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
越深爱,越远离。
越拥有,越恐惧。
越强大,也越脆弱。
这个世界,幸福的人大抵相同,而不幸,似乎才是人间常态。
我曾经读过一句来自李笑来的话,他说:你永远不会觉得孤独,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有和你情况相似的人。
诚然,我看过很多“孤独”的成年人,可这些“孤独”,大多来自于“刻意”的选择。
一方面,他们在心里苛求温暖,苛求被爱,即使是一点点,都抓住不放,另一方面,却一直被焦虑和恐惧包围,总是担心失去,担心爱的人要走,害怕自己一个人又回到那个没有人在乎的“角落”。
最可是,无论如何小心翼翼,他们都得不到幸福,“不被爱”像是一段被剪好的电影,一直在生命的大屏幕上反复上演。
他们往往是先离开的那个人。
可是,选择松开你的手是因为他们怨恨你,曾经没有牢牢的抓紧他。
他们害怕被爱的人抛弃,所以只能一步一步逼你离开,然后再逼自己离开。
他们不爱了吗?错,他们恰恰是最深爱的那个人。
他们狠心吗?那些不舍和眼泪,统统都在心里,只是从来不敢拿出来。
他们软弱吗?你从不知道他们经历过什么。其实,“内心强大与独立”才是他们在社交生活中的代名词。
只是,他们没有能力与人建立一段正常而稳定的亲密关系,因为,一旦发现“彼此吸引”“关心”和“在意”诸如此类的情感,他们便会心生恐惧,敏感多疑。
于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验证,得出自己想要的那个答案,你看,“先不爱的那个人是你啊!”
久而久之,这些人习惯了疏离,努力地做一个孤独的战士。
渴望“爱与关注”,像是一个无解的命题和永远的诅咒,一直伴随着他们:现实如此不知所措,不如逃回会以,可追溯过去,他们发现,原来自己一直一无所有。
因为……曾经,那些爱我的人,都一个一个离开了……
你是天生的“不被爱”,还是后天的“爱无能”?
01
我会好好供养父母,却永远无法做到情感上依赖;
我的肉体不寂寞,但灵魂寂寞的像个石头里蹦出来的孩子。 ——来自网友大米
中国式的家庭里,父母总是习惯傲慢,傲慢到让人觉得野蛮。
记得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挨了一顿打,最后,妈妈对我唯一的要求是:“闭上嘴,不哭”。
我把自己关在卫生间,带着满心委屈和疼痛,终于可以好好哭一次。
后来,我十分争气地哭到天混地暗。下一刻,卫生间的门突然打开,妈妈叉着腰一脸怒色,说:“你要哭就滚出去!”
我一边啜泣,一边鼓足勇气说:“我……我现在就滚!”
话一回完,我就如愿以偿被扫地出门。
那时候我才七岁,后来偶然和我妈提起,她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早就忘了,还埋怨我,多大点事,你怎么总记仇?
作为孩子,七岁被逼着背过的古诗忘不了,凭什么挨过的打就觉得我会忘?还要顺带忘记我被打之后一个月不能好好坐在凳子上的疼痛。
成年后,我不会撒娇,不懂示弱。要知道,因为有人疼爱,才是撒娇的前提。
我特别独立,从来跟任何人轻易提出要求,刻意与人保持着自认为舒服的距离。因为,距离的打破,会让我觉得尴尬,甚至不适。
那些童年经历过的伤痛和训斥,我以为自己忘记了,其实一直都在生活中表现。
要知道,曾经在家庭中出现的不健康的思维与情绪感知模式,才是一个成年人无法“获得爱”的真相,也是对亲密关系感到恐惧的罪魁祸首。
因为随着成长,它参与塑造了一个人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角度,并且在一生中都不断产生着负面影响,生生不息,往复长存。
为什么“不幸福”的经历总在重演?
02
请对照这份清单,看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当遇到事情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我的问题?”
*你常会出现这种想法:“都是我不够好才导致这种情况出现。”
*总是习惯性讨好他人,对别人有求必应,即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也会义无反顾的去满足别人的请求。
*总是觉得自己差了点什么,一直不断在网上买买买,衣服吊牌从来不摘,一摞摞的书买回来不拆封,放在桌子上堆着落灰,只是享受购物这种愉悦的感觉。 在组建家庭之后,总是觉得家庭中的幸福不属于自己,有种局外人的感受。
*情绪控制无能患者,尤其面对孩子,明明知道打骂孩子是不对的,却总是停不下对孩子施以暴力的双手……
我们都知道,童年的经历对于成年后的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究竟是通过什么机制触发的?
举个十分简单的例子,当我们与人发生争执,并大声争吵的时候,一旦矛盾结束,我们总会控制不住,一遍又一遍在脑中回忆这些情景,并作出无数种的假设:
“如果我当时这么说会不会好一点?”
“我的嘴太笨了,为什么不这样还口呢?”
“太蠢了,下次一定要这样反击!”
面对这些不愉快的记忆所产生的情绪:悲伤、委屈、难过。都会随着时间,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这些不良影响。
最终,这些不良影响会演化成为一种“羞耻感”:
你怨恨自己,屈从与小时候的弱小与无能,被迫选择不抗争。
于是,长大后的你,变得自卑,关于“爱”的情感一起被“剥夺”,你觉得自己“既不能被爱”,更无法“爱别人”;
你埋怨自己,为什么当时只懂得逃避?甚至在心里,有一种沉重的“被抛弃感”。
于是,你选择主动的逃避成年后“有可能触发”从前经历中的某些场景,例如:试得爱别人,和直接表达渴望得到关心,期待建立与人正常的亲密关系;
你一遍又一遍的回想,为什么不能做一个和童年里的自己完全不一样的强者呢?
于是,你在以后人生里,被迫拿起自己丢掉的武器,开始把攻击当做自我保护。
自此之后,记忆里那个渴望被人爱的小朋友,再也不见了,你成长为一个格外坚强的人,仿佛可以独立到不需要任何人。
如何终止童年不良影响的延续?
03
《基督山伯爵》里曾经有过这样的一句话:童年的精神创伤可以被掩盖起来,但绝不会收口,它是永远痛苦的,永远一被触及就会流血,永远鲜血淋漓地留在心头。
很多人误以为,童年创伤只是拳打脚踢的家暴行为,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其实,还有很多隐性的家庭伤害,像是父母的冷暴力、争吵、矛盾,对于孩子惩戒性的处罚,所有的种种,所形成的不良记忆,都可以让孩子在童年时期留下永不磨灭的伤害痕迹。
典型的原生家庭所遇到的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点:
A.在混乱和充满冲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B.有一个经常暴怒的父母;
C.经常遭到父母的拒绝和忽视;
D.受过情感、身体、性虐待等创伤经历;
E.父母中的一方角色缺失,或在情感上遭到父母中某一方 的抛弃。
我们究竟如何做,才能终止童年这些不良影响的继续呢?
中心在数十年来,接待过众多被童年创伤影响至今,无法走入正常生活的成年人。
曾经的“羞耻感”在他们的身上,表达为敏感、偏执、固执,他们大多是完美主义,具有情感洁癖,总是不自觉的讨好别人。一旦被其他偶然因素触发,甚至可能表达为强迫症、暴力症和焦虑症。
回顾往事,首先要学会接纳自我。
从自身的记忆事件出发,对过往的情绪进行整理和重塑,分析对现有思维的影响,认识到自己目前思维里不合理的地方,并进行改善。
中心接待过的那些众多来防者,康复导师总是先帮助他们清理心结,通过身心统合疗法,进行记忆改写,将童年里那个胆小、懦弱、无能的自己与痛苦的情绪进行体验式的剥离。
然后他们和来访者一起,逐渐找到生活里的“证据”来增强信心,为其嫁接快乐的感受,改变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比如:对于一个感到自我缺陷的人,可以列出“我的丈夫和孩子爱我、我的同事对我有很好的评价”来证明自己是有很多优点,还会帮助他们和亲人重塑家庭关系,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循序渐进,逐渐改善童年创伤的影响。
要知道,最怕的是……其实,你的伤已经就好了。
只是,你自己没有意识到,仍然像一个背负着创伤的人一样去生活。
那样,你的生活,永远都不会呈现出一个健康完满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