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求官之路

                      杜甫的求官之路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这时是唐朝的上升时期,是充满激情和进取的年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国民都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杜甫出生在具有书香传统的仕宦家庭,爷爷是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小时候生活多元,性格活泼,其《壮游》中有云: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7岁至39岁之间,杜甫写了千余篇诗文,其产量之高,印证了杜甫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博学多才的杜甫青少年时并不是一个读书虫,其《百忧集行》中有云: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树千回。

  家庭熏陶和自身禀赋使杜甫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心中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于是20左右的杜甫离开家乡,来到洛阳、南京、浙江一带访古迹、拜名人,24岁时顺带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不第,接着漫游到山东、河北。当时杜甫的父亲在山东做司马,所以杜甫不存在经济问题,25岁的杜甫写下了《望岳》,继续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其间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745年,34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参加了一次“制举”(唐朝科举通常分常科和制举。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随时设科,名目繁多。最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学宏辞科等。杜甫放弃中举率较高的科举,参加制举,可见其自许甚高。),但经宰相李林甫海选,得出结论:天下已无人才。玄宗信之。杜甫参加制举也以失败告终。

  后来杜甫直接通过给皇帝写信来推荐自己。39岁的杜甫借助玄宗女婿张垍的帮助,在70高龄的唐玄宗追求长生的一次祭奠活动上,献上了《三大礼赋》,玄宗赞,命待召。李林甫只是给杜甫留个了档案,作为备用人员。之后杜甫依然在京城谋官,44岁时被授以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从八品下),到这里,杜甫艰难的求官之路上,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不久杜甫回家探亲,写下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诗是杜甫10年长安生活的一个总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杜甫的求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