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队伍现状
最近在带一支教师队伍。说是教师队伍,也不能完全算单纯的教师队伍,他们身负着三重工作:教研,教学,教服(评作业,写反馈)。带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微观感受。
第1周,没有具体打交道,但观察当中,会觉得整体工作作风比较散漫。工作时间,刷手机的、刷淘宝的、下午上班时间很久了依旧呼呼大睡的。
第2周,开始有一定的接触和沟通,这个时候就会觉得队伍缺少团队精神,没有那种协同工作的感觉。因为在了解工作情况时候,会发现大家其实早就发现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要出来解决。而是私底下抱怨着,但维持着现状。
第3周,开始因项目推动大家团队协同。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大家基本上无视项目的时间截点。明明到了提交任务结果时候,却发现有人没有动手。问遇见什么困难、需要什么资源时候,却没有人回答。再问,理由就是事情太多,很忙,忙不过来。可是忙不过来,为何有时间刷手机和淘宝,能吃饭吃到工作时间到了还没有到岗呢?于是提出要日报打卡,执行了2天结果就报废了。
第4周,每天早晚站会,早上报进展和本日工作目标。晚上站会报工作结果,提交不了结果的,当着全体伙伴追问到底几点提交?就这么一直追问着,才缓慢的把工作节奏给带上来。
二、思考——为何如此
此时回溯整个过程的时候,其实感觉挺有意思的。队伍其实非常年轻,大部分是刚刚毕业一两年的,个别工作时间6年左右的。为什么会这么缺少活力呢?为什么会带不动呢?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在找工作时候,会因为曾经在一线教学时间呆得比较长而被人拒绝的。是不是就是因为教师队伍出身的人都会是这种感觉?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呢?难道我从前也是这个样子的吗?
带着这个疑惑,我开始思考教师队伍的管理问题。
教师队伍给人什么感觉呢?
首先,应该肯定的说,大部分教师其实都是很善良、正义的。他们的职业角色其实就规定了这点,在从业过程中,他们会不自觉地习得这种要求。我想,这也是最值得赞扬的地方。
然后,更多的感受到的,就是很多教师视角非常单一,只会从自己的视角来看问题。关键这么看问题也就算了,跟人争论的时候,他们很难转换视角来看看别人观点的可能性。这个其实就会很影响他们跟其他人的合作。
最后,教师的角色,总是在教育人。他们要教育孩子,教育家长。这个角色,很多时候就会让教师容易染上自以为是的毛病。因为常常批评指责人,于是会形成一种“自己的观点总是对的”的心理印象。于是,他们容易挑别人的错处,但是很难接受别人来挑错。
为什么教师队伍会形成这样的职业特征呢?
我想大约会有这么几个原因。
1.教师的圈子封闭。
教师的生活工作圈子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封闭的。一般也就是跟自己的同事打交道,然后就是学生和家长了。很少会接触到其他行业的其他人。圈子的封闭,其实就比较难打开自己的视角,这个也是教师视角比较单一的重要原因。
2.工作内容单调且缺少成长性。
教师教学、批改作业,事情单调。更要命的是,这些工作一旦做个3年,基本上就完全熟练了。闭着眼睛也能把这些工作做得差不多。所以这么一轮做下来,其实人也就疲了;加上岗位薪酬一般来说还不错,所以换的可能性比较小。这么持续下去,职业倦怠也就产生了。
3.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
教师因其工作的内容,比较难有向上发展的空间,顶多是由普通老师变为优秀老师。很少能有教师走上管理岗位的。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那么其实也阻碍了教师追求发展的主动性。不过得插播一句,互联网教育让优秀老师极具变现能力,这个会成为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因。所以,未来还可期。
三、思考——如何带教师队伍
1.梳理公司内部的教师职业发展路径。
我想这个应该是短期内能够凑效的方法。在公司内部,梳理一下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在内部展开竞争,拉开教师队伍之间的薪酬、福利待遇,最好拉开巨大的差距。且将薪酬福利可以透明化的部分,透明开来。至少让老师们冲着薪酬来努力一把。
所以,我说这是短期内能够凑效的方法。
2.唤起教师内心的积极动能。
首先,可以在教师工作内容中,加入一些具有成长性的工作。比如,研究课题,小型项目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参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成就感。通过这种成就感来唤起内心的积极动能。
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教师展开培训。往往教师队伍的培训,局限于教学、教研的范畴,很少能够拓开到其他内容上。其实,觉得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培训,比如让教师了解一些运营、销售,听一听其他部门优秀小伙伴的分享,这样就能够打开教师的一部分视角。还可以做一些心理类的培训,沟通培训等,开展读书活动、集体学习等,从基本素养上帮助教师队伍做好个人成长。
我认为,这些是一个中期内能够凑效的方法。
3.唤起教师的自我洞察力。
我想,对于所有人,不仅仅是教师,只有具有强大的自我洞察力,能够不断内省,就一定能够保持积极活力,保持成长。
这个其实是比较难以进行具体操作的方法。如果能够在团队文化建设中,渗透这种意识,打造一种自省型氛围,才可以做到这点。
这个仅仅是我的推论,不一定具有实操性。
最后其实我想说,不管是带什么队伍,激发队员内心的积极性,建设一种反思型文化,都会把队伍越带越好的。当然,也要做好思想准备——会思考的人,或许会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