实现两道防盗系统的启动。
由于启动放石机关的移动距离不到0.5米,远小于墓室口的机关枕木移动的距离1.9米。所以在通过操纵绳索拉出墓室口封堵石块下的机关枕木时,放石机关要先于枕木被抽出而优先启动,下放封堵石来封堵上升甬道口。随后随着机关枕木的抽出,墓室口封堵石也被落下,堵死墓室口。
上面的这些准备工作和具体操纵机关都是在等到安葬法老遗体的活动结之后,才能进行。
实际操作时,因为墓室口的封堵石的重量将近10吨,所以枕木受到上下两面的摩擦力能达到60KN左右。而要拔出上升通道口封堵石的挡杆的力量最大时(堵满上升甬道时如上图所示)有可能达到70KN,加起来需要130KN的牵引力。所以需要利用船坑内的浮力起重牵引系统来完成这一启动防盗系统的操纵。
上面的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后,金字塔内的人员全部撤出,随后就将留在南侧斜向小通道出口外的牵引绳拉紧系在金字塔南侧脚下灌满水的船坑里的浮动体上,并绞紧。然后将船坑内的水位下调来拉动系在墓室口封堵石下面的防盗机关枕木上的牵引绳索,将机关枕木从封堵石块下逐渐抽出。
这时,系在这一机关另一端上的系有大回廊内放石机关的绳索也被拉动而优先启动,阻挡封堵石下滑的挡杆几乎同时都被拔出,预先放置在大回廊内的花岗岩封堵石依靠自身重力所产生的下滑力的作用下,顺着上升甬道自然下滑,到达上升甬道口的收口处就被紧紧夹住,将上升通道口严严实的堵死。
这一过程中,先被拔出来的一些档杆在吊拉绳索的弹力作用下向上弹飞,撞到上面的大回廊叠涩结构上,留下很多的撞损痕迹(这些痕迹说明在大回廊很可能存放过很多封堵石)。
而这一系统的上面的一些三角支架在被拉长的牵引绳索的弹力作用下会飞向墓室甬道口,重重的撞在墓室甬道入口处的石灰石的边角上,撞掉了部分边缘角,留下了现在也能看到的几处被撞损坏的痕迹。
紧接着,墓室口的封堵石也随枕木的抽出而落下将墓道口严严实实的封堵住。而两个坚硬的大枕木在脱离封堵石块的瞬间被拉伸的绳索弹力的作用下重重的撞向墓道口对面的南墙和南侧斜向通道口,而巨大的动能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在坚硬的花岗岩墙壁上留下巨大的撞损痕迹。
这两道防盗设施放置任务完成后,在北侧的斜向小通道出口处,通过用人力将绳索向外拉拽,解开系在机关上的码头结后,再从南侧的斜向小通道出口处将整条绳索拉出金字塔外,然后将两个斜向小通道出口用白色石灰岩石块封堵打磨消除痕迹。整个防盗系统的操作流程宣告结束。
以目前的证据显示,当时胡夫金字塔的防盗系统,是按照原来设计方案正常启动过。这说明胡夫法老的遗体应该是被安葬在金字塔的国王墓室内的石棺里。胡夫没有理由不选择这间在当时来说是世上最为先进,最为豪华,最为坚固的墓室来安葬自己。
而被损坏的石棺上明显的撬开石棺盖的痕迹也证明,这个豪华石棺被盗墓者用破坏性方式打开的。
盗墓者首先选择空间较大,便于多人一起用力的石棺的东南角砸出可插入粗木撬棍的较大缺口,插入撬棍,将沉重的石棺盖撬起一角,然后往撬起的缝里插入些木楔或小石块垫起,逐步将石棺撬开。
在这一过程中石棺棺椁四周的沿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随后石棺内的和墓室内的随葬品都被洗劫一空,棺盖也不知去向了。
以上
从胡夫法老以后建造的金字塔中再没有出现类似胡夫金字塔的防盗设施结构,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施工技术要求很高,建造难度很大,建造施工过程极为复杂,导致金字塔的施工代价过于昂贵;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过于庞大,随后的历代王朝的国力都难以支持。
(2) 胡夫法老设计的防盗设施并没有达到他所想象的预期效果。
“马蒙通道”是闯入胡夫金字塔内部的唯一通道。但这条通道是九世纪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马蒙强行开凿的说法很值得商榷。
这是因为这条通道开凿的过于精准,不知道金字塔内部详细结构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三千五百年后的马蒙却能如此准确的开凿出通道太令人不可思议,而且根据记载马蒙进入金字塔时墓室内空无一物。
这些说明,极有可能是在安葬胡夫后的不久,盗墓者们在参与过金字塔建造并详细了解其结构的人员的指引下,开凿出这一通道,将墓室洗劫一空。后来这个盗墓通道被埃及王室派人重新用石块精心填回并掩盖。
3500年后,马蒙发现这一通道的痕迹,重新将其打通进入到金字塔,但他所见到的只是空荡的墓室和破损的石棺。这只是一种猜测,但这种可能性非常的大。这也是现在学界的主流观点。当后任的法老们看到这种防盗方式付出巨大的劳民伤财后还达不到预期的防盗效果,就被后来的法老们所遗弃。
引世人瞩目的金字塔内神秘小通道之谜也被揭开了。它的奥秘只是为操纵金字塔防盗设施的机关而修建的拉线通道而已。
但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小通道、国王墓室、墓室口的防盗设施小房间、大回廊的结构尺寸设计和整个防盗设施的结构布局的设计,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处理都做到了恰到好处,非常完美。
这也显示了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并与遗留在金字塔内的很多痕迹形成一个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支持这一推论的正确性。
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明了的天才设计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充分体现了古埃及人非凡的聪明才智和辉煌灿烂的古埃及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科学原理的超凡能力。
下集连载预告:
完整彻底的揭开埃及金字塔千古未解之谜:之十
再现埃及狮身人面的演变过程;揭开神秘的斯芬克斯雕像之谜
这是发表连载以来的第四个重磅揭秘文章。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