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中经云谷禅师开悟,了凡先生立志的过程

1,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重点分析什么是修?什么是俟?

《孟子》说修身以俟之,是通过积累功德求得果报现前的事情。法本里继续说到,“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所谓修,即凡是自相续有的过失,都要对治,遣除。说到俟,要求细到丝毫非分的希望、丝毫攀援的心理,都要彻底铲除。所谓修,就是深信因果,对治心上不好的习气,对治身口意的恶行。所谓俟,就是把念头都放到因上去,全力做好该做的事,种下该种的因,心中很清楚,待因缘积聚,结果自然就现前了。有一颗安于等待的心。不起一丝一毫非分之想。

2, 请略述不起妄念的三种层次。

不起妄念的最低层次是随闻入观。通过闻思修,将念头修善。比如在学习经书时,脑中可以随着经文看见经文描述的内容。做其他的事情时,脑中可以起相关的善念。将所有的念头都转变成善念头。可以有很多个善念。

再往上一层走,就是把多个善念减少至一个善念。比如听闻法时,将念头都系在法师的声音上,或者将念头都系在佛号上。可以在持咒时做到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

再往上一层是彻底的根除妄念。发自内心相信,一切福田都在方寸,相信心外无境。对外境有如梦观。一觉醒来,一切都不存在了。实际上,外境确实是不存在的,因为所有的境都是原来的因发展而来,都是必然会出现的东西,而只要因上调整了,境即刻就调整了。所以,真正存在的是因。

3, 如何立志?您准备立什么志?

立志的前提是通过不断闻思升起对佛法的信心,立志才有基石。而且这里末学有一个顿悟,以前自己也立过志,以前的志向耽着于结果,所以时常会焦虑。偶尔有时自己也能进入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做的事情上这种状态,反而得到的结果通常是不错的。所以志向,应该落在对自己的要求上,而不是对外境的期待上。

我要立志修一颗清净心,希望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真正达到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状态。

4, 立志之后应当有什么心态?

立志之后要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心理,要有一颗畏惧心。这种畏惧不是像凡夫对于结果的不确定的恐惧,而是来自于深信因果正见之后,对于心上的念头的一种谨慎。我们知道如是因会有如是果,因此要将心看得尤其紧些,因为一旦有哪怕是细微的恶念,都会影响我们的福报。

5, 立志应如何立,一开始应该立什么志?是小目标到大目标,短期目标到长期目标这样分吗?那不是变成常立志了吗?为什么常立志不如不立志呢?及时发现方向有误及时调整不行吗?就好像是一开始立人品贤善的志,再立生出离心的志,这样立志也是错的吗?

1)通过闻思,开始相信,并且坚定,要离苦得乐。对因果正见形成坚定的认识。

2)从小目标到大目标,短期目标到长期目标这样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修行是有次第的。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初学者,应该先对治粗大的烦恼,等粗大的烦恼没有了,再对治细微的烦恼。这并不是常立志。

3)常立志并不好,这样的状况下,心是不坚定的。是躁动的。反而不如没有志。像了凡先生刚开始一样,宿命论的观点,反而还获得了心的清静。发现自己做的不好及时调整是对的,但要调整的是自己的因,而不是自己的志。

4)一开始立人品贤善的志,再立生出离心的志,这样是没问题的。因为修行是有次第的。就像除妄念,我们最开始做不到如梦观,可以退而求其次在心中留下一个善念,如果这也做不到,可以随闻入观。先让自己的心里起的都是善念,然后再一步一步修习。

6, 做善法时为什么不要执着耽着?

如果心有执着,那心就被希求善法的结果这个念头所缚。而心在起妄念时是由于心中匮乏所致,如果耽着于这个念头,那么就会显现一个匮乏的外境。心中起了耽着心,心会始终被妄念所牵,再也无法关注其他,结果就会落在这个念头里,原本善法的功德也就无法显现了。比如渴望有钱,天天在那想着,钱是不会出现的。而如果不耽着,就可以与本心相印,因缘具足时,善果就会出现。

7, 佛法修行是束缚还是解脱?修行的过程中,您觉得累吗?

真正的佛法修行是种解脱。修行佛法,让我们从心上去除妄念。希求什么,便去在不动念中种该种的因,专注在该做的事情上。反而会觉得精力充沛。人现在多觉得劳累,是由于妄念动得太多所致。

8, 反观自心具体说明妄想是无意义的五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没有种这个因,还想妄想得到这个果。

第二种方法:只种一分因,却妄想得多个果。

第三种方法:已经种了因,该现前的果自然会出现,不必再去希望。

第四种方法:果报没有来时,心里攀援也毫无意义。

第五种方法:果报来时,现下就是,攀援也是多此一举。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凡四训》中经云谷禅师开悟,了凡先生立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