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我自己学习的体验是:打开书本马冬梅,合上书本孙红雷。
相信很多人,尤其是成年以后,大家对记忆力的体验大部分就是这样的了。哦,还有一种体验就是完全没有记忆力。
其实想一想,从我们小的时候起,学习这件事情就是比较痛苦的,尤其是记不住的时候更加痛苦。那么,为什么我们学习起来这么痛苦呢?有没有让学习轻松起来的方法呢?
今天的每周书单给大家带来这本《认知天性》,希望我们能从中找到一些方法。
《认知天性》这本书是由一群认知心理学家撰写的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联系,根据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各种实验,总结出的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1熟知不等于真知
我在准备考研的时候,经常会极度怀疑自己,尤其是自己的记忆力。医学考研有大量的内容需要背诵,牢记。而且还得熟练的应用。当时的我处在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打开书本什么都会,合上书本做题全跪。也就是上面说的,打开书本马冬梅,合上书本孙红雷。
书中提到了这一种现象,不过是以反面例子提到的。
就是反复阅读可以让你熟悉一段文字,进而创造出一种已经学会了的假象。但这并不代表你已经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其实你并没有学会他们。
为什么我们会不断的重复阅读来学习?
大多数人认为,在一段时间里反复学习一件事情,直到掌握是学习的不二法宝。我们将这称为“集中式”学习。集中学习可以快速收效,这一点往往表现的非常明显。
比如大学考试前,我和我的同学们往往会集中精力努力牢记各种概念,即使课程没有好好听讲,往往考试也能混个及格分。
这确实是集中学习的优势,可以显著提升你的短期记忆。但是他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你会快速的遗忘那些你以为你记住的东西。
集中式学习短期提高记忆的强度,会给我一种我们已经学会的错觉。所以大部分人的学习方式都是集中学习,因为这样效果很显著。
如果你明天要参加期中考试,OK,这样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如果你明天考试的科目众多,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或者你要等一个月才参加考试,你就会发现这个方法没那么好用了。
那么,想要牢固的记住那些知识点的方法是什么呢?
从你的记忆中检索知识点!
把你需要记忆或者掌握的知识点阅读完,合上书,问问自己,刚才我读的那一段讲的是什么?讲了那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怎么说的?我用自己的话能不能把它复述出来,核心概念是什么,那些名词专业术语是我以前不知道的,我如何定义他们,和我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每读一段,合上书本问问自己这些问题。这就是检索知识点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了解自己那些是自己知道的,那些是自己不知道的,还有那些是自己以为自己知道的。
检索的结果会让人沮丧,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检索的过程其实是为了阻止遗忘,让新生成的神经连接连接的更牢固。通过多次的检索,这些连接将会牢不可分,你的记忆也就会永恒持久。
所以,反复阅读带来的只是短期记忆的提升,只是熟知,是会被遗忘的知识。而反复在自己的脑海里检索才是长期记忆,才是真知,才是不会被遗忘而且可以熟练运用的知识。
2培养你自己的心智模型
我们的大脑有两套处理事务的模式,我们暂且叫它们机制1和机制2.
机制1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机制2是指有意识的分析和推理,权衡选择,作出决定。
简单来说,机制1就是直觉,而机制2是理性判断。
从名字上看起来,处理问题的时候机制2比机制1要好,对不对。
那么从实际应用上我们会怎么选择呢?我们一般人处理各种事件的时候,往往会使用机制1.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机制1很强大,他会调用我们积累多年的经验,以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在一瞬间做出反应。而机制2需要时间来权衡和决定。
我们用机制1会有麻烦吗?其实是会有的,因为直觉不一定对,而且往往大部分时候是错误的。
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既能够快速反应,又可以理性判断呢?
其实是有的,那就是打造我们自己的心智模型。
而打造我们的心智模型,就需要使机制1和机制2这两个机制联合起来。
回想一下我们刚学会开车时的情况。我刚开始开车时,坐上驾驶位之后就开始在脑子里默念1系安全带2踩离合3松手刹4挂挡5给油松离合。我必须每次只进行一个操作,要不然就会手忙脚乱或者车辆熄火。
但是当我开了很长时间之后,这些动作就会一气呵成,我再也不用在脑海里重复了。甚至我都可以边做这套动作边和人聊天了。(我刚开始开车的时候紧张到旁边的人和我说话我是听不到的!)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机制2在精心练习之后转变为机制1的过程。
其实从当医生的过程来看,也可以总结出这样的心智模型。我是一个精神科大夫,当我面对病人的时候,问诊结束了,我就要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了。
这个患者抑郁症状很严重,还伴有焦虑症状,没有身体器质性的病变,有一些精神病性的症状,应该是抑郁症状引发的,所以应该还是情感障碍。抑郁的诊断标准符合好几条,但是时间标准差一点,不过患者自杀倾向非常严重,可以忽略时间标准。焦虑症状应该是伴发症状,而且焦虑的诊断标准也不完全满足。应该诊断抑郁症。这个患者年龄大了,有肌松副作用的药物要小剂量使用或者不用,不过患者不用的话焦虑症状可能控制不住,来回走动更容易发生危险,可以小剂量用一些。患者有血糖升高,但是自己没有定期检测,不知道是一过性升高还是糖尿病。某些影响糖脂代谢的药物尽量不用,等检查结果出来后再决定用还是不用。心理治疗方面患者警惕性很高,不太愿意接纳别人意见,有点固执己见,可以先和患者搭建关系,等有一点疗效后再和患者解释疾病的规律,可能接受程度会更好一些。。。
从我问诊结束到治疗方案出炉,前后不会超过5秒钟的时间。这就是我运用了诊断治疗这一个心智模型。
5年前我刚干医生的时候,这个心智模型还没有建立,光是诊断我可能就需要5个小时的时间,更不用说后面的治疗方案了!
心智模型是经由经验及学习,脑海中对某些事物发展的过程,所做出的预测或者判断。我们在经历或学习某些事件之后,会对事物的发展及变化,归纳出一些结论。我们把这些经验浓缩成自己的想法,等到重复或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我们便不自觉的应用这些先前想好的想法,来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
这样,我们处理同一类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快而且犯错的几率也会越来越低。
当然,心智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学习和练习,不断的复习和巩固,以及不断在脑海中想象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心智模型。
3学习、应用、反馈与坚持。
这是一点我自己读完这本书的体会。这本书我读了2遍,估计我以后还会读更多遍。第一次读只是粗粗的读了一遍,囫囵吞枣。但是只是觉得这本书写的挺好,有很多知识我以前是不知道的。
这次再读,才发觉其实还应该在多读几遍。这次读我花了大概2周多的时间,记了大概8000多字的笔记,但是也忘记了书里的很多内容。
其实我们学习的过程,并不只是学习。他是有一个环形结构的。学习只是他的开始环节。我们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或者从自己或者别人那里得到了一个经验,我们将其熟练,然后应用到具体事件上,最后的结果我们再进行反馈,从反馈中再学习。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才是整个学习的过程。
而往往我们的学习只进行到了第一步,就是学习新知识或新经验就结束了。或许这就是我们学习了很多却总也学不好的原因吧。
我们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永远都是别人的,只有用学来的东西解决我们自己实际的问题的时候,这个东西才会变成你自己的。
就好像我看了这本书,并不代表我学习了他,哪怕我做了笔记写了感想,也不代表我学习了他。只有我运用了书中的方法,使自己获益了之后,才真正代表我学习了,我实践了,我进行了反馈。这样,我才是真正学习到了这些我应用了的知识。
而且,从这本书里,我也知道了,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他需要你一遍遍的重复,一遍遍的应用,一遍遍的反馈。这是非常违法人类天性的事情。就像书中说的,越是轻松的学习,你越是什么也没学到。
而且,当你的量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你丝毫感觉不到自己在进步,这也是一件非常让人沮丧的事情。不过,坚持吧。当你坚持到质变的那个瞬间,你的前途马上就豁然开朗起来。
就像我大学准备考英语四级的时候,考了好几次都没过。网上找了个经验贴,说其实英语学习90%在于单词量,剩下的10%才是技巧啊语法啊什么的。
尝试着试一把的心态,开始背单词。我从小就不会背单词,背单词对我来说太痛苦了。不过既然想试一把,就坚持吧。期间种种痛苦就不说了。关键是成绩看不到任何起色。做历年真题阅读仍然是只对1-2个,非常打击自信心。甚至有段时间对自己都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我脑子有问题。不过好在还是把背单词坚持了下来。
然后忽然有一天,我做题的时候突然发现,阅读我竟然有一篇全对,一篇只错了一个。再回去看文章竟然大概内容全部都看懂了。
我想,这或许就是我四级质变的那一刻吧。从此,四级的阅读在我的眼里完全是另外一个模样了。
所以,学习,应用,反馈。应该是我们学习过程中不断循环的过程,而坚持,则贯穿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