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9.15:子返鲁然后乐正,雅与颂各得其所

「子罕篇第九」15

【原文】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使乐合于礼义,《雅》、《颂》遂用得其所。”

【注释】

“反”,通“返”。据《左传》记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周游列国的生活。

“乐”,古时以音乐教化民众。可不译。

“正”,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此处指合于礼义。

“雅颂”,是《诗经》“风、雅、颂”三部分中“雅”“颂”两类诗的名称,也是指与其相配的雅乐、颂乐的乐曲名称。

【评析】

古时的祭祀、典礼等群体性活动皆有唱诵环节。唱的是雅颂之音,诵的是雅颂之诗。其中,雅诗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颂诗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其内容多为祈丰年、颂祖德以及其它有教化意义的诗章。雅颂之诗分别配以雅颂之音,是为“乐”。

《吕氏春秋·慎行论》中记载了孔子的话说:“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礼记·乐记》云:“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可见,古圣先贤制乐的根本目的在于施行教化,而非娱乐大众。尽管“乐”确有娱乐大众的功效,但施行教化才是乐之本,而娱乐大众只是乐之末。如果本末颠倒,或者舍本逐末,那么,乐就会失去其本该拥有的“返人道之正”的教化功能,而蜕变为“极口腹耳目之欲”的娱乐手段,这就是所谓的“乐坏”。

主张行仁道的孔子在“隳三都”失败后不久便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为时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而失去了仁道匡正的鲁国为政者们也因此在礼崩乐坏的路上渐行渐远。到孔子“自卫反鲁”时,鲁国“乐坏”的状况应已相当严重,大概有很多雅颂之诗与音被错配、错用的情形发生。孔子见此,便予以纠正,使雅颂之诗与音相互匹配、用得其所,以使“乐”能重新发挥其教化功能,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时由于技术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限制,“乐”只有很单一的表现形式。但是从“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以及“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的制乐宗旨来看,今时的教育、传媒、影视、音乐、舞蹈、绘画等举凡能撼动人心、移风易俗的各种教育与文化领域,其实都属于“乐”的范畴。因此,华夏民族的所谓“礼乐文明”,其实就是“立于礼”——以合于仁道的法则规范人的行为,“成于乐”——以合于仁道的文化教化人的思想,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存在于发展合于仁道。这一文明与发展的理念,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是无可挑剔的。

西方创造了与仁道相合的制度架构,这是近现代以来西方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此其“立于礼”之处。但是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为重要核心的现代西方文化,却尽显其“乐”之“陋”,这是现代西方的发展进入瓶颈并产生诸多政治弊端的根本原因,此其未能“成于乐”之处。因此,我们在汲取西方文明的养料时,绝不应该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而应该取其制度精华,去其文化糟粕,以设计精良的制度架构作为华夏文明的坚实骨架,以合于天道的礼义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血肉灵魂。如此中西合璧,才能实现华夏文明的真正复兴,才能以华夏文明反哺世界,才能开创充满希望的人类未来。

善读「论语」9.15:子返鲁然后乐正,雅与颂各得其所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读「论语」9.15:子返鲁然后乐正,雅与颂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