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笔记

这本书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书籍。问世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该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20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因为没有哪一本书会像它一样没做任何宣传,仅凭口耳相传就可以达到3000万册的销量。

这是一本有关心灵成长的心理学的书籍。每个人都渴望心灵的成熟,但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在这条路上努力坚持的走下去,所以,它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读书应该是带着两个问题,一个是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另外是这本书跟我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我总觉得读书是为了让我们获得成长。如果我们读了成千上万本书,却始终在原地踏步,生活也没有任何的改变的话,那么读书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消遣,也只是一种娱乐。

人生苦难重重,作者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的漫长。所以,他在书中会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识的最高境界。

该书的作者斯科特·派克,是美国一位非常杰出的心理学医生。他的杰出不仅仅在于他的智慧和专业水平,更在于他的勇气和诚恳。因为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几乎从来不敢说的话,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突然之间有了一种释然,也有了一种亲近感,因为我们还没有把接触心理医生当成一件平常的事儿,因为我们很少去面对自己的心理疾病,也因为至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正常的是正确的,但是你却感觉到你是终身痛苦的。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心理问题,他的结论非常有意思,他说美国人的心理比中国人健康,中国人的神经比美国人坚强。在现实生活中,美国是一个超级爱看心理医生的国家,30%的美国人会长时间的去定期看心理医生,80%的美国人会不定时的去看这个心理医生。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的传统是有事情自己扛,我们会把心理上的那种焦虑和压力进行自我化解和释放。

所以长期以来,我们民族的性格就是内敛,我们轻易不会宣泄,更不会像陌生人去宣泄。所以,美国人那么重视隐私,为什么会采取花钱的方式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倾诉?是不是美国人都有精神病呢?其实西方社会历来有倾诉的传统。美国人经常倾诉内心,把压力给释放了,所以美国人活得反倒快乐,而且他也活得比较健康。

文化观念的不同,人们的生活意识也存在着差别,美国人爱看心理医生,说明他们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他看重自己的身心健康。

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所以不停止心灵成长的脚步对我们来说已经是自己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了。为什么要心灵成长,我们为什么要去探索这条少有人走的路,追求自己的心智成熟?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快乐。

因为心灵的痛苦通常和肉体的痛苦是一样的剧烈,只要一生中总是伴随着很多难以跨越的痛苦而不能解决,总是逃避,我们真的要承认自己的心智是幼稚的,我们需要探索这条少有人走的路。这不是你我面临的问题,是大千世界人人面临的问题。那就是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

我们怎么样来面对痛苦,当然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逃避,慌不择路望风而逃,结果是更痛苦。另外一个是积极的去面对,我们要意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只有你认识到它有非凡的价值,你才能会去积极面对它,才可以让你的心灵变得健康。

美国的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唯有痛苦才能够给人带来教益。所以要积极的去解决痛苦。怎么样去解决,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是自律。

说到自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自我约束。其实自律在这本书中的概念更为丰富和广阔,作者说到了自律是一种自我珍惜,是一种这个自我照顾。是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去解决问题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自律的。自律的基础是自我价值的认可,你在你心目中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是你心理健康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培养自律的根基,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的童年,来自于父母的爱。

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的问题,都是跟我们的原生家庭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那就是小宇宙带给我们的人生的影响,而他要告诉你的是小宇宙面对大宇宙的时候怎样去解决这种冲突,这一点是特别的重要。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必须是从小父母对你的一种教育。天生我才必有用,这种自信必须得从小培养。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成长,没有获得这种自信培养的话,那今天我们作为父母,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自信的培养,因为成年之后再作补救,往往只能是事倍功半。

当一个人觉得他自己有价值的时候,他就会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所以自律是自我照顾,是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但是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评价很低,当然他就不会重视自己的时间,就会去挥霍它,就能把时间用在任何地方。只有你认识到了你的价值,你才会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自己时间的宝贵,你才必须合理有序的进行安排。

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真正的要实现恐怕得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它取决于你的态度。比如说推迟满足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苦后甜,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去设置人生快乐和痛苦的次序。也就是我们说的怎么样去克服生活中的拖延症,那么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但是很少人能拥有这种健康的习惯,原因之一是原生家庭,推迟满足感的习惯,是源于一种家庭的教育。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和孩子一起经受痛苦和折磨,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我忍受痛苦,那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也未必是一件坏事,我应当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往往不会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像在知识社交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我们会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心理,我们会希望问题自行解决。其实这个是面对问题最为低级的一种解决的态度,它更具有了破坏性,任何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都不会自行消失,如果你带有这种解决问题的态度的话,它会阻碍你的心智的成熟。

自律的第二方面,是承担责任。承担责任,对于每个人来说是需要勇敢和勇气。面对问题出现的时候,你一定要勇敢的去说,这个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但是在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人只想着去逃避他,于是你就会抱怨。

承担责任会出现两种症状,一个是神经官能症患者。就是为自己强加责任,什么事都揽在自己的身上,我们可能特别喜欢这样的人,因为你会感觉你轻松了。另外一种就是人格失调症患者,他不愿意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

神经官能症患者,他让自己活得很痛苦,人格失调症患者让别人活得很痛苦。这两种都是不对的,尤其是人格失调症患者,他推卸责任,永远不去面对问题,常常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久而久之自己的心理也会出现问题。上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作家阿尔德里奇·克里弗的一句话非常有名: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推卸责任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在推卸责任的同时,其实把自己的一份自由和权力也拱手交给了命运,社会,政府,上司。《逃避自由》是讨论纳粹主义和集权主义的专著,恐怕能够比较恰如其分的解释我们刚才说到的这样的一些现象,为了躲避责任带来的痛苦,我们会看到有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如果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的话,其实你可以变成一个自由的人,如果你意识不到这一点的话,你永远觉得自己是一个牺牲品,于是,你会处于一种抱怨的状态,你的人生会痛苦。

自律的第三方面的原则是忠于事实。每一个人对问题都有一定的认识度,但是对新的信息和资讯也会缺乏兴趣。所以只有少数人会去积极的努力,直到生命的终结。作者把极少数人称为是幸运者。

因为忠于事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在这里面作者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移情。从心理学家的角度上来说,把移情称为是过时的人生地图,什么是过时的人生地图呢?就是我们在成长的环境中,我们从童年的经验所带来的一些价值观,比如说你童年时期对人的不信任,还有你在童年时期产生的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作出的一种反应的形式,你把它搬到了成年以后的环境中,被认为是抱着残缺的人生观念和价值不放,它和现实是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

当人生的旧地图和现实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我们当然就会有痛苦,我们当然就会有心理的疾病,这个时候怎么办?当然你要修理你的人生地图,让自己成长,去克服现实中的痛苦。

依靠反省能够意识到有问题。反省给我们内心世界带来的痛苦,往往要大于观察外在的世界带来的痛苦。但是自我反省带来的快乐,也远远的是要大于痛苦的。反省是唯一能够确定我们的人生地图是不是跟事实符合的方法,然后我们会去修订它。

但是这真的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因为修订地图带来的痛苦使我们倾向于选择逃避。同时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常常不允许别人来质疑我们的地图。比如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上了一定的年纪之后,会对家人和外人说我又老又弱,你为什么还跟我过不去?我的晚年活得不开心,这都是你的责任。这些状态都是一种固步自封,逃避挑战,也可以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

这也是我们不愿意去修订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观念的比较突出的一种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做出改变。我们完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违背与生俱来的本性,发展新的天性。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我们可以改变本性,超越本性。马斯洛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做人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就是说人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我们也常常说本性难移,改变本性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我们会逃避。这是一场挑战,接受挑战,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安慰。

接受挑战就需要我们保持一辈子的诚实,而且必须不断的反省。当然诚实也会带来一种痛苦,说谎就是为了逃避这种质疑带来的痛苦。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就越是容易。

自律的第四个原则是保持平衡。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当,保持平衡,人生的快乐才能够多于痛苦。这种平衡给了我们一个直接的概念,就是要确定一种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比如说生活中生气这件事儿,如果说生气是一个能力的话,那克制脾气也是一种能力,所以你要适当的表达生气的情绪,建立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这就是要提高我们自己的情商,但是在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人直到青年乃至中年时期,才能够掌握如何生气的本领,而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学会如何去生气,所以建立灵活的情绪系统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一种平衡,我们要不断的来进行调整。

保持平衡,有一个最高的原则就是放弃。放弃人生的一些东西,这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尤其是放弃我们固有的人格,还有我们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甚至于放弃整个人生的理念。

推动自律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这就是爱,爱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现象,而且爱的概念是博大精深。作者给爱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爱为了让自己和他人更好的成长。心灵的成长,变得让我们更加的成熟。

如果你不爱自己,你根本就谈不上有爱别人的能力。爱一定是一种意愿,是一种真正的行动,是你主动的去选择,而不是被迫的爱。在生活中,有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是主动选择去爱。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误区,正是因为这些误区,会因为爱产生很多的痛苦。第一个误区就是坠入情网。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不管这个爱的对象是谁。它和心灵的退化有一定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你和心爱的人坠入情网,与童年时跟父母相伴的记忆是彼此呼应的。我们仿佛又体验到了幼年时无所不能的那种快感,你感觉到自己强大有力,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去实现愿望,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其实是虚幻的,跟现实是脱节的。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够称霸世界一样,是不可理喻的。

坠入情网造成了自我界限的一种暂时的消失。我们会对对方做出承诺,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真的爱就产生了。爱的越深,自我和世界的区别就越大,心智也会获得成熟。

第二个爱的误区是一种依赖性。爱不是依赖,依赖是一种寄生的心理。在恋爱的过程中,过分的依赖会引起一种心理的失调,心理学家把它称为是消极性依赖的人格失调。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在生活中他总是苦思冥想的去想如何获得他人的爱,但是却没有精力去爱别人,从来没有想他可以为别人做什么。

还有一些依赖性过强的人,在结婚之后,你会发现有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他会出现婚前的一些本领和技能被放弃了,甚至于消失了。这样的婚姻关系是不会持久的。导致这种消极依赖的根源是缺乏真正的爱。只有在童年的时候,得到了父母持续关爱的孩子,在成年之后才懂得珍惜自己。

真正的爱的本质,是希望对方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比如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很多母亲,永远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婴儿来对待,这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因为真正的爱的滋养,要远比一般意义上的抚养复杂得多。作为父母来说,你要引导孩子心灵的成长和心智成熟,这个过程比出自于生物本能的养育过程要伟大。

在生活中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得体的批评,还有恰当的争论,当然也有必要的鼓励。这个时候你能够感觉到,爱是主动选择和努力的结果。

爱的第三个误区是自我牺牲。你经常越俎代庖的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就会使对方产生一种更大的依赖性。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情,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我们爱一个人,是因为你更喜欢你爱他时,你自己的状态。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的完善。真爱的目的永远是要促进心智的成熟。

第四个误区是感觉,感觉也不是爱。爱能否长久,并不是单单的取决于感觉,它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爱的意愿,你爱他的时候对他有没有奉献的精神,而且真正的爱的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些都要远远的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

在你的一生中爱的感觉是无限的,但是我们能够付出的爱是有限的,所以你不能够随意的去选择爱的对象。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的决定。真正的爱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爱里面一定要注意的一个词就是成长。两个人促进对方成长的努力,勇气,意愿才是真正的爱的感觉。

真正的爱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达,有很多内容和状态,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有一句话说爱是灌注。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一段话,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灌注。

体现灌注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努力去倾听。根据作者的经验,他在心理治疗的最初几个月,大约有1/4的患者,包括大人和孩子,还没有接受真正的治疗,仅仅通过用心倾听他们讲讲话,病情就会有明显的改善。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患者多年来都没有体验过被人倾听的感受。

在和爱人的相处的过程中,你的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不能够失去的。人生是一场冒险,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也越大,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人生的唯一的安全感就是来自于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我们在爱自己的过程中,要面临成长,要面临着去独立的风险,所以爱和被爱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永远的尊重对方的成长

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爱是和我们的人生经历,人生经验息息相关的,因为天赋,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人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常常也有着天壤之别。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我们常常会把信仰和宗教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这是一种很狭隘的定义,也是过于简单化和单一化。

信仰来自于文化,环境,比如说欧洲人他们都大概认为上帝应该是白人,而非洲人一定相信上帝就是黑人。形成信仰的另外一个基本因素是来自于我们的家庭,父母是我们信仰的配置者。我家庭是小环境,是小宇宙,世界是大宇宙。因为我们的信仰和世界观常常是取决于童年的经历和影响,这样就会构成信仰和现实的对立,也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对立。

要建立和现实相适应的世界观和信仰,就需要不断的突破自己,要超越文化,父母和童年给我们的影响。从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历程,就是我们心智成熟的历程。我们有了自己的信仰,才可能拥有了成熟的心灵。神学家艾伦·琼斯说过这样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我们存在一个问题,几乎很少有人有独一无二的人生,我们的一切,包括我们的情感,似乎都是二手的。二手的信仰,说的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盲目的沿袭了父母的信仰,而且我们还不会有任何的改观。

最有活力,最适合我们的信仰,应该是我们对现实的经验和认识中产生的,是经过质疑挑战和检验的信仰,才能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信仰。所以如果你想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生,一定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怀疑和挑战的意识。

书的最后一部分说的是恩典。如果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事物,就会感到身边有处处的奇迹。恩典是一部分非常有意思的内容,我更愿意把它称为是奇迹,因为它意味着不符合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规律,无法按常理来预测。

生活中有很多的现象难以琢磨,比如说你会看到有一些人他承受创伤的能力会特别的强大,而有一些人,遭遇小小的挫折,就会产生轻生的念头。于是我们会想人和人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这种难解的谜团。我们也常常看到,人们把它概括为世界上存在着某种神奇的力量,凭借着我们所不了解的一套机制,在冥冥之中影响着大多数人,而且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生活中大量的意外事故在提醒着我们,我们生存至今,得益于一种比本能更奇妙的力量。这些偶然事件,传统的观念显然都起不到什么作用。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发生很多的奇迹,但是有一些人可以抓住了这种奇迹,有一些人会让这种奇迹从指尖溜走。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可以意识到这种恩典的降临,这种奇迹的发生,因为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某种比我们更睿智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潜意识的智慧。

有些人能够把握,有些人却让机会白白的溜走,有些奇迹证明我们的心智成熟,会受到某种意识之外的力量的帮助。只有当我们的心灵获得一定力量的时候,才能够准确的抓住。所谓的好运,是不是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运气永远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有人走的路》笔记)