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藏书借书读

守着藏书借书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陈旭

我的藏书,虽然不多,也有四五千册之多。尽管时时提醒自己,这些书都是出钱买来的,要坚持经常读它;不读,最起码的一点,对不起一本动辄就四五十元的书价。这都是平时在生活上省了又省而节俭出来的钱,可在在购书时却往往大气得很,毫不犹豫。

提醒归提醒,由于事务忙,甚或各种原因,买回一本新书后,翻看三五页七八页后就束之高阁,无暇顾及。可是最近,我却破天荒地读了几本书。贾平凹的《古炉》,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我赶在春节前后硬是读完了。从友人处借到一本《伍立杨读史》,也是抓紧时间给读完了。还有,从另一友人处借来的《家书——巴金萧珊书信集》,也已读了一大半。难怪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就曾强调“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其实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借别人的书总是受时间制约的,过一段时间得还给人家。如果你不抓紧时间读,过了这一村就没有这一店了。再说,借读的书,也正是自己没有的。总觉得如获至宝,拿到手后就想一气读完,这确实也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譬如《伍立杨读史》一书,我自己没有,多次寻访无门,偶尔在朋友处发现后才借来的。因而在读它时就显得分外珍贵,真的让人精神上有种愉悦感。

也就是在读《伍立杨读史》一书时,在其《由着性子来》一文中,读到了钱钟书先生的一则趣事。钱钟书笃信也笃行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他从资料室借得多还得快。某人参观他的书房后描述:他保持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钱先生有书就赶紧读,读了总做笔记,无数的书流进流出,家里没有大量藏书。钱钟书说:我不喜欢藏书,不断地处理书,虽然经常把看完的书送人,还是堆积得太多了。看来,连名作家、文学研究家的钱钟书老先生都看重借书阅读,也说明了借书确有它的好处。

当然,要想认真读书并借助读书治学的话,应该是借书与买书并举。当然,借书有借书的长处,也有它的短腿。借的书看后归还给人家,想再看时就没机会了,你不可能看一本书去抄好多笔记。在如今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去抄读书笔记了。那么,自己买的书就会弥补这一欠缺。一本书读过之后,优秀的部分想读第二遍时,随时可以去翻阅。还有,当我们写作时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时,随时查找,自己的书就方便得多。读自己的书时,对你喜欢的章节、词语、重点部分,你可以随意圈点旁注,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想。但是,借来的书就没有这个特权。我自己的藏书,有些篇章曾经反复阅读,一本早年的《列宁是怎样写作学习的》,就通读过三遍,邓拓的《燕山夜话》通读过四遍,部分文章还读过五六遍,这些都是借书无法去读的。

守着藏书借书读,可以弥补藏书不足的缺陷;借书藏书一并通,则可以满足读书生活的更多需要,实为相得益障的好事,也是更多读书人的共同嗜好。既读自己的藏书,又向朋友借书阅读。这样的读书生活才算得上完美。

守着藏书借书读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守着藏书借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