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生成,只为那美妙的“触电”(待续)

临时生成,只为那美妙的“触电”

前天读到老卡老师的一篇文章《教材,就是一个载体,一个工具》。

文中谈到部编版的单元提示更简洁更明了更清晰。对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交代,对语文能力的提升有明确目标。而旧版的教材单元提示无论怎样看,都太笼统太模糊太空泛太让人没抓没落的了。

另外还谈到同样糟糕的课文——鲁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本中一篇课文《欢庆》。老卡老师认为这篇文章的最后这句话——“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简直是一个“常识教育”的绝佳契机。

她认为,“祖国”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并不是49年才开始存在的,就像张祖庆老师在文章中提到的:“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多少多少年,或者简称‘新中国’‘中国’诞辰多少多少年”。

于是在课堂中,她利用了画中国历史进程示意图的方法,让孩子立刻明白“祖国早就有,新中国何时立”。前后三分钟的时间,在语言表达上,对“十月一日祖国生日”这种不规范的说法进行了一次探讨,培养了语言表达要规范要准确的意识,同时更是进行了一次词语概念、历史进程的常识教育。

正是因为读了老卡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深有体会。今天上午的一节数学课上,让我临时生成了引领孩子对教材质疑,提出建设性建议的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孩子们的质疑精神、理性思维、独立意识,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它会逐渐地拓宽,并且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状态。所以在教材编写的时候,是很难做到十全十美的。

我们使用的数学教材是北师大版。我今天上午讲的是四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42页上的内容。(如下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临时生成,只为那美妙的“触电”(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